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 胡 静
以改革实践为例,分析了考试对学生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影响,探索了紧随时代脉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考试改革途径。
考试作为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有力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考试改革的措施正推动着学校教师授课方式的改变,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笔者选取了位于我国长三角某教育大省的一所省属理工科高校,基于抽样调查以及访谈法等手段,就考试改革对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
本研究拟从下面几个维度研究考试改革对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包括:考试改革的认知度、考试改革的目标和考试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等,旨在发现考试改革对理工科院校教师的授课方式、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等各个维度的改变,如学校的政策、学校课程的设置,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中的成因。
本次调查采用了抽样方式,以学生和老师分别为目标,从该校近2 万名本科生中,基于学生年级、专业、性别和教师所属学科等维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1140 个样本,其中样本主要分布在该校的具有典型理工特色的通信学院、计算机学院、光电学院、理学院和材料学院的各个年级。问卷主要包含15 个选择题和2 个开放性问题。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140 份,回收有效问卷1070 份,回收率为93.8%。 此外,本研究还对受邀发放问卷的20 名学生和10 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在调查问卷内容基础上有进一步深入,旨在对问卷结果进行验证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探寻,以下为调查结论和分析。
1.考试改革的认知度: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可考试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对考试评价的宣传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关于考试和考试评价的差异,早在几年前就有不少教育管理者对其进行研究,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师生对于考试评价的认知度较低,甚至基本将其等同于考试。如图1 和图2 所示:
图1
图2
从上述图示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考试改革予以欢迎和支持,这也说明了在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对于考试评价和考试两个概念的理解问题上,多数师生并不清楚其中的差异。这个数据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目前大家对考试评价认识的一个误区。考试改革是基于对考试评价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从整个统计分析上看,教师和学生对考试评价的了解深度和广度都远未达到,尤其是教师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将直接影响教学安排。因此,进一步的普及考试评价在目前的考试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
2.考试改革的内容:考试反馈功能的缺失限制了考试评价功能的发挥。考试改革对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通过考试反馈来衡量。从本次调查反馈来看,多数教师认为考试结束后应该对试卷进行分析,对试卷分析各项指标内涵也有一定的了解。
图4
图5
既然大家对试卷分析都认可,为什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大多数的课程考试后都没有试卷分析呢?对此,我们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如图6 所示:
图6
从上图可以看出,认为试卷分析也就是考试后的反馈意义不大或者对此不清楚的占到了35%。在其余的这部分教师中,认为没有进行试后分析总结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了,还有一小部分认为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从目前的大学课程安排来看,考试都安排在该门课程结束以后,如果课程是半学期课程,一旦该课程结束,在同一时间,马上会安排另一门课程;如果课程是学期末结束的,那考试结束后,自然就进入了假期,学生和教师都没有时间来进行分析和总结。另外,从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学生认为考试结束,该门课程就结束了,基本不会主动的回头来查找原因,即使教师主动加课来给学生分析试卷,学生对此也兴趣不大。
1.受传统观念影响,思想上认识不够。
考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考试作为一种主要的评价方式存在。游正伦在《教学论》一书中指出,考试“对学生来说,鼓舞学习,督促复习;对教师来说,检查教学,了解效果,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对学校及上级教育机关来说,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教学工作问题,改进领导;对国家来说,是选拔人才,择优的手段”。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考试只不过是高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志,是学生获得学分绩点的一个必要手段,是学生在出国成绩单上学过相关知识的有力证明,更是学校行政人员工作的重要时间节点。至于考试能发挥多少作用,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多少帮助,很少有人能在工作中去反思。所以也就形成了“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观念,使考试变成教师获取业绩点和学生获得利益的工具。所以,如果不转变考试观念,就很难去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2. 对我国高等理工科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偏差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保障工科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工程高级技术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理工科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摸索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是社会的一个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要走向各个工作岗位。目前,高校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往往培养是一方面,工作是另一方面,两者联系不大,更不要说是互相反馈了。很多高校都认为把学生送出去学校,培养的任务就完成了,不去考虑这个学生是否适合这个工作岗位,所学的知识是否对工作有所帮助。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但是多数都局限于理论调研或者高校之间互相学习,高校走访企业,多数还是停留于形式,带回来的意见缺乏操作性,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缺乏针对性。
3.考试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考试评价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考试评价包含考试目的、考试功能、考试设计、考试对象、考试过程、考试反馈等方面的内容。目前,我国高校从事考试方面的相关人员大多数都是凭经验来管考试,凭经验来组织考试,缺乏这方面的理论指导。在组织专业类考试时,缺乏专业知识,容易将各种考试“一刀切”。
1.推进考试观念的深层次转变,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高校课程考试管理是以高校课程考试为对象,以提高考试活动效率,检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创造能力为目的的管理活动。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充分意识到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尊重和正视学生,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教学目标,推动课程考试的改进工作。针对不同课程,灵活选择考试形式,充分发挥考试应有的功能,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
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加强教育评价理论的学习,将评价贯穿于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个体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传授学科理论知识为主转变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差异发展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在考试过程中,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并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作为考核内容之一。通过考试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构建和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和经验积累,使学生最终形成自觉、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专注于个人成长和发展。
2.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注重考核的实效性
现在的大学生以“90 后”的为主,这批学生个性强,信息获取面广。面对这些学生,过去“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已经不合适了。如何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成为现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在构建模块化课程中,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体现专业导向而非学科导向。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或者岗位群所要具备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要以职业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为中心,根据行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开组织课程,以工程技术设置方向,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的结合。 弱化学科内在逻辑性,注重知识点的交叉,注重综合应用,注重从实际出发,在解决问题时学习概念等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融合,充分激发现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改革考核模式,注重考核的全面性
学校应鼓励教师根据本门课程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突出课程的考核重点。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性。“论文、大作业、实践操作、口试、情景模拟”等等考核方式屡见不鲜,考核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考试改革的成果。其实,每种考核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单凭一种方式很难全面的反应一个学生或者一门课程的总体情况。应采用其中几种方式相互组合以取长补短,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考核结果更全面,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当然,改革考试形式并不是简单、孤立的问题,它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需要有规范的教学政策和条件来支持,尤其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所以,考试方式的改革不仅需要鼓励广大教师改革考试的内容,还需各方面的配合与合作才可能取得成功。
[1](美)亚尔保德·兰.新法考试[M].台湾: 正中书局,l935
[2]余国江.课程模块化: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转型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
[3]谬子梅.网络课程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基于对某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