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英
(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动物检疫所,吉林公主岭 136121)
猪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流行、诊断和防治
王宇英
(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动物检疫所,吉林公主岭 136121)
猪巨细胞病毒感染又名猪包涵体鼻炎、猪巨细胞包涵体病。该病与萎缩性鼻炎相似,都是条件性传染病,当诱发因子(如嗜血杆菌或波氏杆菌的共同感染)存在时,降低了动物的正常抵抗力,病毒才能引起发病。
巨细胞病毒;病毒感染;诊断;防治
猪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原体为疱疹病毒科乙型疱疹病毒亚科玫瑰疹病毒属的猪巨细胞病毒时,又称猪包涵体鼻炎病毒或猪疱疹病毒2型。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80~100nm。外面包有囊膜,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都很敏感;对胰蛋白酶、酸性碱性磷脂酶等也很敏感。病毒不耐热,50℃经30min即可灭活,在22℃只能存活24h。在-60℃条件下,可保存2年以上。患病仔猪鼻黏膜,保存在-30℃条件下其感染力至少持续5个月。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鼻、眼分泌物、尿液、子宫颈液以及睾丸和副睾中。病毒只能在猪源细胞(如猪肺、肾、鼻黏膜、睾丸和唾液腺细胞等)培养物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多核巨细胞,但增殖速度缓慢。在肺单层细胞上,开始时呈局灶性细胞病变,表现为几个相邻的细胞肿胀,折光性增强,但仍保持其多角形外观。随后细胞变圆变暗,且微突出于其周围的正常细胞。继之,从中心部脱落,并逐渐向周围扩展。与此同时,出现因细胞融合而产生的多核巨细胞。对细胞培养物作包涵体染色检查时,可见胞核内出现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其周围绕以淡染晕。
该病仅发生于猪,尚未发现其他动物有易感性。该病多发生于12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5周龄的仔猪易感性为最高,故该病常在1~5周龄的仔猪中暴发流行。新生仔猪感染本病会导致鼻炎,严重的可能会发生鼻腔出血。该病毒流行范围很广,凡有猪的地方几乎都有该病的流行。气候潮湿、阴天或在有风的条件下,有利于该病毒的传播。在自然条件下,仔猪可能是通过与母猪接触而感染,飞沫和吮乳过程可能是直接的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工感染试验时,潜伏期为5~10d。许多康复猪,尽管血清中含有相当水平的中和抗体,但不能根除体内的病毒,故许多康复猪可长期带毒和持续排毒,有的达数年之久。这就是猪群发生该病,很难根除的原因。
仔猪可能主要是通过与母猪接触而遭受感染,5~10日龄的仔猪感染后常呈急性经过,临床症状明显。病情严重的仔猪,发病后5天左右即可死亡,死亡率最高可达20%左右。耐过的仔猪有的可表现发育不良,有的可见鼻甲骨萎缩及颜面变形。3周龄以上的仔猪感染后,通常只表现轻度的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绝大多数仔猪于3~4周内恢复正常。4个月龄以上的猪感染后,一般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病猪的最初症状主要表现为频繁地打喷嚏和流泪,从鼻孔内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继之因鼻腔堵塞,食乳困难,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大多数患病猪可于3~4d内康复,少数则可因衰竭而死亡。如果母猪是在第一次妊娠后感染此病毒会出现胚胎死亡、产死胎或弱仔的现象,而且母猪的体温有轻微的升高,食欲会下降,鼻腔有出血。
病猪的病变部位较广,猪细胞巨化病毒与其动物巨细胞病毒相比,似乎具有较强的形成全身性感染的致病性。
(1)病理解剖变化:病理剖检变化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鼻黏膜表面附有卡他性脓性分泌物,深部黏膜常有因细胞聚集而形成的灰白色小病灶。这种病灶也常见于肾表面,其他脏器较少。全身性病变可见广泛分布的出血和水肿,如皮下组织、心、肺、胸膜、肾和淋巴结的水肿与出血。
(2)组织病理学变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鼻腺、泪腺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胞核也增大,核内有直径8~10微米的包涵体,包涵体呈嗜碱性的颗粒状团块,这是该病的特征性变化。包涵体偶尔亦见于食道、肠道及附睾的上皮细胞。
对呈现传染性鼻炎症状的仔猪,特别是处于生后1~4周龄对猪细胞巨化病毒最为敏感时,一定要考虑发生该病的可能性。进而结合流行病学病理剖检变化,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为了确立诊断可进行组织学检查、病毒培养和中和试验。
(1)病料采集:可采集仔猪急性感染期的脑、肾、鼻黏膜等。
(2)试验方法:①“鹰眼形”包涵体检查。特征性包涵体可出现于许多组织和器官,包括脑组织。采取鼻黏膜、脑、肾作冰冻切片或刮取物涂片,以Giemsa染色,显微镜观察,如在上皮胞核内发现特征的嗜碱性“鹰眼形”包涵体,即可建立诊断。这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②病毒抗原的染色检查。鼻黏膜、脑、肾的冰冻切片或刮取物涂片,以荧光抗体染色或免疫酶染色。这些都是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③病毒的分离培养。一般多以鼻甲部的鼻黏膜为材料。材料先用含青、链霉素的PBS液(pH 7.2)清洗2~3次,剪成小块、研碎,以PBS制成1:10的组织悬液,然后以2000转/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接种于原代猪胎肺原代细胞。病毒初代培养增殖缓慢,通常要经11~18d才出现细胞病变。为维持细胞的良好生长状态,每3d应换一次培养液。每次换液时,应保留少量原来液体。对细胞培养物作包涵体染色检查时,在细胞核内可出现有特征性的包涵体。
对该病无特异疗法,但发生流行时,加强饲养管理,以药物治疗并发的细菌感染,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目前,尚无用于预防该病的疫苗,但管理条件良好的猪群,很少发生该病而造成经济损失。本病的流行通常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饲养管理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该病的地方性流行不会对猪群构成威胁,但是各猪场要注意不能从疫区引种,并在引进种猪时要进行血清学检查,以防带来新的传染源或者引入带病毒的种猪。
[1] 石琳.猪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7):1-3.
[2] 田金宁.猪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病及诊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2,(9):141.
王宇英(1965—),女,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人,中专,中级兽医师,研究方向为畜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