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清代官制

2015-04-02 11:33曲广娣
关键词:侍卫红楼梦

曲广娣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北京100020)

《红楼梦》与清代官制

曲广娣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北京100020)

《红楼梦》虽是隐去了朝代背景的文学创作,但作者有意地在细微处透露真实的朝代背景。从其涉及官制的描写中,便可以看到许多清代官制的内容。以清代制度为本,挖掘《红楼梦》中所提官制的清代痕迹,可以深入到时代背景中更充分地理解其中人物的行止、选择、际遇以及时运命道。以《红楼梦》为例介绍解说清代官制,可以更形象呈现当时制度的具体形制、运作及实施效果。透过这种对《红楼梦》与清代官制的对照解析,既可以一定程度上令《红楼梦》回归其故事所处历史时空下的制度语境,又可以令已经流逝的清代制度获得一种具象的再现,更可以深切领会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红楼梦》;清代官制;制度语境

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体验。《红楼梦》的创作素材就基于作者的个人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及其“半世亲闻亲见”的人物、故事。其中人物既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有他所亲见之人的个性轮廓,一些情节也带有纪实性。但《红楼梦》终归是创作,而不是自传,必然有虚构的成分。加之清代严酷的文字狱约束,作者又经历抄家之浩劫,故而笔落处设意颇谨。如甲戌本《凡例》所说:“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用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1]2-3由此,《红楼梦》中官宦仕途并非作者着意描刻的重点,并且书中也并未指明作品的朝代纪年,其中的官名、地名也有许多“假借汉唐的名色”。但是,虽将真事隐去,借假语村言却也写出许多满清实制。事实上,曹雪芹并不隐讳所写的是满清的事,只是非常技巧地避免明写,又在细微处有所流露。作者所避忌的清代特点中,官制方面尤为注意。凡是前代有过而清代亦沿用的才照实写出,如果是清代独有的,则一律用曲笔、隐笔。对此,启功先生就说:“作者所避忌露出的清代特点中,官制方面尤为严格。凡是清代以前有过而清代也沿用的,便不属清代特有,才出本名称;凡清代特有的,一律避开。”[2]121这也即是脂批所言的“官制半遵古名”[3]45的行文特点。本文就放大书中“略用一笔带出”的朝政,考印其中所反映的清代官制,着眼点放在官吏的选任方式上。

一、关于世袭制度

清入关后,一方面要长久统治下去,另一方面又必须适应汉族地区原有的政治经济制度所蕴育形成的世风民情和民众情绪,因而在建制上对汉制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主要以入关前的政权机构、政治制度为基础,同时又承袭明制。其目的就是既要维护满人的特权、统治地位,又要给汉人以入仕的机会。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也体现了这种“异中求兼”的旨向。满人和汉人都有进仕的机会,但在入仕途径的制度设置上多做差别对待。八旗子弟有许多入仕的优渥待遇,以此来维护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

特权之一就是“世袭制度”。顺治五年规定:“满洲官员开国以来,屡世从征,劳绩久著,……实授官员一概给与世袭诰命。”[4]329《清史稿·选举志一》也载:“乾隆以前,旗员效力行间,懋著劳绩,及临阵捐躯者,其子孙例得世职。”《红楼梦》中,“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便是封爵之家,贾家之祖当日便被封为宁国公、荣国公。此外书中第十四回,在秦可卿送殡丧仪的官客名单上又提到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加上荣、宁二公,拟为“八公”。另外,书中还提到东西南北、平安宁静四王,即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余者更有忠靖侯、平原侯、定城侯、襄阳侯、景田侯、锦乡侯、川宁侯、寿山伯等王公世宦之家。这些封爵俱是可以“荫袭”的世职。书中丧礼上提到的那些王公侯伯们,全是“荫袭”而得爵号。贾赦、贾珍俱是因“世袭”而得官。贾珍在敬谢亲自路祭“宁国府冢孙妇”的年未弱冠便袭爵的北静王世荣时,便自称“荫生辈”。史湘云之叔史鼎也是“荫袭”而为“忠靖侯”。黛玉之父林如海的祖上也曾袭过列侯。余下,贾蓉、冯紫英、卫若兰等皆是将来有望袭爵的王孙公子。荣国府内琏、环之辈矛盾错杂,其中大概有竞争世袭前程的因素。当然,书中提到的诸多王公封号都是作者虚拟,并非对应实有的清代王公名号,但是,从中却可寻到清代封爵制的影子。清代爵禄最高的是贵族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五等;其次为异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这些人多有爵而无职。据《大清会典》卷一:“凡宗室封爵之等十有二:曰和硕亲王、曰多罗郡王、曰多罗贝勒、曰固山贝子、曰奉恩镇国公、曰奉恩辅国公、曰不入八分镇国公、曰不入八分辅国公——曰镇国将军、曰辅国将军、曰奉国将军——曰奉恩将军。”另外,对降清的明将,入旗后也有封爵的,如后来的“三藩”,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死后,其子尚之信袭爵)、靖南王耿精忠。现实中,曹雪芹虽非生于公侯之家,但祖上依赖康熙帝的宠信,也得以几世专有一职。其先祖虽是汉人,但后来归附后金,入满洲正白旗包衣,因而曹家算是旗人。曹雪芹之曾祖曹玺于康熙二年被特简为江宁织造,康熙二十三年曹玺死,子曹寅继任,康熙五十一年曹寅死,其子曹颙继任三年,又死。康熙于是命曹寅之侄曹頫过继接任江宁织造一职。雍正五年末,曹頫获罪被革去世职,抄家枷号。[5]180曹雪芹因而有了“盛极而衰”的人生经历。他虽因“不敢唐突朝廷”而简写官事,但哭成的此书岂能不有所本于其亲历亲闻的官场实录,从书中的王、公、侯、伯爵号上便可见一斑。

