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大队(100193)王军 吕志辉 柳北华 谭军徽 于冰 毛正银
药物不良反应指某种药物导致的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可以是预期的毒副反应,也可以是无法预期的过敏性或特异性反应。在物质使用中,包括用药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躯体反应。中药不良反应指合格中药所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目前我国已有28余种中药材被纳入毒性药材管理。
1.1 炮制不当 中药的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绝妙之处。在长期的用药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减毒增效,改变药性的炮制经验。一些有毒药材经炮制后可缓和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应用安全、有效的目的。不严格执行炮制规范,粗制滥造,不仅不能发挥中药的疗效作用,且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苍耳子有毒,生品对肝脏有损害,需炒黄去刺用,炒后可使其有毒的植物蛋白变性凝固[1]。
1.2 剂量过大 中药药性理论中有“大毒、小毒、无毒”之分,有毒性者应严格掌握用量。有报道新生儿及小儿滥用六神丸,且过量服用致中毒[2]。六神丸处方中的蟾酥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毒性较大。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麻黄过量出现心律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3]。对新生儿应禁用或慎用毒性药物,对用药剂量应严格把握。
1.3 疗程过长 中药与化学药一样,具有疗效和毒性的双重性。有的中药本身就有毒性,不宜长期使用。有的药物应用时间过长,有毒成分在体内蓄积,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牛黄解毒片长期应用引起汞中毒。另外根据中医经验,人参虽可益气健脾,但如长期过量服用,亦可引起肠腹胀满,食欲减退,据病例证实,一些患者在长期服用人参后,常出现失眠,易激动等现象,需要停药一段时间才能好转。
1.4 配伍失度 中成药组方不合理、中药汤剂配伍不合理等,常引发中药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中药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的使用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配伍得当,可使其相互协调、降低毒性、增强疗效。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耆,知母;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1.5 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 中药在不同的剂型如汤、丸、散、酊、注射剂等中所显示的总体毒性不同。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因其药物纯度及杂质的去除不易,易引起不良反应。如鞣质未去除彻底,可引起溶血、疼痛等。
1.6 煎服不当 中药煎煮有一定的法度,有先煎、后下、另煎、对服、包煎等,应当严格执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1.7 误服乱用 有的炮制品与生药有质的差别,切不可乱用
1.8 产地与品种 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如山东所产的金银花中的氯原酸含量高达5.87%,而四川产的仅含0.125%[4]。膜荚黄芪以内蒙产的质优,而黑龙江移栽的则植株高大,质量低劣。同时,中药生长环境不同,有效成分含量和毒性也有差异,故表现出的治疗后果也是不同的,例如云南冲藤所产附片就比四川所产的附片毒性大18倍。
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也很常见。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2.1 体质 患者的身体素质不同,对药物的耐受力亦不同。不同患者同时使用同剂量的某药物,有的病人有过敏反应,有的则无任何反应;同一患者开始几天无毒副反应,几天后却发生过敏反应的也很多见。年老体弱,婴幼儿及肝肾疾病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力也相对较差。
2.2 性别和年龄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少儿与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与一般成年人有区别。少儿期许多器官、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普遍减退,会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与排泄功能,药物更容易在体内蓄积,造成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剂量应适当减少。性别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主要为性激素的作用。
2.3 种属 中医学强调禀赋不同对药效的影响,意指遗传因素、身体素质对抗病能力及药物反应,存在较大差异。
2.4 心理因素 中医学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五脏的关系,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影响药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