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人民医院(236400)刘启迪 任翼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210023)秦昆明 蔡皓 蔡宝昌△
南京海昌中药集团有限公司(210061) 秦昆明 蔡宝昌△
本实验利用经典柱层析色谱(CC),薄层层析色谱(TLC),制备薄层色谱法(PTLC),制备液相(PHPLC)和重结晶等方法,首次从牛蒡子的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13种单体化合物,经1H-NMR,13C-NMR及高效液相-质谱联用(LC-MS)等方法鉴定结构,分别为牛蒡苷元,油酸,棕榈油酸,十四烷酸,14-二十八烯烃,β-谷甾醇,咖啡酸),咖啡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反式对羟基肉桂酸,罗汉松脂素,牛蒡酚B,络石苷元。其中化合物3, 4,5,7,8,9,10为首次从牛蒡子中分离得到,为牛蒡子的抗菌,抗炎和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1]。
Bruker AV-500型核磁共振光谱仪(TMS为内标),旋转蒸发仪B-680A Rotavapor(瑞士Buchi公司),DL-2010低温冷却液循环(上海申生科技),SHZD(III)循环水式真空泵(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EL104型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HH-S6数显恒温水浴锅(金坛市医疗仪器厂)。
薄层层析硅胶(TLC),制备薄层色谱(PTLC,Varian 940-LC)和柱层析硅胶(200~300目)(青岛海洋化工厂),Sephedex LH-20(瑞典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 AB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牛蒡子为野生牛蒡子,产地东北吉林(批号: 120301),经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陈建伟教授鉴定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取粉碎过筛的牛蒡子药材粉末11.2 kg,用石油醚对牛蒡子渗漉脱脂,脱脂后的牛蒡子药材粉末用乙酸乙酯渗漉提取,分别回收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得石油醚部位2kg和乙酸乙酯部位503g。乙酸乙酯部位浸膏析出结晶,为化合物1(20g)。
取石油醚部位300g,经硅胶柱分离,石油醚-乙酸乙酯(100∶0~0∶100)梯度洗脱,得到5个部位(Fr.1~5)。其中Fr. 2经硅胶柱分离,以石油醚-二氯甲烷梯度洗脱(100∶1~100∶10),得化合物2(37.2 mg)和化合物3(91.9mg)。Fr. 3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100∶2~100∶10),高效薄层制备色谱以二氯甲烷为展开剂,得化合物4(27.5mg)。Fr. 4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得化合物5(23.1 mg)。Fr. 5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得化合物6(75.7mg)。
化合物2:白色油状物,易溶于氯仿,甲醇,不溶于水。1H-NMR(CDCL3,500MHZ)谱中δ 5.34(2H,m)与13C-NMR(CDCL3,300MHZ)谱信号δ 129.7,130.0说明结构中有一个烯键;13C-NMR δ 179.36说明结构中有一羧基存在;1H-NMR谱中δ 2.3(2H,t,J=7.5HZ),δ 1.6(2H,m),δ 2.0(4H,m),δ 1.25~1.30(22H),δ 0.89(3H,m)信号,以及13C-NMR谱中δ 34.0,31.9,29.0~29.8,27.2,24.7,22.6,14.1信号,提示有CH3-(CH2)n- CH2-脂肪链存在。以上数据与文献[2][3][4]对照基本一致,鉴定化合物2为油酸。
化合物2,3,4,5,6属于脂肪酸类成分,化合物7,8,9,10属于酚酸类成分,化合物1,10,11,12,13属于木脂素类成分。研究发现,木脂素类成分是牛蒡子主要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糖尿病肾病作用[5];而脂肪酸和酚酸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同时,脂肪酸类成分影响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和主要成分牛蒡苷,牛蒡苷元协同发挥抗癌作用[6][7][8]。
棕榈油酸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抗菌活性最强。因此,咖啡酸,咖啡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反式对羟基肉桂酸和棕榈酸的首次分离为研究牛蒡子的炮制工艺和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基础,并为牛蒡子饮片的抗菌,抗炎以及抗肿瘤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