清制,有世袭罔替不减等和降袭两种情况。亲王、郡王的爵位可由其子孙承袭原有封号,而贝勒、贝子、公之类,其子孙承袭的封号比其祖先要依次降一等。比如《红楼梦》中,北静王世荣袭的仍是王爵,而贾代化为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有爵有职),贾珍为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有爵无职)。中间贾敬虽未明写,但他是袭了官后又去修道,当是世袭二等将军。此应属于降袭的情况。清代的世袭又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比如代数的限制,以及继承人的嫡长子身份的要求。不具备世袭资格者只能谋求其他入仕的途径。林黛玉家祖上的列侯只准了三世,又恩袭了一代,到林如海“业经五世”,不能袭侯,便只能以科甲出身。贾家贾政不是长子,也不能袭官,贾宝玉自然也不是命里的王侯,因而被家长预定了科举考试读书做官以承家运的道路。偏他鄙视功名利禄,把全部的同情心和想象力用在了欣赏女儿国的精华灵秀,而不能专心于“仕途经济”,因而“不通庶务”,“怕读文章”,自然是“于家于国无望”、“古今不肖无双”的“孽根祸胎”。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世袭制是维系家天下制度的重要制度组成,也决定了身份对于人占有社会资源、获取社会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成为社会生活中起主导性和决定性的利害分配和荣辱得失准则。世袭制度施加于身份而对人的命运荣辱的影响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无论主仆间尊卑的地位,还是兄弟姐妹间嫡庶的出身,抑或长幼的排行,都决定了人物在生活中所能获取的地位、财富、权势以及荣辱。从国的层面看,世袭王权制下,君王基于出身而自然获得拥有至上权威的可能性,君主言出法随,对臣子和众民命运拥有绝对的决定权。从家的层面看,嫡庶以及长幼的出身不仅决定着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尊严,也决定着他的个人前途、社会际遇和人生命运。这种世袭制由家到国的普遍影响力,也决定着对身份的争夺和获取压过对才能的培养和修为,成为人生努力最直接的目标和最便捷的途径。由此,身份的决定性一方面导致亲族间的内耗不断,家人之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为身份地位进行无情而残酷的斗争。《红楼梦》中贾赦、贾政之间貌合神离,宝玉、贾环之间的矛盾纠葛,甚至探春性格中的几许悲愤不平,都和世袭制大环境影响下的家庭境遇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世袭制不仅成为特权滋生的温床,更加剧了人在天赋权力的特权环境下的嚣张跋扈、放纵无度,权力腐蚀人的品性,助长并放大了人个性中的自大与骄狂。拥有特权身份和地位的人,难免在权力的恣纵下得意忘形、胡作非为。贾府子弟从族长贾珍到贾琏、贾蓉、贾蔷、薛蟠等兄弟子侄整日不学无术、声色犬马、物欲横流、放浪形骸的生活情状,便是世袭弊端的形象写照。

二、关于科举制度

清代沿袭明制,仍把科举作为培养和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实际上,清入关之初援用“科举”,主要用来选拔汉官,满人则不专靠科举为仕进之阶。清代实行科举制度的主要用意在于通过开科取士,使汉族读书人有出仕之望,进而消除其反抗清朝统治的“从逆之念”,正如范文程言:“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6]259

清代官员出身有“正途”和“异途”之分。清制规定:“其中异途出身者,汉人非经保举,汉军非经考试,不授京官及正印官,所以别流品、严登进也。”虽然“异途经保举,亦同正途”,但“不得考选科道”。那么哪些属于正途呢?“定制由科甲及恩、拔、副、岁、优贡生、荫生出身者为正途,余为异途”。科举更是正途中更正者,“非科甲正途,不为翰、詹及吏、礼二部官”。不过,这些正途、异途的定制仅适用于汉人,作为当权者的满人并不受正途异途的限制。清制规定“惟旗员不拘此例”。(《清史稿》卷一一○,《选举志五》)满人作为统治者的特权地位由此可见。所以,贾府子弟个个不学无术,但都不必担心因“出身”上的缺欠而亏了大好前程。恰如贾赦所说:“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儿的。”曹雪芹于此隐晦的笔触中也暗透了其满洲正白旗的家庭背景。

