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热词为英语注入活力》采写背后的文化差异传播

2015-04-02 00:39雷蕾金珠
对外传播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热词稿件

雷蕾+金珠

作为重要外宣媒体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日报》一向致力于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在长期的对外报道工作中,《中国日报》的采编人员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在跨文化传播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带来的传播方式的不同。

此次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稿件

“Chinese puts in a good word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中文热词为英语注入活力)在采写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差异尤其明显。

此稿件是在英语始终被认为是“垄断全球语言的‘霸主”的背景下,就中文对英语的反向渗透和影响做出的报道。稿件指出,一些中文热词,如城管、大妈、白酒等,正在逐渐被英文接受,以拼音的形式直接存在于英文使用中,并被收入词典。由于涉及语言的运用和相互影响,因此,稿件从确定选题、采写到修改和最后成稿都离不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基于《中国日报》长期遍布世界各地的广泛的英语受众及其对外传播的自身定位,全媒体新闻中心教育组除了在日常报道中关注国际国内科学技术及教育方面重大改革和动向外,也将目光投向中英两种语言不断交融,互相影响这一日益明显的趋势中来。

2013年8月《华尔街日报》发布的一段视频报道提到,因为炒卖黄金的中国“大妈”的出现,中国已经可以和印度抗衡成为世界最大的黄金买家。报道中甚至用中文拼音“dama”来描述和指代活跃在世界黄金市场上的资金雄厚的中国中年女性,称她们是最活跃的消费群体。

这一报道立刻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感觉到,如果“dama”的出现不是个案,并且还有更多类似的中文元素正在或已经进入英语的使用范畴,那么,这个现象和背后的原因以及未来两种语言互相融合、彼此影响的趋势势必会成为海内外中英双语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在着手策划这一选题之初,我们便意识到充分发挥《中国日报》特有的海内外联动报道机制,在展开对国内语言学家的中英语言融合话题的采访的同时,邀请驻海外记者在英语国家进行相关话题的采访将是决定这篇稿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时任《中国日报》驻美国旧金山记者对德克萨斯州全球语言监测机构 (Global Language Monitor)主席Paul J.J. Payack的采访印证了我们之前的猜想。他指出,越来越多的具有中文渊源的单词已经在英语中出现。

例如,chengguan (城管),在谷歌搜索中有接近100万次的引用,远远超出他的机构对新词要求出现的最少引用次数。

随后,我们将更大范围的采访扩展到国内的语言学家以及在中国求学、工作并能很好地掌握汉语的英语国家人群中,因为这类人群了解中英文两种语言,对语言的融合有更加直观的体验。我们希望这篇报道成为在英语始终被认为是“垄断全球语言的‘霸主”的背景下,就中文对英语的反向渗透和影响所作的具有一定新闻敏感性和前瞻性的报道。

随着稿件采写的深入,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感越来越强。

作为大众报纸的普通记者,我们在成稿之初受到了自身知识局限,由于毕竟我们不是研究语言出身的语言学家,对语言融合的理解更多的是浮在表面上的,这让我们从一开始就对如何界定这类具有中文元素的新词产生困惑和分歧。

在初稿中,我们把这类渗透进英语的中文词汇混淆于所谓的中式英语(chinglish),即在初稿中把“大妈”等热词称为中式英语,并且无法很好地向读者解释清楚这类新词与传统意义上的“chinglish”有何异同,因此,在部门外籍专家最初审稿时就出现了问题。

从传播学理论上讲,对外传播基本上是跨文化的传播。与同文化内的传播相比,跨文化传播的特点是“编码是在甲文化中依据甲文化的码本进行,而解码是在乙文化中依据乙文化的码本进行”。因此,我国对外宣传的目的,是要让外国人以他们能够听懂的方式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这也是《中国日报》常年聘用近百位来自美、英等国的资深新闻传播人才的目的。他们能够帮助确保我报的新闻报道以纯正、地道的英语满足各界读者的需求。

在审看初稿时,部门的资深外籍编辑指出,被英文所接受的中文词汇和中式英语(chinglish)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按照西方人的理解,中式英语(chinglish)是不好的英语,是不纯正的语言。

因此,为了使稿件内容更加准确,我们在之后的采访中,按照这一思路更加广泛、深入地采访了相关权威机构、专家学者和代表性人物,通过追根朔源和对两种语言发展的脉络的梳理,阐述了中文与英语虽不同根但却可以你中有我、相得益彰的观点,并且清晰地区分了融入英文的中文词汇和中式英语的概念。

最终的见报稿件结合有关语言监测机构对新词的定义、中英两种语言相互融合与渗透的历史渊源、产生原因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向读者解释了如“dama”(大妈)、“chengguan”(城管)这类具有中文元素的英语新词的出现绝不是如chinglish 那般对词语的错用与滥用,而是英语这一当今最广泛使用的全球语言对中文元素的认可和接纳。

不仅如此,国内的语言学家更加深刻地指出,这种现象根源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在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至此,我们对这篇前瞻报道的思路已经十分清晰,即:随着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文这一国家重要软实力已经出现一些世界范围内的“热词”,并且正在或者已经进入英语中来。该篇报道的主旨和行文方式也最终得到了外籍专家的认可。

为使文章更加生动可读,我们特意在最后一部分加入了一段对一位加拿大年轻人的采访。在中国学习、工作多年后,这位如今能用中文无障碍交流的女孩有着非常切身的体会。

她说,因为中英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所以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国外的人,想要记住中文词汇是非常困难的。这些新出现的中文热词非常有趣,也更容易让外国人记住。

“比如,baijiu (白酒)这个词在加拿大总能看到,所以我妈妈已经会说了,虽然她完全不懂中文”,这个女孩用生动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也让我们的外籍专家和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两种语言的渗透给中西方语言使用者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稿件刊发后,首先受到了读者和社内领导的好评,并获得了我报当月的月度好新闻奖。评委认为,该报道在展现中外方观点的同时,“还注重把握好报道的客观和全面,从历史渊源、产生原因、积极影响等多个方面对中英文两种语言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展开报道,数据详实,例证丰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长期的外宣工作中,我们意识到,中西方读者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是由我们所经历的历史、社会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对外传播中,我们一直注意如何让《中国日报》的稿件易于外国读者理解。选择外国读者感兴趣的话题(例如《中文热词为英语注入活力》一文)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如何让外国读者理解中国特色的时政、社会新闻等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稿件中把一些对外国读者来说比较难于理解的概念,比如长串的人物头衔、各种政府机构名称等,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

例如,我们会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director of Chinas State General Asminsitration of Sport)解释为西方政府机构中同等的sports minister(体育部长);把全国政协(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解释成Chinas top political advisory body (中国最高政治咨询机构)。

正如此篇获奖的稿件一样,由于遵循了外宣规律,《中国日报》的稿件从来都不是对中文稿件的简单翻译,而是根据我们了解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真正用西方人的思维选题和采写稿件,这样才能为西方读者讲好中国故事。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热词稿件
漫画
我的问题③
热词
百度APP×呷哺呷哺:热词和火锅很般配
从“乌镇热词”看改变
【第九十七辑】97热词是由北京话衍化的
《中国日报》:中国成第一大“电子竞技”市场
陈道明越俎代庖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