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刚 刘 焕
西安市第五医院(西安710082)
王素芝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经验
徐鹏刚 刘 焕
西安市第五医院(西安710082)
目的:探讨陕西省名老中医王素芝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收集整理其医案、临床心得,归纳总结。结论:风湿寒性关节痛多因气血两虚、阳气不足、营卫失调、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所致,属本虚标实,多属寒证,王素芝主任医师将本病分为风寒痹湿阻证、气血两虚证及脾肾阳虚证三个证型辨证施治,治疗主张扶正祛邪,扶正为主,从脾肾论治,久病多郁,用药兼顾疏肝解郁,并结合心理疏导。
王素芝主任医师为陕西省名老中医,全国第五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从事中医风湿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在诊治风湿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学术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诊治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风湿寒性关节痛的认识 风湿寒性关节痛(简称风关痛)是风湿科常见病、多发病,由我国著名风湿病专家王兆铭命名[1]。本病属中医“痹病”范畴,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感受风湿寒邪所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临床表现为肌肉关节疼痛、僵硬、麻木不适,关节无发红、肿胀、灼热及活动受限,遇寒冷或天气变化病情加重[3],不引起关节变形、功能受限的良性关节痛。本病发病率很高,尤其是高寒地区或寒湿之地工作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患者极其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4]。应用抗炎镇痛药物效果却不理想[5]。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血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抗体、抗核抗体、自身抗体、影像学检查等均正常,王素芝主任医师强调明确诊断该病要中西医结合,须除外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等其它风湿免疫性疾病。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病因 王素芝主任医师认为:风关痛为素体阳气不足,或妇女产后体虚,气血两虚,营卫失和,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邪气痹阻肌肉关节经络而发本病。
2.1.1 气血两虚:平素体弱,气血不足,或妇人产后体弱,气血两虚,经脉空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于经脉,导致气血流通不畅,发为本病。
2.1.2 阳气不足:阳气主温煦卫外,“清阳实四肢”,阳气充足,经脉充养,则阴寒不生。常因禀赋不足,后天调摄适宜,阳气不足,阴寒之邪内生,“阳虚则寒”,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痹阻,气机不畅,发为本病。
2.1.3 营卫失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气调血畅,濡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营卫和调,卫外御邪,若营卫不和,邪气乘虚而入,发为本病。《素问·痹论》指出:“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卫气虚弱,不能卫外固表,腠理不密,易为风邪所袭,可见恶风,易感冒。表虚不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
2.1.4 风寒湿邪侵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痹论》)风寒湿邪痹阻,闭阻肢体关节经络,使气血运行受阻,流通不畅,不通则痛,故而出现肢节疼痛。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较盛,则表现为游走疼痛;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寒气胜者,气血凝滞不适,发为痛痹,表现为关节冷痛,畏寒喜温;湿为阴邪,重浊粘滞,阻碍气血运行,故患者可出现肢体重着、僵硬不适。
总之,风湿寒性关节痛内因正气不足,包括气血两虚、阳气不足,营卫失和等;外因风寒湿邪侵袭,内外合邪,发为此病。
2.2 病机及预后 风关痛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属寒证,《素问·痹论》“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本病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合而为痹,痹阻于肌肉经络引起局部气机阻滞,经气运行不畅,而出现颈肩、腰背、四肢肌肉关节疼痛、僵硬、麻木不适等症。痛剧者可引起关节屈伸不利,甚至活动受限,但一般不会引起关节畸形、活动受限,病情发展,可出现骨质增生,可能发展成骨关节炎。
3 辨证分型 王素芝主任医师习惯将风关痛分为三个证型辨证施治:即风寒湿痹阻证、气血两虚证及脾肾阳虚证。
3.1 风寒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沉重,或肢体麻木,痛处游走不定,逢阴雨天气加重,恶风畏寒喜温,舌淡苔白。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方药:蠲痹汤(《杨氏家藏方》)加减。羌活、防风、川芎各10g,独活8g,青风藤、当归、白芍各15g,片姜黄12g,生黄芪20g,炙甘草3g。加减:风偏盛加秦艽10g;寒盛痛剧,加附片、桂枝各10g,细辛3g;湿盛,加苍术10g,薏苡仁30g;偏上肢、腰背痛,重用羌活、片姜黄各15g,加威灵仙15g;偏下肢痛,重用独活12g,加川牛膝10g。
