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旻威+宇文剑
昆山台企中荣“8·2爆炸事故”发生后,传媒质疑、舆论批判、渎职追责、行政问责……让这座对台投资促进的“明星”城市,一时间形象颠覆。有舆论甚至称,改革开放三十年典型地区的“优等生”,一夜之间荣誉“归零”。基于揭示真相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使命,境内外众多媒体对“中荣事故”真相、事故责任、责任背后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深入报道,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但是,一些媒体报道的议题设置主次不清,舆论导向指向不明,观点依据本质失实,信息获取以讹传讹,不仅削弱了对事件真相和问题本质的应有揭示,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包括事件主体在内的受众思想混乱。其中,对“昆山模式”的质疑议题设置不清,会导致坚持改革探索的迟疑;对“昆山理念”的诟病缺乏理性认知,会导致发展改革效能的虚耗;对“开放发展”的评判舆论导向不准,会导致把握发展机遇的犹豫。这些都值得媒体界深刻反思。
一、对“昆山模式”的质疑要立足准确认知,避免议题设置不当导致坚持发展路径的迟疑。
“中荣事故”发生后,境内外众多媒体,第一时间深入采访,对事故责任主体长期存在的问题、对地方行政执法缺乏有效监管进行报道,不少论断一针见血。一些媒体指出,“企业利润遮目不见泰山的错误盈利观,地方行政执法监管松垮的变相纵容,职工申诉渠道不畅合法权益维护乏力”、“没有监管‘放水就没有惨烈爆炸”等,为事故的各方利益关切者、责任的不同主体进行深刻反省,提供了镜鉴。
舆论的设立和传播,当以揭示事件真相、发现问题为己任,媒体对事件真相和问题的发现与揭示,要让公众、尤其是事故责任的各方主体,从中受到启发和获取教训,明确行为纠误的方向和任务。但是,在“中荣事故”后,媒体对“昆山模式”的质疑和批判,似乎并没有厘清其内涵和实质便妄下断论。在权威机构对监管缺位的渎职行为进行调查、责任认定和追究等事项明确之前,一些媒体对“中荣事故”深层次原因的论断,失诸猜疑和简单推理。如英国《金融时报》的论断:“‘昆山之路是中国经济过去多年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粗放发展埋下了多种隐患,如安全生产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劳工保障问题”,暗示“昆山模式”是粗放发展模式;暗示“昆山模式”是中荣安全生产重大责任事故的必然。境内有媒体断言:“昆山爆炸事故凸显唯GDP之祸”,暗示“昆山模式”是“唯GDP”、是“GDP至上”;“地方招商引资要慎用‘政策保护主义”;“有的‘解放思想是否越过了法律的边界,导致政府基本职能定位迷失,是被招商、发展的光环所遮蔽了的致命问题”……
此外,媒体对“昆山模式”的质疑或推理式的论断及主张,还包括“企业违规难以关停,归根到底是没有摆正发展与人的位置,没有改变以GDP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模式”。“昆山模式”的本质,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发展路径,对台投资促进是昆山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特色和重要支撑,逐步建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自主创新、劳资和谐、政商和谐、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保障体系,是“昆山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开放的初始阶段,“昆山模式”或许存在、甚至较为严重地存在着生产水平低下、工艺落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存在“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项目饥渴”,但这不是“昆山模式”的本质,也不是“昆山模式”的全部。
由“中荣事故”推断或暗示“昆山模式”就是不重视生产安全、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劳工保障的粗放发展,甚至断言“昆山模式”就是“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暴式发展,不仅失之于简单化,也让目标受众吸取教训时不知所措。更重要的是,媒体对“中荣事故”安全监管缺失背后的开发区与行政区的体制问题、开发区事责与事权匹配的矛盾问题,对开发区和行政区庞大的经济体量与行政能级及法律地位的配套问题等,在进行报道和评判时都缺少必要的发现、分析和阐述。
