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怀元
猪传染性胃肠炎诊疗经验
丁怀元
(山西省昔阳县孔氏乡兽医站 045399)
近年来在昔阳县广泛流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给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肠道传染病。该病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危害程度与病猪的日龄、母体免疫情况和消毒隔离措施有关,一般以2周龄内的哺乳仔猪致死率很高,5周龄以上的病猪则很少死亡。现将诊疗经验介绍如下:
不同年龄的猪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差异:(1)哺乳仔猪常在吃奶后突然发生呕吐,接着发生急剧水样腹泻,粪便初为白色,随后变黄或绿色,后期略带灰褐色并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或混有血样。一般体温不高,部分病猪初期出现轻热,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病猪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无光泽,颤栗,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严重口渴,迅速脱水,很快消瘦,一般经5~7d死亡,也有在48h内死亡。5日龄以内的仔猪致死率可达100%,随着日龄的增长而致死率逐渐降低。(2)架子猪、肥猪发病率也较高,突然发生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褐色,减食甚至食欲废绝,渴欲增加,消瘦,体重迅速减轻,有时出现呕吐,病程约l周,但很少发生死亡。(3)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表现食欲不振,有的呕吐,体温升高,严重腹泻,泌乳减少或停止。一般3~7d恢复,极少发生死亡。(4)怀孕母猪和成年公猪感染后常不表现症状,少数的仅表现轻度水样腹泻,一般3~7日痊愈。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仔猪胃肠膨胀,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有时在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壁变薄,弹性降低,以致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血管扩张,淋巴结肿胀。
(1)该病不同年龄的猪都可发病,但以2周龄内哺乳仔猪发病严重、死亡率最高。传染来源主要是病猪和康复后带毒猪,新发病猪场往往近期有调猪史。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吃入被污染的饲料,经消化道感染;也可以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特别是密闭猪舍,湿度大,猪只集中的猪场更易传播。(2)该病的流行特点是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即11月至翌年3月之间。一旦发生,在猪群中迅速传播,数日内可使未免疫猪群大部分猪受感染。连续发生二、三年后常呈地方流行性,常发生在6日龄到断奶后2周的仔猪,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新疫区的低。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本病常发生于冬春季节,传播迅速。病猪先呕吐,继而发生水样腹泻,10日龄以内仔猪有高度致死率,而大猪致死率极低,并且恢复较快。可结合病理变化与其他细菌性肠炎作鉴别诊断。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防治可收到良好效果:(1)为防止该病的传入,不从有病的地区购进猪只,尤其是冬春该病高发季节要特别注意,对所有新购进的猪要进行隔离饲养观察。一旦发生本病,要立即严密消毒和隔离病猪。对临产母猪应放在消毒过的猪圈内分娩。(2)平常注意猪舍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搞好猪舍环境卫生,注意防寒保暖。但要防止猪舍潮湿闷热,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规模养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管理。(3)做好防疫注射工作。对于规模养猪场和发生过本病的猪场,要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在秋季提取对母猪进行预防免疫。(4)猪发病期间及时补液。在患病期间大量补低渗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可缩短病程,减少仔猪死亡。不能饮水的病仔猪应静注或腹服腔注射5%~10%gns+庆大霉素+5%nahco3或葡萄糖甘氨酸溶液(葡萄糖43.2g、氯化钠9.2g、甘氨酸6.6g、柠檬酸0.52g、柠檬酸钾0.1g、无水磷酸钾4.35g,溶于水中)。也可采用口服补液盐溶液灌服。(5)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减轻症状。抗菌药物虽不能直接治疗本病,但能有效地防治并发细菌感染。常用的肠道抗菌药有痢特灵、链霉素、痢菌净、硫酸庆大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
(1)由于本病在临床上很难与猪流行性腹泻区别,所以实践中2病可同时防治,市面上有二联苗,可选择使用。(2)本病的致死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脱水,想方设法使仔猪及早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会有效减少死亡。
(2015–04–29)
S858.28
B
1007-1733(2015)07-00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