《红楼梦》中对科场入仕着笔较多的人物是贾雨村。贾雨村赴京求取功名前,淹蹇在葫芦庙中三载,贫窘中于中秋夜得甄士隐相助白银五十两,冬衣两套,次日天未明便悄然起身赴京,可见求取功名心之切。人品虽不堪些,却也精于“时尚之学”,有些才干,“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进士,选入外班”。对照清制,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童生通过县、府、院的初级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才能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的逐级考试。各级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之年。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再试于京师,为会试,中试者为贡生。贡生由“天子亲策于廷,曰殿试”。(《清史稿》卷一百八,《选举志三》)殿试名第分三甲。“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3],可直接授翰林院官职。“一甲状元授修撰”(官阶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官阶正七品)。(《清史稿》卷一百八,《选举志三》)《红楼梦》中,林如海便是科场的极得意者,“乃是前科的探花”。描摹清代的科举制度,推测林如海最初进仕当是任翰林院编修一职,书中交代后来做了巡盐御史。可见,林如海虽未能袭得侯爵,却也任得要职,做得高官,盖因受益于其科甲正途出身,“探花”毕竟清贵些。殿试“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清史稿》卷一百八,《选举志三》)二、三甲进士可再考翰林院庶吉士,叫作“馆选”。定例,殿试传胪后三日在保和殿举行朝考。朝考与功名无关,专为选拔庶吉士和任命官员而设。朝考由全体新进士参加,朝考第一名为朝元,可直接到翰林院任职。余者考试成绩与殿试通盘考虑,其中优于文学、书法者入馆学习清书和汉书,称为翰林院庶吉士。再余下未入选者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外用为州、县官。庶吉士在馆学习期间,“户部月给廪饩,工部供张什物”,三年考试散馆,其中优良者,分别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处改任给事中、御史、主事、中书、推官、知县、教职。又清制,中进士后,除留在京城任京官外,其余分发外地做官者,叫外班。(《清史稿》卷一百八,《选举志三》)书中,贾雨村“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县太爷”,该是朝考后未考入翰林院庶吉士,而被分发外地,任命为知县。这样说,是因为书中用“升”了知县字样,若依清制索迹,或可推测贾雨村中进士后原本五官,后来才得官。若是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改为知县,不能为升,反有降意。分发外地为官的是庶吉士中的次者。并且历代宰辅多出于庶吉士中留馆者。贾雨村升了县太爷后,顺即娶回当年偶一以回顾他的娇杏(侥幸)女,了偿当日“抱负”。却不料,虽有才干,但为人贪酷,又恃才侮上,不一年就丢了官。面上虽“嘻笑自若”,心里却“十分惭恨”,深深记下了教训。所以后来一经林如海荐引贾政,攀上了本家,配好了“护官符”,便再不敢恃才,且靠稳了贾王两家这大后台。于是一路加官进禄,从应天府尹到候补京缺再到“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从此平步青云,气象不同。以此也可见科举取士的局限,难以德才兼备。值得一提的是,大司马是西汉时武帝设置的官品,多兼将军之号,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说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说明雨村老爷已经官拜兵部尚书,官位远在贾政之上了。《红楼梦》中还有一位进士,可能不为人所注意,便是贾敬。第十三回贾蓉为捐龙禁尉所提交的履历上写明:“祖,丙辰科进士贾敬。”只不知是文举还是武举。世袭的正牌继承人能如此上进,倒也不枉了称贾家为“诗礼簪缨”之族。偏这么个人才,袭了官后,却“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别事一概不管”。也是作者不经意间对贾府的莫大讽刺,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却后继无人无望,彻底的败落之象。

清代科举考试在内容上仍采用明制。“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易、书、时、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之制义。”(《清史稿》卷一百八,《选举志三》)如同现今高考是初、中等教育的指挥棒一样,科举考试也影响着当时读书人的启蒙和学业。就如黛玉,只不过为父母“假充养子,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刚一上学,也要从此入手,进贾府前,已读完了《四书》。自己并非科举出身的贾政,指命家学里司塾贾代儒教儿子宝玉的功课时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目标直指科举,十分急功近利。科举考试,在文章的段落、格式上也有严格要求。“试卷题字落款,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深抹、污染太甚,及首场七艺起讫虚字相同、二场丧失年号、三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朝讳、御名至圣讳,以违式论,贴出。”(《清史稿》卷一百八,《选举志三》)如此教条的形式要求,难免不束缚、禁锢了人的思想,难以不拘一格选拔真才,导致许多士子英雄气短。倒也免做了“禄蠹”,遗后世诸多绝妙诗文。就如元代荒了科举,遂有元曲的兴盛。宝玉的怕读书,实际怕的就是“八股制义”的这一套。他因而称除“明明德”外就无书,《四书》外的书都是前人自己混编纂出来的,甚而有焚书之狂举。他把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意图在仕途上谋得名利的人称为“钓名沽誉”的“国贼禄鬼”。由此看,曹雪芹的唐突朝廷还甚是大胆。

