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颜嘉楣
女性更年期常见病之十一——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或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现代难治病之一。处于更年期的女性容易血糖升高,容易患糖尿病,这是由更年期糖代谢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更年期女性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护理就尤为重要。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多尿: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 小时尿量可达5000 ~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多饮: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多食: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大于0.829mmoL/L),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同时,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消瘦: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
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一些2 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
乏力: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见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视力下降: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为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急性并发症的表现糖尿病患者在应激等情况下病情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
慢性并发症的主要表现病程较长、控制较差的糖尿病人常伴有各种并发症或伴随症。多种感染显然属并发症,酮症酸中毒等可能为本病恶化的严重表现,微血管病变基础上所致的病理如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等为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但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心、脑、肾等的病变和高血压等与糖尿病关系虽密切,也可见于非糖尿病者,则是否为并发症,尚需具体分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无视力下降以及下降的程度和时间;是否检查过眼底或眼底荧光造影;是否接受过视网膜光凝治疗。
糖尿病性肾病:有无浮肿,尿中泡沫增多或者蛋白尿。
糖尿病神经病变:四肢皮肤感觉异常,麻木、针刺、蚁走感。足底踩棉花感,腹泻和便秘交替,尿潴留,半身出汗或时有大汗,性功能障碍。
反复的感染:感染常见的有几组。皮肤感染:体癣、指甲癣、足癣及疖痈等化脓性感染很常见,有时可酿成败血症;结核:特别是肺结核,一旦得病,扩展迅速,蔓延广泛,病灶多系渗出性二酪样肺炎,易成空洞,发病率比常人高3 ~5 倍。随肺结核等控制情况而波动;泌尿系感染:其中以肾盂肾炎、膀胱炎为多见,有时伴真菌性阴道炎,感染不易控制,须与严格控制糖尿病同时进行,方可获得较好疗效。
血糖浓度的高低主要受两类激素的影响,一类是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可升高血糖的激素,另一类是胰岛素等有降低血糖功效的激素。正常情况下,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酮能刺激女性生殖器官及第二性征发育,在代谢方面,雌激素还有降低血脂与刺激骨质生成的作用;而孕酮则可增加胰岛素分泌,从而影响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更年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雌激素、孕激素减少,促性腺激素分泌水平增高,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发各种形式的心理障碍,这些负面情绪导致体内一些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而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会和胰岛素互相抵抗,降低人体糖代谢的调节能力;雌激素减少,对胰岛素的刺激作用降低,胰岛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应激能力也受到影响而减弱,使得胰腺功能低下胰岛素分泌不足,妨碍糖的氧化和利用而诱发糖尿病。加上女性更年期一般处于中老年,比较肥胖,容易得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疾病,而肥胖与糖尿病常常是孪生子,常常结伴来到中年女性的身边,使得体内产生大量抗胰岛素物质,降低人体糖代谢的能力。这都是更年期女性容易患上糖尿病的病因。而本来就是糖尿病患者的女性,进入更年期之后会出现的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如心情烦躁、身体上感觉忽冷忽热、胸闷抑郁、看什么都不顺眼等,使血糖更难控制,甚至会有可能引起糖尿病的某些并发症。
糖尿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但更年期糖尿病病情常隐匿,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只是在查体时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或因某些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被发现。对于更年期女性肥胖者,近日消瘦,无明显原因餐前心悸、乏力、自汗,明显的饥饿,无明显原因的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反复发生疖肿,外阴瘙痒,肢体溃疡,日久不愈,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做详细检查。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 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中老年人患者多为2 型糖尿病。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1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轻,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 肽水平低下,ICA、IAA 或GAD 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血糖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 葡萄糖耐量试验。
尿糖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 ~180mg/dL)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尿酮体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 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糖化血清蛋白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血清胰岛素和C 肽水平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 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血脂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