传媒舆论担负着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激浊扬清的重大使命。“中荣事故”的媒体报道,质疑“昆山模式”的议题设置,需要立足于对“昆山模式”的准确认知,才能避免媒介舆论造成思想混乱以及由此导致的坚持正确发展道路的迟疑。《人民日报》的评论《昆山工厂爆炸案阴霾未散 台企都应引以为戒》,呼吁台企倍加珍视同胞情谊和大陆相关部门对台企的另眼相待,杜绝优游于法规限制之外和对安全生产的怠惰和漠视,这一议题发现问题准确,评论中肯,主张入耳入心;德国《时代周报》刊发的《中国在劳动保护方面草率行事》,尽管有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议题针对的现实问题,准确具体,引人深思。
“中荣事故”是不是“昆山模式”的必然产物?是不是解放思想突破政策的必然产物?媒体的议题应该摒弃浅见和偏见,在提出发展改革命题时应去伪存真,形成论断时应把握问题的本质。这些,决定着媒体舆论影响能否形成正确的导向,能否杜绝思想混乱导致坚持发展路径的迟疑。
二、对“昆山理念”的质疑要立足辩证认知,避免论据本质失实导致除弊兴利改革的迷惘。
传媒舆论的设立和传播,当以立足客观事实、准确提出问题为己任。对“昆山理念”的质疑要立足辩证认知,避免论据本质失实造成思想混乱,导致发展改革的方向不明,行动迷惘。
在“中荣事故”众多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关于昆山招商引资时对台商所谓的“三送”和“四心四办”,广遭诟病和被广为引述。然而,当我们对这条新闻所陈述的内容溯本求源之后,就会发现,这些信息源于其他地方政府网站发布的经验总结,并非昆山招商引资官方政策文件。
媒体从业人员依靠网络信息搜集整理某桩新闻事件的历史、引用其他媒体信息进行二次传播,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新闻报道要保证信息的本质真实和避免信息的以讹传讹,当是媒体应有之责和必要的职业素养。昆山招商引资经验传送对台商或外商“两争三送说”(即媒体所谓的“向省和国家争取更多劳模指标,向台商送劳模、送人大代表、送政协委员”),在昆山是否确有其事?实际上,一个负责任的媒体要核实这些信息的真伪并不难。通过公开的信息可以了解和确认的事实有:自1991年昆山有台资企业入驻兴业以来,昆山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没有一人是台商;自昆山有台商长期居留以来,历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构成人员中也并无一人是台商。自2002年江苏省总工会首次对有重大贡献的境外投资客商专门评授“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以来,昆山台商获得该奖项的人数、身份及在历年获奖人员中的占比,也非一桩难以核实的事情。endprint
失之于本质真实的“三送说”,成为某些媒体相关报道追问“中荣事故”深层原因的主体事实,成为“昆山理念”被诟病为“突破底线”、“招商本位”、“招商至上”命题依据,其实质是以讹传讹,无异于生谣和传谣。
同样,在网络发布的昆山经验传送者关于昆山招商引资“四心四办”说(即媒体所谓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出的“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被媒体报道臆测为“政策环境是‘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法制环境是‘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服务环境是‘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人文环境是‘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尤其缺少对昆山相关实际进行发现、求证和必要陈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四种环境”论断,因为缺少客观真实的事实支撑而流于主观的推断。所谓的“四心四办”招商引资理念,并不等同于昆山累积三十年构建的“诚信、务实、廉洁、高效”行政服务理念;在“中荣事故”中昆山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管缺失、失职甚至渎职,并非昆山招商引资理念或昆山行政服务理念的必然产物。