清代科举“正途”,也并非对所有人开放。要求“官吏俱限身家清白,八旗户下人、汉人家奴、长随不得滥入仕藉”(《清史稿》卷一一○,《选举志五》)。并且,“倡、优、隶、皂之家,与居父母丧者,不得与试”,“卷首书姓名、籍贯、年貌、出身、三代,所习本经”(《清史稿》卷一百八,《选举志三》)。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下等级森严,尊卑贵贱严格限制,“平等”连口号都称不上。当然,也要看到,科举这一相对机会放开的选拔和任用官吏的方式,可以相对公平地选拔人才,使平民阶层不受出身的限制,凭借才学获得登进上层社会的机会,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国家也能借此鼓励读书兴学,并选拔任用相对有才学的人。并且,科举开放给下层社会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渠道,一定程度上疏通了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可以给予底层社会一个摆脱现状的希望,从而有助于避免社会矛盾激化为暴力革命,是非常好的维护社会稳定的策略和手段。因而以历史的眼光看,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的方式,其实有非常值得肯定之处。所以,如果摒除科举考试中因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而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刻板教条,摒除科举因作为取仕途径而难免粘带的功利属性,这种文官考试制度还是非常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和制度参考价值的。连花袭人也知道:“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了。”可见科举影响之大。

三、关于太学制度

清代,与科举相辅相成的培养和选拔官吏的方式就是“太学”。其机构在中央就是国子监,是当时社会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在基层是府、州、县学。国子监的执行主官称为祭酒,官阶从四品。李纨之父李守中,便曾为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教学分六个科目,名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广业”六堂,分为内、外班。①太学入学要经过考试,经“考到”(初试)、“考验”(复试)二关,才能被录取。坐监期六至二十四个月不等。国子监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候选地方教职、考定职衔或参加科举考试,其中尤以科举考试为最优出路,其次是考定职衔。清制规定,“监生坐监期满,拨历部院练习政体,三月考勤,一年期满送廷试”,“岁考一等十二次为及格,免拨历,送廷试超选”(《清史稿》卷一百六,《选举志一》)。当然,特权制度下总需要各种特例相权济,坐监、考勤等虽为定制,但也有免坐监直接参加廷试的例外。廷试过关的就可以被委以官职。入监学习的,有贡生、监生。贡生是各地官学选出来上贡朝廷的学生,监生是指国子监自行招收的学生。贡生有岁、恩、拔、优、副、例六贡,监生有恩、荫、优、例四监。名目多,路径也多。有的是从府州县学按定额选拔上来的,有的是特选的,有的是乡试副榜举人,也有皇恩特准的,更有用钱捐得的。对权贵们的优遇这里也有明显倾斜,例监、例贡便是捐纳而入学,给有钱阶层以特权。荫监则是对官僚们的特殊照顾。荫监又有恩荫、难荫。据史料所载,“恩荫始顺治十八年,恩诏满、汉文官在京四品、在外三品以上,武官在京在外二品以上,各送一子入监”;“难荫,顺治三年定制,官员殁于王事者,依应升品级赠衔,并荫一子入监读书,期满候铨”。(《清史稿》卷一一○,《选举志五》)荫生有许多优待,他们不仅不必回藉任教职,更不用等候,毕业就给职衔,比一般监生少许多考试。皇帝还可以任意安插荫生入某部门行走①行走,意思有二:一是名词,指清代官职名,凡不设专官机构的非专任的官职都称行走;二是动词,指入值办事。。如果所在部门暂时无空缺,无法授官,就先给予单俸。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氏出殡,提到贾蓉当时是个黉门监生,贾珍嫌灵幡上写时不好看。黉,义为古代学校,这里当指国子监。黉门监生应是指国子监生员。在清代,入监在某种程度上仅是一种出身,不一定在国子监读书。不学之辈贾蓉该是属于恩荫而入监。在书中也看不出贾蓉是个正在读书的人,应不过仅要谋个出身罢了。再就是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道出贾政来历:“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正方直,祖父钟爱,原要他从科甲出身,不料代善临终遗本一上,皇上怜念先臣,即叫长子袭了官;又问还有几个儿子,立刻引见,又将这政老爷赐了个额外主事职衔,叫他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推断贾政入仕经由的是“难荫”。因为有皇恩惠照,免了坐监,直接授职,并入部行走。“额外主事”是定员数外所补的主事,即不在编的主事职位,并非实任官,所以入部还要“习学”,经试用期满,合格后才能转正。《茶馀客话》卷二有载:“向例额外主事,三年期满甄别,其勤能者以主事选用,不及者改助教、博士等官。”[7]16若以此为对照,则贾政后来官任员外郎,大概是在工部试用期满,转正为在编主事后,再升为员外郎的。主事(正六品)到员外郎,官阶只一级,贾政却用时多年(书中代善已死去多年),可见贾政官运非隆,后来转而提拔为学政,大概全赖女儿的裙带。可见贾政为人,一不善钻营,二无才干,只是个中和平庸之辈,②连陆游的绝佳好句“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竹识新晴”都斥之为淫词艳曲,可见贾政不知诗。想起蒋玉菡道出此句,薛蟠便叫“怎么念起宝贝来”,贾政见识倒是与薛蟠相合。所以官升得慢。直待女儿得宠,成了贵妃,才又带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贾政也骤然高升,一跃而成为学政。不过,曹雪芹这样描写,除了如胡文彬先生所言是为了表明“一个如此不堪重用之人,却又是如此受到重用,这从一个侧面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败”[8]302,或也是出于故事架构需要,为了营造大观园一段自由、纯净的美好时光而支走贾政这个卫道士,也未可知。

