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徐黎悦 孙艳梅 朱逢佳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程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无论是对当前 “就业难”问题的缓解,还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无论是对高校“就业率”的提升,还是对学生本身本科教育结束后的发展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高厅(2007)7 号》文件、《浙教办学{2008}38 号》要求各高校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或者必选课纳入教学计划,并确保必需的课时。要把就业教育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
1.学生方面
(1)大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我校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26%的学生对自己进行过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甚至有11.58%的学生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充分说明了我校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及正确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性格、兴趣等特质与职业的最佳匹配可以使学生成为更加有效的工作者,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45%的学生不太确定是否满意目前自己所就读的专业,有11%的学生选择现在专业的依据是听别人说好。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择业就业有激励作用,但是在笔者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有偏差,如有学生一味追求高薪,安逸的工作;更有很多学生连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都不清楚。
(3)缺乏切合自己是实际的职业目标及实践方向。在问卷调查中45%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自己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70.53%的学生认为在择业前应着重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20.05%的学生认为应着重培养社会实践经验,仅4.21%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技术。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实践方向,任何活动都去参加,盲目考证。部分同学虽然认为专业技术对于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但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仍旧马马虎虎。
2.学校方面
(1)缺乏重视。虽然教育部及省厅都对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做出了要求。然而作为新学校,在师资短缺的前提条件下学校只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专业课程上。我校并未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也仅对于大四部分学生开设选修课。
(2)教育缺乏系统性及针对性。在问卷调查中,有57.89%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有关的职业咨询和相关活动。但是目前,我校将就业指导课作为选修课或以讲座的形式开展,而且其中不包括职业生涯规划部分,教育缺乏系统性。至于那些没有参加就业指导课的同学,也就意味着在大学四年中,学校从未有过规范课程来引导和指导他们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更不要说贯穿大学四年了。即便参加了课程的同学,150 人的集体教学,教师也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完善课程框架。针对我校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缺失及不规范的情况,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衔接在一起,最终将形成贯穿大学生四年的课程框架,如表1.
表1
2.完善课程内容。全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程内容准备过程中,就必须提炼出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课程内容且不断调整。
3.丰富学习形式。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上有别于学术性大学;作为独立学院,学生本身也具一些特质,比如我校学生比较活泼,勇于尝试,反感沉闷的课堂教学,所以如果把全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安排成一个每节课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听课的课程体系,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能达到开课目的。所以需要教师探索出最适合我校学生的授课方式,课时安排等一整套学生能接受的课程体系。除去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安排更多实践课时,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
4.合理设置学分。作为一门纳入学校教学体系的课程必然要有一定的学分设置。全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实操性极强的课程,应该在维持传统学分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学分来开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5.组建讲师团。作为具有民营成分的独立学院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专职人员较少,专门招聘相关方面的授课教师的成本亦较高,基于以上两点,我校可通过试讲,挑选具有资质的辅导员来授课,这种做法在高校中也十分普遍。
作为新兴的独立院校,只有敢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欣欣向荣。在本科生大量涌入社会的今天,只有及早树立学生的规划意识,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才能在毕业季看到学生合理分流,带着收获离校,而不是辅导员为了就业率一个劲儿地打电话。将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大学四年才是解决就业率的根本方法。
[1]吴 航.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
[2]钟谷兰,杨 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