马科党 赵连皓
陕西省中医医院皮肤科 (西安710003)
韩世荣主任医师临床验案三则
马科党 赵连皓
陕西省中医医院皮肤科 (西安710003)
韩世荣老师是陕西省名中医,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四十余年,经验丰富。尤其是擅长使用经方治疗皮肤疑难顽症。笔者有幸随师临证,现就其临床使用经方治疗皮肤病验案三则介绍如下:
案1 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急性睾丸炎合并湿疮案 李某,男,38岁,2010年10月11日以右侧睾丸疼痛,阴囊水肿、渗液瘙痒5d初诊,专科检查:右侧阴囊水肿,阴囊皮肤可见散在红斑,丘疱疹、水泡,伴有糜烂渗液自觉瘙痒明显,自觉睾丸疼痛,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舌质红,苔黄厚腻,脉象弦细数。诊断:急性睾丸炎并发急性湿疮,治则:清利湿热,疏肝理气。方选:龙胆泻肝汤[1]加味,龙胆草、黄连各8g,橘核20g 栀子、黄芩、车前子(另包)、当归、泽泻、蛇床子各10g,生地12g,川楝子、连翘各15g,通草、甘草各6g。10剂,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早晚饭后分服。外用:连翘、生地榆、马齿苋、苦参、蒲公英、芒硝(烊化)各30g,加水泡30min后煮沸小火煎20min,滤渣取汁,连煮2次。待凉后冷敷患处,每日2次,每次30min。10月20日复诊,专科检查:睾丸及阴囊肿痛明显减轻,丘疹、水泡部分消失,红斑等较前颜色变淡,渗液消失,仍觉瘙痒,舌苔薄黄脉象弦细略数。前方继用去黄连,加延胡索、川萆薢各10g,白鲜皮15g,白蒺藜20g。7剂,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早晚饭后分服。外用药物不变,用法同前。10月31日三诊:睾丸及阴囊肿痛基本消失,丘疹、水泡消失,红斑面积变小,颜色变淡,偶有瘙痒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治疗按二诊方再服6剂,以巩固疗效。1周后所有症状全部消失,皮肤恢复正常,病告痊愈。
按 阴囊睾丸肿痛,属于中医“子痈”范畴。本案患者症状,皮疹特点、部位及舌苔脉象显属肝经湿热之证,龙胆泻肝汤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故用本方加味治疗获效。加川楝子、橘核疏肝理气,消肿散结,加苦参以助清热利湿。外用中药冷敷患处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散结,内外结合,收效更佳。
案2 重剂黄芪治疗汗闭证案 陈某,男,19岁,体院学生。2012年7月1日以无汗5年初诊。患者体壮,诉近5年来皮肤很少出汗,即使在剧烈运动和酷热夏天亦很少出汗,自觉烦躁、心慌。在某院诊断为“汗腺闭塞症”,服用中西药物未效。近日天气炎热,体育活动增多,症状加重,遂来求诊。专科检查:患者皮肤颜色正常,可见散杂毛囊性角花性丘疹。诉运动后心慌、烦闷,无力。舌质红,苔白,脉象弦略细。诊断:汗闭证。按玄府不通给予麻黄汤加味桂枝、蝉蜕、杏仁、甘草各10g,麻黄、白鲜皮、白蒺藜各20g。6剂后收效甚微,求教于我院韩世荣老师。韩老师详细询问病情,诊脉完后开方药如下:生黄芪60g,白术、防风、王不留行、合欢皮、桂枝各15g,路路通、丝瓜络、桃仁、生麻黄各10g,白芍20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服。告诉患者若汗出,不必尽剂。服药1剂,未汗,但感身灼手,烦躁益甚,第2剂服后30min,开始出汗,逐渐增多,全身皆汗,自觉异常舒适,惟有乏感。又去请教,告知余药停用,改服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各30g,党参50g,大枣5枚,生姜、炙甘草各10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服。药尽,出汗基本正常,嘱停药观察随访月余,汗出正常,病告痊愈。
按 此案患者身体强壮,脉舌无一点虚证之象,其病仅是无汗,按玄府不通始与麻黄汤加味无效。韩师,谓:“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今卫气不足,鼓动无力,汗孔又不得开合,当以重补卫气。”予玉屏风汤重用黄芪60g,加白芍、桂枝调和营卫,王不留行、路路通、丝瓜络疏通络脉,合欢皮以皮达皮兼以散结,桃仁活血通络,生麻黄升浮发汗。2剂后全身皆汗,有乏感,已达目的,当停余药,改服桂枝汤加党参,调和营卫兼益气补脾,以善其后。黄芪为补药之长、补气之要药、疮家圣药[2],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指出,“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张元素也说过黄芪“无汗则汗之,有汗则止之”,黄芪有发汗和止汗的双向调节作用。
案3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荨麻疹案 患者章某,女,45岁,2013年4月9日以全身风团瘙痒5月初诊。患者诉躯干、四肢反复出现风团,自觉瘙痒明显,搔抓后连成大片,半天内可完全消失,不留痕迹。曾多处以慢性荨麻疹之诊断诊治,口服抗过敏西药、中成药,用药有效,停药即发,近日症状加重,随前来就诊。专科检查:全身皮肤泛发性风团,红白相兼。融合成片,剧烈瘙痒。伴有腹胀,胃脘部疼痛,按之更甚,纳呆。大便不畅,舌尖红,舌苔厚腻,脉象沉紧。人工划痕症(+)。过敏原检测:尘螨(+)、甲醛(+)、僵蚕(+)、乌梢蛇(++)。诊断:慢性荨麻疹,证型:脾胃不和型。治则:寒热并用,散结消痞。半夏泻心汤加减:黄连8g,黄芩、姜半夏、干姜、砂仁、蝉蜕各10g、炙甘草,党参15g,大枣3枚,地肤子30g,5剂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混合后早晚分服。避免接触可疑过敏物质。4月18日复诊,自诉用药三剂后,皮肤风团仅有少量出现,瘙痒明显减轻,腹胀及胃脘部疼痛已基本消,大便通畅,食可,舌苔转薄。继用上方6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 半夏泻心汤乃《伤寒论》治疗“心下痞证”之主方,该方由三组药物组成,组方简单,配伍奇妙,黄连、黄芩苦降泻热,清胆、胃火,半夏、干姜辛开醒脾,温胃止痛,党参、大枣、炙甘草益气补中,健脾扶正。辛开胃滞,苦降胆火,甘调脾胃。寒热并用,开降齐进,甘调其中。与脾胃功能相应,脾喜燥恶湿,得辛则开而功能复常,胃喜湿恶燥,得苦则降而六腑通顺。加砂仁醒脾化湿开胃,地肤子、蝉蜕祛风止痒。半夏泻心汤主治痞证而不限于痞证[3],慢性胃肠型荨麻疹多是寒热并见,虚实夹杂,既有红色风团,剧烈瘙痒,舌红等热象,又见腹胀怕冷苔白等寒象。是寒在胃,热在胆,虚在脾。故用上方,药证相投,而收桴鼓之效。
韩老师选方用药时,时时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有是证用是药(方),病症虽不同而病机相同者,则众病一方,可选择同一方药治疗,即所谓“异病同治”,反之,病虽相同而证不同者,则一病多方,所选择的方药也不相同,所谓“同病异治”。这种“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
[1] 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181.
[2] 刘雪梅,王新春.补药之长-黄芪[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130-131.
[3] 周 涛,王 帅,朱向刚.陈誩应用半夏泻心汤临床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4, 33(9):666-667.
(收稿2015-01-15;修回2015-02-10)
R249.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