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莉 殷艳华
单元教学就是将单篇教学的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在一个课时内将几篇课文进行同步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学大大精简了教学环节,缩短了教学过程,为增大课堂阅读容量提供了前提。
要让单元教学真正为学生能力提升助力,教师就要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严谨的研究态度,还要不懈地实践反思。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将单元教学分成了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把握单元目标,整体识字、整体感知
这一模块的教学摒弃了单篇识字的重复性工作,由以往的两课时生字教学缩短到一课时。识字量的增加更便于学生寻找生字规律,在众多的字中经过比较进行记忆,同时也扩充了词量。
第二模块:以一带多,精读感悟、关注表达
阅读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达到悟情明理、学习表达的目的。而单篇教学的弊端在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零散而单一的。实践中,我们将内容或写法有共同特点的文章放在一起学,在对比中感悟同主题下的不同认知和表达。当然一课时要完成以往3~4课时的内容,如何调控就需要教师在深研文章的价值后进行大胆地取舍。例如,四年级下的第五组课文,这组课文的主题是“热爱生命”。《触摸春天》和《永生的眼睛》两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从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对生命的不同理解,一个是身残而内心强大的孩子,尽管眼睛看不见,但她可以用手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另一个孩子从捐赠眼角膜的事件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大爱的传递。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思维的冲击,所以课上不必面面俱到地从知识解读到表达,只要让学生通读两篇课文,去感悟、理解生命即可。而《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两篇课文,写到了植物——香瓜子和野花,它们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作者在表达上略有不同,杏林子在写香瓜子从石缝中钻出时,重点从自己的感悟出发,而冯骥才在写风雨中成长的野花时则描述的是所见所闻,把它们放在一起就重在学习表达。
第三模块:回归整体,拓展比较、读写结合
上述教学中所节约的课时为第三、四模块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这一模块是在学生学完一组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回顾学习目标、内容及表达方法,目的是发现表达的规律。通过群文阅读印证规律、运用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和表达。教学中我们着重从两个角度入手。
1.通过阅读量的扩容,开拓学生的视野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现实中学生只是一书在手,阅读的窄化大大制约着他们的认知,单元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五年级上第四单元“生活启示”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教师在前两个模块的教学基础上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从四篇文章各异的表达中发现事先理后、事小理大、事详理略的表达规律,继而拓展了两篇同类型文章《一堂心理课》《孔子喝粥》。借助《一堂心理课》让学生印证发现的三条规律,并从中又悟出了新的规律——事理相融;接着返回到课文再次印证,最后用《孔子喝粥》这篇文章训练学生写启示,感受事与理如何相融的规律。大量的文章阅读让学生对启示类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课余时间,学生还自发找到这类文章进行阅读,越读兴趣越高,开拓眼界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2.运用迁移规律,指导学生练笔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文的学习要注重实践,提倡在运用中学习,强调“语用”的功能。例如,六年级上“初识鲁迅”的主题单元教学。教师在前两个模块的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看瓜刺猹”“笑谈碰壁”“帮助青年买书”三组对话的比较阅读,逐步发现语言描写的规律——人物的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心理,符合真实的情境;随后迁移到人物动作和神态的描写,通过“救助车夫”这一片段的再次品读,进一步发现——无论是人物的语言描写,还是动作、神态的描写,都要为塑造人物的形象服务。在此基础上,学生将发现的写作规律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修改之中,通过发现问题、动笔修改、交流评改等手段,学生笔下塑造的小伙伴的形象逐渐生动起来。
第四模块: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这一模块的教学是给学生创设阅读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上交流阅读心得,推荐好文章,同篇阅读,共同研讨,保证了学生在一定的阅读量中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