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中学校教研与科研的有机融合

2015-04-02 13:33顾伟峰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研组教学研究课题

顾伟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状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学校管理层面,将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视野之中,鼓励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基点主动积极进行研究,以备课组为单元构建研究场域,通过讨论、辩难、合作激发学科兴趣,突破倦怠感,形成教师教学研究的职业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这是教师学校生活的生命常态。而学校文化建设不能也不应停留在这一较低层次的常态中,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终极指向是职业愉悦感和价值成就感,是对更高层次生命状态的追寻,教师职业文化中完成这一追寻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教育科研,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深层支撑,从个体体验的教学实践出发,将感性的认识和累积的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研究其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形成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不仅是自己生命智慧的绽放,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和生命状态的高峰体验,进而教师的职业文化成功蜕变破茧成蝶,体现出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文化。从逼仄功利的教学研究走向深远丰厚的教育研究,将教学研究和教育研究有机融合,教师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教育教学状态,学校就会展示出不一样的文化生态。

一、创设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要进行研究,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教育科研,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首要前提。学校应该秉承“管理即服务”的理念,竭尽全力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励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向纵深拓展,做好教育科研。

第一,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教师提供各种途径,鼓励他们的专业进修和发展,可以借助学历教育、业务培训、校际交流等形式,辅以自主阅读,营建书香校园和学习型组织。第二,肯定成绩,形成引领合力。学校应该对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育科研取得成绩的先进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对其研究的支持和肯定,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研究的热情,同时树立榜样产生示范效应,影响并引领其他教师也能在进行教学研究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教育科研。第三,提供平台,拓宽渠道。每学期两期的校刊是教师进行论文发表和思想交流的有效阵地,每月一期的教育科研通讯也能进行教育科研信息传递,通过理论文章的提供,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聘请兼职教科员,组建教科中心组,联系相关专家,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把研究深入到教育科研,形成有理论高度的科研论文,并为之提供发表途径。

通过以上的种种努力,提高教师整合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兴趣,鼓励全体教师在进行必须的教学研究的同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在全校形成一种昂扬向上、积极奋进、全员参与的氛围,必将有利于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有益整合。

二、鼓励教师学习理论,

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研究

根据教育教学的现实状况,鼓励教师学习现代先进教育理论,掌握前沿理念,汲取最新研究成果,以此指导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活动,这也是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走向融合的必然选择。

第一,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体系,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结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授课活动进行连接,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教授方法、学习方式等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使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于此取得统一。第二,从社会心理学入手,研究教学过程中的节点要素,包括对教师教学状态和学生学习心理的聚焦。教师保持一种怎样的状态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明显甚至巨大的感染作用和号召力量,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使自己的状态最佳;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学习情感培养的方法以及如何指导学生选择最优化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培养和确立。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的现实洪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着教学研究走向教育科研,以教研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研,齐头并进实现共同发展。

三、课题问题化,

将教育科研定位于解决教学研究中的问题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教学研究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钻研教材时对教材的理解、研究教法时对预设和生成的构想、分析学情时对学生认知层次的把握、编写教案时(学案或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反思教学(教后感或案例分析)时对经验的总结、撰写论文时对理论的运用等。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在纷繁芜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抓手,围绕问题进行理论学习和思考,通过筛选,以问题为核心确定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课题,实现科研课题问题化、教学研究科研化。

第一,脚踏实地,扎根教学实践,是教育科研首先要做到的。研究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问题,如课堂提问运用怎样的提问技巧会更为有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以生为本”、如何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如何把握自主与主导的尺度等。围绕问题进行资料整理、交流讨论和体验反思,并最终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性结论。第二,对教学进行即时微反思也是教育科研的有效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是一种极其简单又颇为有效的科研形式。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后,及时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期而遇的精彩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归纳,并形成文字,在此基础上加以积累,形成习惯,那么天长日久,这种即时的微反思就会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常态,成为教育科研的具体途径和内容。第三,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和琐碎,既要研究教材、教法,又要研究课堂、学生,既要关注课内问题,又要留意课外情况。面对如此众多的内容,就要明确哪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即课题,我们可以把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小若纤尘的问题当作课题来进行微研究,设置较短的时间期限,明确具体的微小目标,解决当下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也可以叫做微课题研究。微课题研究的起点具体而微小,切入视角集中清晰,教师通过不懈坚持,不断挖掘向纵深研究,就能把教育研究和教育科研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也会由微而大,取得一定的研究成绩。

将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通过具体而微的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教学研究自然而然地就和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了。

四、建立量化考核机制,

通过外力推动教师进行教育科研

一切工作都需要有明确清晰的考核、奖惩制度。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不可否认,一线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和内容等原因,难免会产生职业倦怠感,研究热情也会随之消退,因此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的有机融合还需要借助外力推动,必要的制度建设是各项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教研组是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组织,制定教研组学期考核量化细则时,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将教育科研纳入考核体系,促进一线教师有意识地主动将自己的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提升到教育科研的层面。考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学研究最终形成论文的考核,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差异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比如每个教研组要有教师加入教科中心组;教科中心组成员要在研究中起到带头的作用,并以自身的努力影响教研组其他成员,组织大家一起加入到研究活动中来;要求科研优秀的教师能够为本组教师提供科研辅导,每学期能够为本组教学做一个专题讲座,带一个徒弟,上一堂从教学研究到教育科研的示范课,并最终使教研组成员的绝大多数都能够对自己的教学研究进行深入思考,撰写并发表有一定质量的教育科研论文。另一方面就是课题研究考核。“问题即课题”,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从微小到宏大,不断积累和发展,是教研组必须进行的工作。这一考核包括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努力提高课题的实践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质量,寻求各级立项,督促过程研究,加强过程考核,重视结题验收,关注课题成果,相应加大各项内容的赋分。

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虽有不同,但他们对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是根本一致的。教学研究是当下的、及时的,具有常态化的特征,是必须进行的,教育科研是专题性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将两者置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野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逻辑起点,教育科研是教学研究的理论纵深,他们的整合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教师生命状态的人文归宿,但如何才能在一线教师身上得到有效的落实,开红花结硕果,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责任编辑 刘 颖)

猜你喜欢
教研组教学研究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