在大陆投资创业的台商能否被荐评各级劳动模范、参选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或许是可以公开探讨的改革措施。一个地方能否向包括台商在内的各类境外投资客商或突出贡献者,授予法无禁止的“荣誉市民”、“昆山之友”等称号?能否礼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顾问?一个地方的包括台企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依法结成的商会、行会组织,能否列席地方“两会”、资政地方发展?这些行政措施或市场措施,对地方发展具有多大的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也都是值得探析和商榷的发展措施。
因此,本质失实的事实、存有异议的事实,被媒体不加分析地引为批判的“靶子”和论据,这样的舆论形成和强调,会让包括事故责任主体在内的各类受众和各方利益关切者,在反思事故成因时认知混乱,在吸取教训革除积弊时行动迷惘,造成波折和虚耗,这是媒体尤其需要避免的。
三、对“引进台企”的质疑要立足理性认知,避免主张指向不准导致把握发展机遇的犹豫。
传媒舆论的设立和传播,当以为社会进步提供准确的方向引导为己任。对“引进台企”的质疑要立足理性认知,避免主张指向不准造成思想混乱,导致把握发展机遇的犹豫。
昆山三十年一贯推进对外开放、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台投资促进和实现昆台经贸合作持续深化,成为“昆山之路”和“昆山模式”的主要特色,台资企业累三十年之功成为昆山开放型的重要构成和主要支撑。在如何正确认识台资在昆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方面,有的媒体犯了主次不分、甚至本末倒置的毛病。在“中荣事故”的媒体报道中,不少媒体把批判矛头指向台资企业,一方面,包括中荣在内的一些台资企业一贯的“口碑不好”、“劣迹斑斑”,被设为议题和推理命题,频频被引述和强调,形成了台资企业必然发生安全事故的舆论暗示。另一方面,昆山对台投资促进的“四人”理念(即媒体引用的网络上的授课材料中“来帮我们投资的是恩人,来投资我们的老板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局面的是能人,影响投资环境的是罪人”),被持续揭批,“四人” 理念被认定为“招商本位”和“招商至上”。更有媒体指称“酿成此次中荣公司爆炸悲剧的原因,是突破底线的对台招商引资理念、被异化的对台企优待的‘政策红利所造成的企业监管缺位”,主张“以人为本的发展,是要主动对某些陈旧的做法做调整,是要经常在安全与GDP之间、与招商引资成果之间做出主次区分、甚至做出取舍”。
正如媒体报道所指出的,缺乏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监管,是“中荣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把有效监管缺失的根源,简单认定为所谓地方“突破底线”的招商引资理念和“被异化”的优待台商的“政策红利”,这样的逻辑显然失之于简单。新闻报道所形成的舆论指向了质疑对台招商引资、质疑对台企优待政策;对如何避免相关安全生产事故或其他事故再次发生的媒体主张,是检讨要不要像昆山这样引进台资企业,是检讨要不要像昆山这样对台资企业和台商给予非生产资源的人文和政策优待。
传媒舆论的指向发生偏差,会让受众茫然不知所措。比如,树立何种招商引资理念才不是“突破底线”、何种对台商优待才不是“被异化”的优待?如何开展招商引资,才不是“招商本位”和“招商至上”。传媒舆论所提供的主张,把握不住重点,会导致思想混乱。比如,在台企中荣公司的安全事故发生后,昆山和其他地方或城市,要不要对台招商引资?要不要对台投资促进?要不要深化对台经贸合作?在企业安全生产领域、甚至更多其他领域发生事故,昆山以对台投资促进为特色和重要支撑的对外开放,还要不要坚持?因此,在台企“中荣事故”不同阶段的传媒报道中,对台资企业的质疑、对地方引进台企的质疑、对坚持对外开放的质疑,都要立足于理性认知,避免舆论主张的指向不准造成思想混乱,导致一个地方、一座城市在把握深化对外开放等重大发展机遇时出现犹豫。
当然,媒体的若干评判和主张,无论观点偏颇与否、论据事实真实与否、舆论逻辑准确与否,其目的都是为警醒昆山这座城市的各级主政者和各方利益攸关者,思考和破解若干重大发展课题。惨痛的教训和媒体的关切,需要这座城市以坦荡的胸襟、高度的智慧、坚定的信念,直面舆论,去伪存真,认清方向,厘清思路,破解各种发展难题,重塑昆山城市形象。但是,媒体议题在揭示事实真相时应当立足于准确的命题,媒体的主张在促进兴利除弊时应当提供准确的课题,这是传媒的责任和职业要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