每读《红楼梦》都奇怪,贾政官衔不高,不过是个员外郎(连官囊羞涩的秦钟之父秦邦业尚任营缮司郎中,比贾政高一级。二人倒是同事,都在工部),以在家住正房,掌家政,门下清客络绎。而袭了世职现为一等神威将军的贾赦却住在小别院。张爱玲考证出,《红楼梦》在创作时,作者为情节需要,数次增删人物、事件,贾赦一门是后来增加的。先前笔墨已把贾政安排住进了正房,搭起了当家老爷的架子,自然不便再腾挪出来,所以安排贾赦住荣国府花园隔断出来的小别院,图个方便。[9]234这样解释倒也合理。不过,曹雪芹安排贾赦为弟、贾政为长子袭官不更方便?想来书中安排也是为了营就贾宝玉的“逆子”形象,想见贾宝玉只有没有了世袭的资格,必须博取功名以承家运,却又不好读书,只着意于闺中,才能称得上“潦倒”、“愚顽”,于家于国无望。

太学制度作为一种向民间开放的古代官员培训机构,同科举制度一样,因实现了官职对普通平民的制度性开放,因而可以称为我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非常具有历史借鉴意义。但特权社会对特权阶层地位的优先维护,使得太学制度提供的公平只是相对的,内中开通了各种权贵可以享有的特例和优待,令这一制度不尽完满。但制度总为当时的社会形势所决定并为其服务,太学制度如此,红楼梦中的人物的政治命运也是如此,对此我们或许应抱有一种同情式的理解。

四、关于捐纳制度

捐官制度,清称“捐纳”,是以资进官的“异途”。捐纳制度,一方面可以增加权贵阶层入仕的机会,使“金多者与称职同科”(《清史稿》卷一百十二,《选举志七》);另一方面也极大地败坏了吏制,“其始固以搜罗异途人才,补科目所不及,中叶而后,名器不尊,登进乃滥,仕途因之淆杂矣”(《清史稿》卷一百十二,《选举志七》)。捐纳制度最初有严格的限制性规定。据叶梦珠《阅世篇》载,顺治初,士子可以“纳粟入监”,但不能得官,后被革职的官员,“分别纳粮,许其开复原来官职”。[10]282捐纳之盛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十三年,以用兵三藩,军需孔亟,暂开事例”(《清史稿》卷一百十二,《选举志七》)。结果收入颇丰,于是“开例三载,知县捐至五百余人”(《清史稿》卷一百十二,《选举志七》),收入银二百余万两。为了防止捐官滥用职权,“定例,捐纳官分发各部院学习三年,外省试用一年。期满,各堂官、督抚实行甄别奏留,乃得补官。”“康熙十八年,定捐纳官到任三年称职者,具题升转,不称职者题参。”(《清史稿》卷一百十二,《选举志七》)然而,上述限制条件并未得到严格执行。捐纳制度下,可供捐纳的官职很多。雍正时,除道、府、同知不许捐纳,以下各品秩官都可捐纳。嘉庆年间,京官员外以上、外官道府以上不可捐,余下均可捐。贡、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得。具体事项,临事定制,各年间规定不一。

