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兴,于兰珍,邱 耀,李建中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建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急切需要大批具有高职业能力和优秀综合素质的从业人员。高等职业院校始终站在培养新型建筑业产业人才的前沿。在建筑各专业众多课程里,力学类课程作为技术基础课程,为后续各种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专业教学效果的成败,甚至影响到学生将来的执业能力和工作兴趣。本文针对新时期下力学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进行了试点教学。试点教学表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行业的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浙江这样一个建筑大省,越来越多的高职类学生将成为建筑行业的中坚力量。力学类课程教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概况如下:
(1)高职入取方式的多样性导致学生力学基础的参差不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和“平民教育”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也向越来越多的学生敞开了大门。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2014级学生为例,入取方式包括:高考招生54%,自主招生31%,单考单招12%,成教插班2%,降级与退伍生1%。此前学历包括:高中52%,中职44%,社会生3%,大专在读和保留学籍生1%。这些学生的力学基础不一致,导致了接下来教学过程的需要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2)高职教学目的的功利性导致学生学习力学类课程的兴趣普遍较低。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扩大和生源的不断减少,我国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学生是体现一个职业院校教育水平的标杆,这样导致学校更倾向于让学生“快速成才”。而建筑行业作为一种长周期行业,一个优秀的建筑产业工人需要的是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平时教学过程中,力学类课程作为以抽象理论推导和计算为主的系统性很强的课程,老师和学生都普遍感到学习目的盲目和学习内容的枯燥。
(3)高职教学过程的松散性导致学生学习力学类课程的压力普遍不大。随着部分高职院校开始试点项目化教学和“教考分离”政策的实施,老师对学生的约束也越来越小。考试制度也逐渐被一些大作业和大设计所取代,而同时高职教师普遍不愿意让自己的学生大面积不及格。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力学类课程越来越不重视,学习压力也日渐减少。
目前的建筑力学类课程希望培养学生应用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建筑结构和构件在各种实际工况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问题的职业能力。基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导图的建设过程,包括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走访和毕业生调查等形式,确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为:施工技术从事能力、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和识图结构施工图能力。基于这些职业能力培养,建筑力学类课程改革思路如下:
(1)以新型教学资源为基本推动课程改革。力学类课程都有其经典性教材,但是随着建筑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建筑规范的不断完善,各种建筑力学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与此同时,各种教学资源也不断涌现。新课程将利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例如BP平台、手机APP、国家精品课程网、建筑类资源中心和论坛等。
(2)先进教学方法为手段加速课程改革。过去力学类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推导公式和不断练习。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是无法实现独立执业。因此在教学手段上将改变过去的板书授课转化为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例如BIM和PKPM系统的演示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直接拉近学生与力学的距离。
(3)以项目化教学为依托促进课程改革。项目化课程改革是所有课程改革的一个大趋势,虽然力学类课程改革是否需要项目化改革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力学应用的确需要项目化依托。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力学类课程也选取了一些简化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利用学到的力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
在这些改革探索实施以后,基于同学的问卷调查发现:新课程普遍受学生欢迎,但是所取的项目完成难度仍然较大,以后将进行进一步简化。
本文针对新时期下建筑力学类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尝试,在改革过程中,学生对新课程普遍欢迎,对于各种新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比较有兴趣,对于项目化教学需要进一步提炼企业真实的项目并进行必要的简化。
[1]杨素霞.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分析[J].现代阅读,2013,(5),23-23.
[2]李继明,蔡小玲.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13-16.
[3]吴以莉,江爱民,林定远.建筑力学与结构精品课程建设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46-47.
[4]蒋晓燕.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1:1 建筑模型建设及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5):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