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血液中心(300110)杨扬
安全输血是指从采血到将血液或血制品输入患者体内的整个过程中的安全保障[1]。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和其他许多临床治疗措施一样,输血除了能治疗病人外,也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特别常见的是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2]。随着各国家和地区采供血机构核酸检测(NAT)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经血传播病毒问题再次引起了关注。常见的有,乙肝病毒(HBV),戊肝病毒(HE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其他经血传播的病毒等。除经血液传播的病毒外,机体在输血、妊娠、移植等异体抗原刺激下可产生不规则抗体,而这种抗体能引起各类免疫输血反应[3]。随着输血技术越来越规范,检验方法越来越先进,进一步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
1.1 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对输血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病毒。HB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高达10%左右,因此严重威胁我国的输血安全。在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后发现,采用常规酶联免疫方法(ELA)进行血液筛查,输血传播乙肝病毒(HBV)的残余风险明显高于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
1.1.1 OBI定义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血液检测中的应用,发现除了血清转换前的窗口期外,机体可存在有HBV DNA,但无法检测到HbsAg,且可伴有或不伴有抗-HBc或抗-HBs,这种HBV感染状况称为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也称沉默性或潜在性HBV感染。
1.2 戊型肝炎病毒(HEV)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小的无包膜正二十面体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引发戊型急性病毒性肝炎(戊肝)。它是引起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的致病因子之一,也是全球主要的肝炎病毒之一。
1.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在人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抵抗力低,血液和体液中生存力强,体液环境中可存活15天。它们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为:HIV蛋白有gp160、gp120、gp41、p17以及p24(gag基因),病毒基因组是2条相同的正义RNA,含pol、env、TaT,基因,在病毒蛋白表达和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输血是HI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防止HIV经血液途径传播是采供血机构面临的艰巨任务。
1.4 其他经血传播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丁肝(HDV)病毒也是严重威胁输血安全的两大肝炎病毒。此外,梅毒(RPR),细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CMV),爱泼斯坦-巴尔(EB)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 I/II)等,均可经血液传播。
2.1 不规则抗体定义 不规则抗体又称意外抗体,是指血清中抗-A、抗-B以外的其它血型抗体,不规则抗体主要是机体在输血、妊娠、移植等异体抗原刺激下产生。2.2 筛查方法及抗体特异性鉴定 主要采取盐水法、抗球蛋白法和菠萝酶法等,对人群是否存在不规则抗体进行鉴定,实验结果采用标准对照的方法进行抗体特异性判定。
3.1 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完善规章制度 从事采供血及临床输血工作人员必须有强烈责任心,具备过硬技术以及较强的法律意识。
3.2 严格筛选献血者,积极开展成分输血 要保障输血安全首先要招募安全的献血员,降低献血的不合格率。血液中心要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工作,帮助献血者先进行征询,排除有高危行为的献血员,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
3.3 提高血液的检测技术 ①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检测谱更广的试剂和检测方法。②开展抗-HBc检测。③开展HBV DNA检测。④对血液及血液成分进行病毒灭活。⑤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
输血是临床治疗以及使患者身体尽快恢复的一个很重要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在输血技术方面越来越规范,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先进,但由于依然存在输血感染病毒的风险,以及对于有妊娠史、输血史和短期内大量输血的患者体内易产生的不规则抗体从而导致的各种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急症情况仍严重威胁着临床输血安全。因此要加强采血前的血液检测,把输血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