《红楼梦》中,贾琏被冷子兴演说出:“身上现捐了个同知”。一般来说,地方长官的副手称为“同知”,清代仅府同知以“同知”为官名。书中从未见贾琏进衙门上班办公,想来捐的是个虚衔,先得个官阶,名上好听,也方便下一步进阶。不过,雍正时“同知”不许捐纳,这里偏写贾琏捐的是“同知”,大概又是作者的曲笔。如启功先生所说的,“都是些信手拈来、半真半假”的官名[11]108。

书中对捐纳制度用墨稍多些的是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贾珍为丧礼上风光些,与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商议要与贾蓉捐个前程。戴权便命手下小厮把贾蓉履历送与户部堂官老赵,“拜上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就把这履历填上,明日我来兑银子送过去。”除龙禁尉是作者虚构,其余所提捐官手续大体与清制相符。《清史稿·选举志七》载:“捐事户部捐纳房主之,收捐或由外省,或由部库,或省、部均得报捐。”明清时称各衙门的正副长官叫“堂官”,户部堂官就是户部尚书或侍郎。又清虞德昇《品字笺》:“今人以官牌曰票。”起票,就是给个官牌的意思。执照,也称部照,是捐官时由户部填发取得某官资格的凭证。“凡报捐者曰官生,部予以局,曰执照。”(《清史稿》卷一百十二,《选举志七》)所以,贾蓉履历要交到户部给户部堂官,官票、执照也要户部出具。只是,为什么贾珍要向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提出捐官请求呢?这里需要弄清“大明宫掌宫内监”对应的清代实际官职。大明宫存于唐代,这里必是借用其名。掌宫内监是主持大明宫内部事务的长官,脂批本皆作“掌宫内相”。贾珍尊称戴权为老内相,或本于此。内相在唐代是对翰林的别称。唐开元二十三年,改翰林为供奉学士,专掌内命,故有内相之称。在明代,内相一度用来称太监。明代内宫有司礼监,由宦官担任官职,掌理宫廷礼节,内外章奏,权势极重,人称内相。那么在清代“内相”指称何人呢?清代,为防止宦官专权,历任当权者都采取了种种防范措施。清制,宦官的首领官称宫殿监督领侍,是四品总管太监,受内务府的严格管理(内务府总管大臣官阶二品),不可以结交外官,不可以随意外出,各级官吏可以监督外出的太监,难以形成自身的权力系统。乾隆时,一个很低微的热河巡检张若瀛杖责不法太监,受到奖励,特旨擢升七级。若据清制来看书中戴权的权势、派头,似乎其官位应不只是这四品总管太监。再看其他线索可知,贾蓉要捐的是护卫皇宫的御前侍卫衔。在清代,御前侍卫供职于侍卫处。侍卫处的最高长官是“领侍卫内大臣”,官阶正一品。清代,相对于在皇宫外辅弼皇帝管理国家政务的宰相,又称专管皇宫护卫、章奏文移等事务的领侍卫内大臣为“内相”。所以,贾珍称之为“内相”的“大明宫掌宫内监”应该是“侍卫处的领侍卫内大臣”。[12]194侍卫的任免正是“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属范围,贾珍要为儿子捐侍卫职,自然要商之于内相戴权。而且,清代,领侍卫内大臣是一朝要臣,位高权重。所以书中戴权出场,“坐了大轿,打伞鸣锣”,气度不凡。另据《大清会典》卷八十二,侍卫处“掌上三旗亲军之政令,以供宿卫扈从之事。……常率其属而会于太和门以坐班,御门听政则列侍。大阅,则列队以卫御营。巡幸率其属而扈驾。驻行宫则守卫。凡驾出入,则建黄龙大纛而殿焉。”由于御前侍卫直接服务于皇帝,提升的机会多,速度快,是求职的热点。《清史稿·选举志五》载:“满人入官,以门阀进者,多自侍卫、拜唐阿始。……以是闲散人员,勋旧世族,一经检选,入侍宿卫,外膺简擢,不数年即致显赫者,比比也。”因而,侍卫一职,恰如戴权所言,是个“美缺”。清制,侍卫分为三等,一等侍卫官阶正三品,二等侍卫官阶正四品,三等侍卫官阶正五品。若据此,则贾蓉要捐的五品龙禁尉应是三等侍卫。

虽说是出钱捐官,但侍卫职也非人人都可以捐纳。清代,对侍卫的家庭背景有严格的要求。据《大清会典》卷八十二:“选上三旗满洲、蒙古子弟之能者为侍卫。而以其兵为亲军。”康熙时,因宗室王公子弟无入仕之途,乃钦定侍卫九十人,命在宗室王公子弟中挑选。[12]196康熙二十九年,“擢进士娴骑射者为侍卫,附三旗。”(《清史稿》卷一百十七,《职官志四》)若据此,则《红楼梦》中,宁国府为封爵之公侯家,其子弟当有任侍卫的资格。就实而论,曹雪芹其家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属上三旗,也符合任侍卫的要求,雪芹之祖父曹寅就曾任康熙的侍卫。

