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侯书伟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临床报道·
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21例
李琪1,侯书伟2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腕管综合征;针刺;穴,阳池;穴,阳溪;穴,阳谷
腕管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卡压,导致桡侧三个半手指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支配区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失治误治时甚至会出现局部肌肉萎缩和肌无力,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笔者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采用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患者21例,现报道如下。
21例患者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5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1星期;腕管内腱鞘囊肿引起者5例,慢性劳损引起者9例,既往腕关节扭伤者7例。纳入患者均符合本病诊断标准[1]。
2.1 取穴
主穴取阳池、阳谷、阳溪、合谷、曲池、外关、阿是穴。手指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者,加四缝、十宣;大鱼际肌肉萎缩者加鱼际、劳宫、后溪;腕关节痛甚者加大陵、养老、列缺;痛及前臂者加手三里、曲泽。
2.2 操作
患者取坐位,患侧屈肘伸腕,手指自然屈曲,掌心向下置于治疗床上。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30 mm× 40 mm毫针针刺。阳池用齐刺法进针10~15 mm;阳谷、阳溪、合谷、外关、鱼际、劳宫、后溪、大陵、养老、阿是穴直刺 10~15 mm;列缺斜刺向腕关节方向,进针3~6 mm;四缝直刺 3~6 mm,不留针;曲池、手三里、曲泽直刺15~25 mm;十宣毫针点刺,每次治疗选3~5穴,手指麻木明显者每穴放血3~5滴;微微得气,以患者自感“舒适”为度,针刺得气后不行针,加TDP神灯局部照射,留针20 min。第1星期治疗6次,第2星期起每星期治疗3次,隔日进行治疗,6次为1个疗程。
3.1 疗效标准[2]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腕臂活动功能正常。
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腕臂活动基本正常,但剧烈运动后患部常有轻微不适。
有效:症状减轻,似有轻微疼痛或不适,叩诊试验(±),屈腕试验(±)。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3.2 治疗结果
经4个疗程治疗后,治愈14例,占66.7%;显效4例,占19.0%;有效2例,占9.5%;无效1例,占4.8%。总有效率为95.2%。
腕管综合征属中医学“筋痹”范畴。本病多因外伤、持续性劳损、外感风寒湿邪引发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筋肉失于濡养所致,不通、不荣均可致痛。日久气滞血瘀,气血亏虚则导致腕关节局部及其支配手指麻木。
阳池为手少阳三焦经原穴,具有清热通络、通调三焦之效。阳谷、阳溪、合谷、外关、劳宫、大陵等穴均分布于腕管周围,针刺诸穴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活血祛瘀,舒筋通络,利水消肿,筋肉得养,“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素问·血气形态篇》中有云“阳明常多气多血”,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针刺曲池,经阳溪、合谷二穴,引阳明经气血达于肢末,气血充盛,则麻木自消。《素问·针解》:“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旧血不去,新血不生。”十宣点刺放血,瘀血得除,新血得生,手指麻木、疼痛、感觉异常之苦可解。鱼际、后溪通经行气,活血生肌。诸穴合用,通经活血,消肿止痛,去瘀生肌,诸症得解。
[1] 孙树椿,孙之镐.中医筋伤学[M].第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10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R246.2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12.1229
1005-0957(2015)12-1229-01
2015-03-26
李琪(1989 - ),女,2013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