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继平
马衡: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遂使其学术水平领先于时代,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其主要著作有《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等。
民国时期,在北京活跃的一批文人学者中,我时常觉得姓“马”的都很厉害,像嵊县马寅初、会稽马一浮、余杭马叙伦以及鄞县马幼渔、马叔平等等,都是响当当的超一流学者。但由于姓“马”的名人特别多,我又时常被搞得“头晕”,他们中有的是同乡,被誉为“浙东三马”;有的是兄弟,被称为“北大二马”或“一门五马”,如果你不熟悉的话,则很难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凑巧的是,“马”姓名流们似乎多半都出自浙省,所以,当时北京的学术界就把这批学人戏称为“浙江群马”。
在“群马”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要算是“鄞县五马”了,“五马”中以二哥马裕藻(幼渔)为首,携四弟马衡(叔平)、五弟马鉴(季明)、七弟马准(太玄)、九弟马廉(隅卿),兄弟五人都曾在北大、燕大等北京的高等学府任教,一门俊彦,故又有“五马行空”之美称。
作为北大史学或国学教授的马衡(叔平),或许一般的读者还比较陌生。但他后来所任的两个职务,说起来我们从事书画的朋友就非常熟悉了:一是西泠印社的第二任社长;二是故宫博物院的院长。由于马叔平先生长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不仅学识渊博,并精于文物考证鉴别,能诗词书画,且尤以治印著称。早在西泠印社初创时期,他就已名列社籍,而当1927年首任社长吴昌硕先生逝世后,马叔平先生以他卓越的学术和艺术成就,众望所归,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虽然他主要在北京工作,但“遥领社职”二十多年,直至1955年逝世。至于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马叔平先生在北大时,因当时考古学刚刚兴起,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北大就专门设立了考古学研究室,后又成立了考古学会,均由马叔平先生领衔主持并担任学会主席。所以,当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马叔平先生已是国内享有盛名的金石学家,他当选为理事兼古物馆副馆长,且参与了博物院的筹建以及文物的清点、整理等大量工作。1934年他又正式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在抗战爆发后,为了确保我国的大量珍稀文物免遭兵燹掠夺,他主持了故宫珍品的南迁西运,历尽艰辛,幸保古物无损,可谓功绩卓著。
在学术上,郭沫若称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但在书法篆刻上,马叔平先生也一样有着极高的声誉。在北大任教时,除了讲授“金石学”之外,受蔡元培校长的委托,他还和沈尹默一起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指导学生书法,并撰写一些书法理论和赏析的普及文章。马叔平先生精研六书,对青铜器、汉魏石经、石鼓文等文字都了然于胸。在书法上,他几乎是篆、隶、真、行、草的全才,我看过几页他的行书诗简和楷书对联,与沈尹默的路数也稍接近,属“二王”、智永的风格,章法平匀,线条灵动自然,儒雅而有书卷味。当然,作为一名金石大家来说,他更精于篆书,同道好友中如王国维、钱玄同、刘半农,纪念碑上的碑额篆字,皆出自马氏手笔。如图的一幅篆书联:“执吾执射唯所好,不朴不华是谓真”,气息古雅,线条工稳,风格上倒也恰好属于“不朴不华”。难怪周作人在一篇回忆马叔平的文章说其对人很是谦恭,人如其名,“既衡且平”,因此,在圈子中他有很好的人缘。
除了书法外,马叔平先生同样还精于篆刻。不过相对而言,他治印倒真是大金石家事雕虫艺,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他的印章,总体风格整饬渊雅,含蓄古朴,法度谨严,直追周秦两汉。
他19岁时与弟弟马鉴经县试、府试、院试考取了秀才,后可能受新思潮的影响吧,兄弟俩放弃了第二年乡试的机会,又转而来沪上考上了大量吸收西学的新式高等教育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后因父亲与上海的“五金大王”叶澄衷交好,故马叔平被叶氏看中,选为东床快婿,将自家的二小姐叶薇卿嫁给了他,所以结婚后,马叔平一直住在上海的洋房里过着非常优裕的生活,在叶氏的公司里兼个董事职位,即便不用上班,也可每年享用6000银洋的薪俸。在上海的十多年里,马叔平既无意于商海,也不溺于酒色,闲来只是沉湎于学术研究,研习经史,终日与碑拓善本为伍。但他兴趣广泛,能诗文书画,善昆曲、骑术等,地处江湾的“叶家花园”,就是他与妻舅们游园骑马的私家园子。当年,二哥马裕藻任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网罗人才,召四弟马叔平入北大做国文系讲师。其时,北大还不知道他于金石学上的深厚造诣,看他骑术不错,就让他兼任体育老师。
爱好学问的马叔平,去当月薪120银洋的北大教授,在他妻子(叶家二小姐)的眼里,简直不可理喻。难怪妻子时常揶揄他说:“又不是什么银行行长,你这破教授有什么可当的?”可笑的是,教授之前,居然还要加个“破”字。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