有钱又具备资格,但如果没门路、欠人脉还不行。透过捐纳可以看到联络有亲、官官相护的官场实况。书中戴权对贾蓉捐官一事的一套应对,生动描画了捐纳制度背后的人情世故。就说同样想要捐个御前侍卫职,人情关系网不到,办不成事,就像戴权说的:“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要求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人情关系远些,就得多花钱,也即戴权说的:“昨儿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舆,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而到了贾珍这儿就不同了,戴权说的是:“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且给了个折扣,享受特惠底价,“平准一千两银子”。①平准是平抑物价、按最低标准的意思。当是清代捐纳金额在定额幅度内可以因人而异,贾珍享受的是内部特价。能比别人少花许多银子捐到五品侍卫职,权赖户部卖了戴权一个人情。在户部,贾珍是没这么大面子的,所以戴权告诉贾珍:“若到部里兑,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两银子送到我家里就完了。”这又隐晦写出了官场中联络有亲、暗通款曲的个中门道。真的是看似不经意一笔,实则蕴藏惊涛骇浪。

除了这种官场情面交易外,捐纳制度也必然会伴生官员收受贿赂以及捐官上任后为捞回本钱而搜刮民财的腐败因子。因此,捐纳制度的实行,在为清政府补充了一项临时财政收入,使地主、商人有入仕的捷径的同时,也使官僚机构恶性膨胀,促使官吏更加贪污腐化。以至“官不安于末秩,士不安于读书,众志纷然,群趋于利”(《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九十三,山东巡抚阎敬铭奏折)。[10]282捐纳制的泛滥,也是招致清代政治腐败的一大弊因。

五、关于封赠制度

清代,官员覃恩每任中,例有封赠。顺治、康熙年间,封赠文职五品以上称大夫,五品以下称郎。如:正一品光禄大夫,从一品荣禄大夫,正五品奉政大夫,从五品奉直大夫;正六品承德郎,从六品儒林郎。武职,封为将军或尉。满、汉公、侯、伯封建威将军(超品),正从一品荣禄大夫,正二品骠骑将军,从二品骁骑将军,正六品昭信校尉,正七品奋勇校尉。后又屡有变更,或武职亦从文职封为大夫、郎,或又称为都尉、骑尉、校尉不等(《清史稿》卷一一○,《选举志五》)。封赠只是虚衔,没有实际的官缺,更没有其职掌,只是一种荣誉称号。相应封号,享受相当的食俸、待遇,又有章服、坐褥乘舆、陛见班序、奏对次序甚至坟茔面积及规制等差别。

《红楼梦》中言贾代化是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珍为三品爵威烈将军。贾赦袭一等将军,虽未明言具体封号,但猜知当是一等神威将军。荣国府后来权势大过长房的宁国府,除了元妃这一层裙带关系外,或许也有宁府是降袭,而荣府有赖天恩而世袭罔替不减等的原因,爵位高又沾着皇亲国戚,自然风光些。余下,第十四回在秦氏丧事来宾榜上,又有三品威镇将军、三品威远将军、神武将军等诸多封号。虽是作者虚拟之笔,却也并非空穴来风的杜撰,隐约显露出清代的封赠制。这也合乎雪芹历来的作派,真真假假,虚幻迷离。

相类的笔法还有林如海的“兰台寺大夫”。《红楼梦》第二回,提到林如海“今已升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清代有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光禄寺、鸿胪寺,却无兰台寺这一机关,并且各寺长官称“卿”而不称“大夫”,“大夫”在清时是封赠称号。兰台,本是汉代宫廷藏书之处,由御史中丞掌管,并兼任纠察。东汉时,又有兰台令史,是史官,掌典校图籍,治理文书。把兰台寺和大夫并称,想来必是作者虚构。大概是因为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清代,探花例授翰林院编修,可充任史官。并且其时下被钦点为巡盐御史,司监察职,故借来兰台寺大夫这半有半无、半古半今的官名。虽玄幻,却是雪芹隐去朝代的障眼法。不过,“巡盐御史”却是实写。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与妻兄苏州织造李煦叠兼巡盐御史,巡视两淮盐务。巡盐御史,又称“盐政”,属都察院官职,司监察权,由皇帝特简,大多由总督、巡抚兼任,也有特简都察院司员的。由于督、抚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所以督、抚兼任盐政时,也是以其都察院属员身份行使职权。但既然是钦差大臣,皇帝也可以不拘此例特简盐政。就如曹寅、李煦任织造职,隶属于内务府,却也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清史稿·职官志三》有“差御史巡视盐课”句。由此想起“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回,宝玉说:“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林如海是在什么任上被钦点为巡盐御史,不得而知。然而提到升至“兰台寺大夫”后,被点为盐政。联想现实中兼盐政的李煦在康熙五十六年被封为光禄寺大夫,曹雪芹如此安插林如海官衔,或有所本,亦未可知。

