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101149)刘志东
为了将新一代医学生培养成为捍卫生命和健康的“白衣战士”,对传统的医学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高等教育方式,不仅要将医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医务工作者,而且要求他们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同时,要让他们能够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将学习到的宝贵经验传承下去,为推动和促进医药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就医院临床一线医生结合日常的临床实践,采用以病例为引导与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见习课的实践、注重对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利用网络资源为医学生提供模拟诊断平台、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学这五点来对医学生的教改展开思考。
医学生的专业课程均与临床实际有很大的关联,当代高等院校的大学生通常对具体的、实际的事件更感兴趣,为了适应当代医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使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掘其潜能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在医学生的临床理论教学中如何将枯燥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能将有关诊治的抽象概念让学生充分理解,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莫过于让学生先了解到真实的病人和病情——“以病例为引导”切入的教学方式。课前,专业课的科任老师可结合本次课堂要完成的内容预先选好相关病例,课堂上,一般先介绍病例,再由教师就该病例提出相应问题,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要求站在医生的位置上处理问题,然后由教师总结讨论内容,最后结合病例精讲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处理及研究进展[1],示教后再按计划讲课。讲授法用于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观念、论据原理和阐明规律。讲授法缺少体验,较其他教学法而言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讲授法有其自己独特的优势,关键是要弄清什么时候、什么内容要用讲授法;用讲授法时注意与以病例为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
对于医学生,见习课贯穿在各学期中的学习日程中,它与平时学校里的课堂讲课不同。见习课的实践过程就是要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理论,走进病房,深入临床看病人,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早期症状和体征,了解病人的发病过程,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发现病人的阳性体征,让临床医学理论在见习课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验证,如何才能让医学生能够记住并理解这些病例?需要开展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参与见习课实践中的每一个病例分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现代实验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及临床技能方面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3]。以问题为中心,让其贯穿于见习课的始终,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问题,在这个过程引导医学生在见习过程中去学习的方向,让医学生分析临床病例的思维得到较大发展,促进医学生进步。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素养,涉及人文社会、信息技术、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个了解、搜集、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医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信息素养教育。对低年级的医学生就开始进行图书馆相应知识的培训,教其对书刊文献资源等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4],对于高年级的医学生,要求能够独立地撰写中外文数据库实习报告,从查全率和查准率两方面评价数据库对课题检索的有用程度,利用检索到的相关的文献资料来撰写综述。对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医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并通过一系列信息素养教育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高校应不断改革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5]。
网络信息能够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综合在一起,将信息内容最大限度地展现给人们,并且网络资源能提供内容丰富的各类信息。例如,各种典型的但在有限的临床实践中又不易遇到的临床病例,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出该典型病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同时根据已经获得的检测结果,给医学生提供进行模拟诊断的平台,提供给医学生进行学习机会。这种现实的病例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主动联系日常理论学习中相关专业知识,并根据患者的一些症状体征以及已经检测结果对患者的病因进行探讨[6]。网络信息具有双向传递的功能,可以进行同步交流,也可以是异步交流,因此,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成立诊断小组,并且每个诊断小组配上一个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通过网络的平台,根据网络上一些患者的医学咨询问题给予免费的解答,这样不仅可以给患者提供一些医学方面的建议,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患者的病因进行临床推理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与此同时,也将日常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了巩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使得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目前,相当多的医学生只注重对医学专业课的学习,因为这部分的医学生持有只要把专业课的学习好就可以的观点,忽视了专业相关方面的学习。除主修课程外的选修课方面,也是选择他们认为具有高“性价比”的课程,这些对他们而言有高“性价比”的课程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花费精力少、容易学习、容易通过考试以及上课点名次数少。这些课程大多也不是他们个人感兴趣的课程,也就无从谈起他们会热衷学习医学伦理学这样的人文社会学科。一方面,由于生物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医疗费用的飞涨,以及价值的多元化,现代医学伦理学更多地涉及病人、医务人员与社会价值的交叉或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伦理学难题;另一方面,对即将走上临床岗位的高等学校的医学生,其道德素养的状况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他们日后的职业素养,了解医学的伦理问题,以及养成自我良好的伦理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医学伦理学应该走进医学生的日常课堂里,也应该是当代医学生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时,要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主要结合临床案例讲授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和规范、医患关系和医际关系等伦理问题[7]。
总之,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密切配合[8]。通过以上措施的教学改革,相信能够不断地激发医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医学生的各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同时,促进了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形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点,使培养的医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临床岗位,被社会所接受,成为更加务实、更加自信的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