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颖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开始关注知识管理的研究,高校已经成为知识聚集的中心及研究和实施知识管理的重点。从理清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入手,理解高校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最后提出了知识管理对高校管理的五点创新。
知识管理高校知识共享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国内外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对知识经济的研究骤然升温。而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管理技术,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能力和获取能力已成为决定现代组织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为实现管理的创新,知识管理广泛地用于组织系统、结构、过程和组织文化中。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是主要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机构,是学术性信息资源的主要生产者。根据国家最新知识创新体系的规定,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是国立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型大学及其他机构、基础设施等。因此,高校完成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需要有效的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基本概念
关于知识管理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界定。国内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内外的学者也是众说纷谈,从技术的角度、组织结构的角度、行为的角度、哲学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看法。综合而言,我们认为给知识管理下这样的定义比较准确,它是融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洞察力,就一个组织的发展而言,是培育、共享和利用自身知识储备的一种观念,就是对存在于组织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地捕捉的能力,以使这些知识和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最大效益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最初来自于企业,目前多被强调用在学习型组织领域,高校作为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它把学习知识、共享知识、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和目标,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
二、高校知识管理基本内容
高校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一般认为,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型。显性知识是一种被包装成信息的正式知识,它存放在各种文献中(如报告、手册、文章、专利、图形、形象、软件等)。而隐性知识则是高度个性化的和难以格式化的,它根植于个人的经验,通过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共享。所以,知识管理的内容不外乎包括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及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变化过程的管理三方面。在高校中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知识本身的管理,系统严密的课程体系,模式化的知识传授系统,管理上注重控制、计划、组织,一切追求标准化和统一化;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则体现为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大学文化、价值体系和大学理念的建设;而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变化过程的管理,体现为高校知识转化模式的建立。
三、知识管理的实施和高校管理创新
目前,高校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利用知识管理的原理和技术,创设宽松和谐的高校内部环境,调动高校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校的管理创新。高校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培养高校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为此,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积极推进高校的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建立一种知识共享环境,在此环境中,知识共享就是力量。高校是知识型组织,这种知识资源的共享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个人发展还是组织发展,都大大受益。但知识的共享机制作为隐性管理,难度很大,从高校组织中的原有运作惯例来看,各个部门是条块分割的,个人得到的知识经验最多只能在本部门内部,或是密切接触的同事之间分享,高校缺乏知识沟通的机制和条件。而且现代大学,激励政策使个人之间竞争加剧,个人主义也成了限制知识分享的绊脚石。所以,对于高校来说,首先应当创造知识文化交流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下的相互尊重信任的气氛,鼓励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其次,还要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高校为教师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交流的机会,以及知识共享的网络软硬环境,运用信息科技构建一个开放的信息网络,不仅可以协助高校行政系统与作业流程的革新,更可以让校内外人员彼此交流信息,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和表达知识,建立双向沟通的渠道,增进相互了解,从而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效率。另外,还可以借鉴某些企业组织把知识共享作为考评绩效的一项指标。
2.重视隐性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启示我们应扩展教育知识管理的范围。以前进行的主要是教育管理中的显性知识的管理,例如已经开发制作好的素材、课件、网络课程补充材料、教案、论文、教材等形式的结构化知识。而隐性知识存在于人脑,为个人拥有的知识,它难以表达和传播,却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所以除了程序化和标准化的显性知识管理外,要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执教者和学习者等群体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隐性知识部分,促成他们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裂变,使其成为共享知识。特别是教师的隐性知识是知识创造和创新的内生力量,重视教师管理,避免人才流失带来的巨大的隐性知识价值的流失也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有效实施激励机制
知识创新需要激励,高校的知识管理也需要激励。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要充分考虑知识生产与传授的特殊性。教师是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从事着脑力劳动,有创新知识的原动力,有渴望社会承认和认可的需要,具有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按斯达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他们能否得到激励,不仅因他们得到什么而定,还将看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什么而定,因此公平和公正显得格外重要。营造有利于教师发挥创造力的氛围,激励他们不断的创新,让教师在知识共享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对自己在人际关系、教学质量上带来的好处,从而将知识共享行为由外在的制度要求,转变为内心的需要,使之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共享活动。endprint
4.调整高校内部结构
传统的组织结构,强调上下级之间严格的等级制度,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易于造成组织僵化,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应用,这样的组织结构已然不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了。改革高校为一种学习型组织,才能经由不断学习、成长、创新与转化的过程,随时适应瞬息万变的新环境,未来的各级高校也都应该朝此方向努力,透过不断地学习、成长、创新与转化,提升高校的组织绩效,适应新世纪的竞争形势。传统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教师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这一组织结构逐级汇报,不能超越。知识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学习型知识型的组织结构,任何一个教师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都可以通过简化了的组织结构直接传输到组织管理者那里,从而建立有利于高校全体教员之间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比如,当前流行的“倒金字塔”型等组织结构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结构模式。教师处于组织的最顶层,可以方便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传递、授受与创新;而中层管理者则作为支持人员为教师进行知识的共享、创新、使用创造条件,并使校长的管理战略有效地执行;在底层的校长,主要为教师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服务,同时为知识管理制定基本政策。
5.创建知识联盟
与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地区信息交流网络,以达到更大范围的知识共享。高校知识联盟是将各联盟成员所拥有的各种知识,特别是独有的隐性知识,通过联盟成员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合作,使知识从一个联盟成员扩散到其它联盟成员,并被获取知识的联盟成员消化吸收,与其自身的知识资源相融合,创造出新的知识。其意义在于通过促进合作高校联盟间的学习,联盟的学习反过来也促进每所高校内部的学习,从而带动整个教育机构的知识创新。除了高校之间可以建立知识联盟外,还可以建立高校与政府、与企业、与社区等方面的良好交流,使学校知识与社会知识充分地交流,从而激发大学知识创新。
四、结论
知识管理是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过程中的水到渠成的一个阶段,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自然的管理方式。高校进行知识管理是高校生存的需要,是高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化的需要。但是目前,高校进行知识管理最大的问题是照搬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理论,所以,要想打造管理创新,必须从教育系统本身的特点出发,在高校管理实际中发现问题,构建真正的高校知识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Abram Stephen:Knowledge Management:Is this the answer:Knowledge Era.2003,3.
[2]Malone,David:Knowledge management: A model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
[3]唐京,冯明.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J].外国经济和管理,2010,(2).
[4]赵士英.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辨证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
[5]米靖.论知识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6]赵硕.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7,(6).
[7]樊治平,孙永洪.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6,(5).
[8]李久平,顾新.知识联盟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