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528000)麦俏丽 李焕平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临床科室使用后的大量被污染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放及发放工作。工作人员每天接触带有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回收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1]。在他们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风险中,以生物性因素最多,其次是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职业防护非常重要。
职业危害 去污区工作人员在回收、清点,拆卸,浸泡和清洗等操作中,肢体皮肤不可避免地接触了粘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的各类医疗器械物品,如皮肤黏膜有破损更易被病原微生物感染。清洗穿刺针及剪刀等锐器操作过程中被刺伤,其残留的病原微生物可直接进入人体导致感染。一些感染物品在初洗过程中,用高压水枪冲洗狭窄的管腔器械时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等易溅到面部、皮肤、眼睛、鼻腔及口腔内而导致感染。最常见的血液传播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乙肝只需0.004ml血液就可感染;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体液感染HIV感染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
防护措施 去污区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认真执行各项措施。在回收、处理使用过的医疗器械时应按标准预防着装,戴双层手套、帽子、口罩、防护面罩,穿防水隔离衣和胶鞋。如遇特殊感染器械要有明确标识,用双层黄色袋密闭回收。特殊感染或不明原因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器具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mg/L~104mg/L至少浸泡60min后,再按一般物品处理流程操作,并同时更换手套,进行洗手和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在回收各种穿刺针和锐利器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刺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先处理锐利器械再处理不易伤害器械。针、剪刀、眼科镊子等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用镊子回收放在清洗筐内;冲洗穿刺针时针头朝下;带管腔的器械导管在用高压水枪冲洗和高压气枪冲干时,应避免水的喷溅和气溶胶的形成。皮肤表面一旦染有血液或其他液体,应当立即清洗。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化学物品的伤害 如多酶清洗剂、除锈剂、含氯的消毒剂,人长时间接触会有灼痛感或过敏反应。挥发氯可引起眼睛胀痛、结膜炎,损伤呼吸道黏膜,引起胸闷、气喘等。
防护措施 去污区工作人员配置各种消毒剂时应戴口罩、 帽子、 手套、 护目镜,及防水隔离衣和胶鞋。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范围、浓度进行配置,取放物品后及时加盖,避免气体挥发。室内有良好通风设备。
3.1 锐器伤、针刺伤和刀割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暴露[2]。防护措施 如果不慎出现锐器伤,针刺伤和刀割伤,应立即脱去手套,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用流动的水冲洗伤口,黏膜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后包扎。被污染器械损伤后可预防性用药,并根据具体情况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必要时参照艾滋病职业暴露及时处理。定期抽血检查,并向医院感科汇报。医院应建立工作人员针刺伤的健康档案。每年定期检查乙肝、丙肝、梅毒、HIV抗体。
3.2 噪音 噪音在90~98dB时,对人体血管、内分泌和听力造成损伤引起人疲劳、烦躁、头痛、头晕、血压升高,听力减退等。消毒供应中心的噪音主要来源于灭菌炉、超声波清洗机、器械碰撞等。防护措施 工作人员在不可避免的噪声时,利用戴耳塞等进行保护;拿取器械需轻拿轻放,避免器械碰撞;并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修。
3.3 高温烫伤 各项操作经常需要接触高温气体或液体,工作人员常因操作不慎而被烫伤。防护措施 取清洗出来器械,戴防烫手套。开干燥柜及灭菌炉时不要面对柜内,人要站在门侧方。取压力蒸汽灭菌炉灭菌物品需冷却到一定温度方可开门取物。夏季不要裸露手臂。
综上所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要增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认真遵守工作流程,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提高职业防护的自律性。操作要严谨,注意力集中,减少不必要的损伤。不仅要避免自身遭受疾病侵袭,同时也要预防交叉感染发生。此外,要加强消毒无菌知识,专业技术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减少职业危害,维护自身健康, 更好服务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