3.2 气血两虚证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或肢体麻木,僵硬不适,关节屈伸不利,劳累或受凉后加重,伴神疲乏力,自汗怕风,面色少华,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和营,蠲痹通络。方药:三痹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生黄芪20g,党参、当归、川续、杜仲、川牛膝、防风、秦艽、羌活各10g,茯苓15g,生地黄、白芍各12g,独活8g,川芎、桂心各6g,细辛3g,炙甘草5g。加减:疼痛较剧者,加川乌3g、制延胡索、五灵脂各15g,以疏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畏寒较重,加附片、干姜各10g,以温阳散寒;湿邪盛,肢体沉重,去生地黄,酌加苍术10g,薏苡仁20g;气虚重,加大生黄芪、党参用量,另加黄精15g;血虚重,加大生地黄、当归、白芍用量,另加鸡血藤15g,久病精神抑郁,情绪不宁,酌加郁金15g、香附10g等以疏肝解郁。
3.3 脾肾阳虚证 证候:全身关节肌肉冷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蜷卧,腰膝酸痛,自汗,口淡不渴,喜热性食物,或腹胀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而润,脉沉迟。治法:温阳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附子汤加味。淡附片先煎10g,茯苓、白芍、党参各15g,炒白术、生黄芪各20g,仙灵脾12g,炙甘草5g。加减:阳虚寒盛者,酌加细辛、川乌各3g,仙茅、肉苁蓉、巴戟天各10g。
4 治疗大法
4.1 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风关痛因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合而为痹,所以治以扶正祛邪。正虚为本,立足于扶正固本,兼以祛邪。不扶正,仅祛邪,徒伤正气。扶助正气,包括补益气血、温养阳气、调和营卫,使气血阳气充足,营卫调和,正气恢复,则风寒湿邪气易于祛除。王老强调治疗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
4.2 从脾肾论治,重视先天后天 王老主张本病从脾肾论治,重视先天肾阳和后天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正气不足是痹病发病的内在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正气不足主因脾胃虚弱,脾胃健旺,正气不虚,痹病易于康复而不易反复发作[6]。临床上通过健脾胃,以培补气血,针对气血不足的病因治疗。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为一身之元阳,肾阳不足,下元虚冷,寒湿之邪乘虚侵袭,“阳虚则寒”。“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4.3 久病多郁,用药兼顾疏肝解郁,结合心理疏导 肝主气机,肝主情志,先生认为:风关痛肝虚肝郁不能忽视,未病前有肝郁,病后因“久病致郁”,所以多加郁金等疏肝解郁药物,有利于病情的好转,还需作心理疏导心理治疗。
5 典型病案 梅某,女,43岁,门诊号1463874,2013年3月10日初诊,主因“四肢关节间断疼痛2年”就诊。2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四肢关节疼痛,间断发作,以双肩、双肘、双手指关节、双髋、双膝游走性疼痛为主,日常活动无受限,无关节肿胀,在多家医院化验检查,未见异常,曾服用“芬必得”等中西药物无效。遂来我院王素芝主任医师名医工作室来就诊。初诊症见:双肩、双肘、双手指关节、双髋、双膝关节等全身关节间断疼痛,日常活动无受限,无关节肿胀及晨僵,有时手指麻木,畏寒喜温,汗多怕风,倦怠乏力,面色少华,食纳可,夜不能寐,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弱易感冒,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四肢关节无畸形、肿胀、压痛及活动受限。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均正常;血沉、CRP正常;ASO、RF、抗ccp抗体、APF、AKA、ANA及ANA谱均为阴性。骨超声:骨密度正常。初步诊断:中医诊断:风湿寒性关节痛(气血两虚、风寒湿痹阻)。治法:益气和营,祛风除湿,蠲痹通络。方药:三痹汤加减。处方:生黄芪、鸡血藤各30g,白术、桂枝、威灵仙、片姜黄、独活、桑寄生、狗脊、木瓜、怀牛膝、当归、白芍各15g,防风、远志各10g,郁金20g,10剂,1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二诊:诸症明显减轻,减去威灵仙、片姜黄,加熟地、茯苓各15g,续用10剂。三诊:无明显关节痛,劳累后腰膝酸困,夜寐安,减去郁金、远志,加杜仲、骨碎补各15g,10剂,1日1剂,水煎服,补肾壮骨,扶正固本,巩固治疗。
[1] 温伟强,黄胜光,陈 辉,等.蜂针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42例[J]. 山东中医杂志,2011,30(6):401-402.
[2] 孙 瑾. 风湿病疼痛144例护理效果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4,43(9):1272.
[3] 乐文博,李 波.桂枝附子汤加味配合外用药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炎60例[J]. 陕西中医,2011,32(8):985-986.
[4] 马茜茜,罗艳萍,田广芳.火龙疗法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12:95.
[5] 苗立成,巫朝伦,刘 珊.风湿寒性关节痛外治疗法浅析[J].光明中医,2014,29(3):555-556.
[6] 徐鹏刚,雷西凤. 痹病从脾胃论治探讨[J].陕西中医,2008,29(8):1200-1201.
(收稿2015-03-14;修回2015-04-05)
风湿寒性关节痛/中医药疗法 中医师 @王素芝
R684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