封赠并及于官员内室。丈夫或儿子当了官,妻子或母亲便可以受到相应的封赠。随夫随子而兴而衰,女子“三从”于男。清制,“文、武正、从一品妻封一品夫人。满、汉公妻为公妻一品夫人。候妻为候妻一品夫人。伯妻为伯妻一品夫人。正、从二品夫人。正、从三品淑人。正、从四品恭人。正、从五品宜人。正、从六品安人。以下品秩妻封为“儒人”(《清史稿》卷一一○,《选举志五》)。所以,闻得元春封为风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母、邢、王、尤氏便“都按品大妆起来”,进宫谢恩。宫中的老太妃死了,“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贾母婆媳子孙等俱每日入朝随祭”。书中,述及政、赦二老之妻,皆称“夫人”。邢夫人丈夫为一等将军,当称得起“夫人”;王夫人丈夫却仅为五品员外郎,如何也称“夫人”?当又是一掩人耳目之曲笔,抑或是对官太太的泛泛尊称。另有称尤家姐妹的母亲作“尤老安人”,那么,尤老娘或是六品官之妻。此外,贾蓉捐得五品龙禁尉,秦可卿灵幡上就可以风光地写上“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宜人①脂批本皆为“恭人”。大概是后人在抄写时,因为清代五品命妇为宜人,四品命妇才称恭人,所以认为是作者笔误,故而妄改。其实,写作“恭人”,或许正是雪芹为隐去清代官制痕迹而故意差开。另参见启功《红楼梦》注释序,启功:《浮光掠影看平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版,121页。之灵柩”。相应丧仪也升格,“会芳园临街大门洞开,两边起了鼓乐厅,两班青衣按时奏乐,一对对执事摆的刀斩斧截。更有两面朱红销金大牌竖在门外,上书……”。

封赠制度是封建社会以身份作为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标准和手段的集中体现。以如今的眼光看,它体现的是社会的不平等,是不正义的。但是,这是依我们当下出于自由民主平等的意识形态所作出的评判。以当下的价值观评价历史虽然也是一种历史分析,但却是一种对历史的主观分析。客观看待历史,或许应该融入历史当时的视角,也就是以当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评判当时的事物,挖掘当时事物发展的具体而细微的决定因素。由此看,通过确定身份差等来确定一种社会秩序格局的封建社会,必然也要建立各种精细划分的身份差别制度,并通过鼓励人们为身份而斗争来激发社会的活力,促进社会在预定的轨道运转,国家强制力也因此被用来确定和维护这种差等制度。若从此视角看待封赠制度,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该制度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也因此,《红楼梦》中人物对身份尊卑有着自觉的认同和维护,甚至崇尚平等的贾宝玉,在大雨天敲不开自家门时,也会怒责丫头们为“下流东西们”,尊卑观念还是有的。即便不甘被奴役的焦大,当日自己喝马溺,得半碗水也要给主子喝,尊卑意识也是有的,可一遭觉悟斗胆反抗起来,得到的也是马粪被满满的填了一嘴的结果。特权时代必然需要特权制度加以维护,封赠就是这样的制度。

在清代,培养、选拔、任用官吏虽有定制,但皇权至上,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废法。皇位更迭,制度也屡有变更。恰如曹雪芹其家,康熙时受宠信,得享几十年繁盛。雍正登基,曹家不合时宜,便转而败落,以致一蹶不振。皇帝任命官吏,往往不拘定制。这在书中也有体现。请看《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卷首:“且说贾政自元妃省亲之后,居官更加勤慎,以期仰答皇恩。皇上见他人品端方,风声清肃,虽非科第出身,却是书香世代,因特将他点了学差,也无非是选拔真才之意。”按清制,学政也是钦差,全称是提督学政,是朝廷派往各省督察学校生员考课升降等事务的官员,地位略低于巡抚。其职责是:“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能者,斥其不帅教者。”(《清史稿》卷一百十六,《职官志三》)规定,“提督学政,省各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人员内简用”,各省并置督学道,以各部郎中进士出身者充之(《清史稿》卷一百十六,《职官志三》)。由是,贾政虽非科第出身,但依然做得学政,可见皇权之大。雪芹作此强调,盖以清之实制为背景,并非信手写出。蛛丝马迹,却也多矣。

皇权愈集中,制度推行便多许多例外,以为君王意志打开通道。官员行为无定制所本,受控于皇帝的一时喜怒,势必诚惶诚恐,皇权因而更加安全。无视法律,实是皇帝有意为之。《红楼梦》第十六回,贾政忽然被宣入朝陛见,贾母人等便心神不定,惴不能坐。“合家人心俱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探信”。后真相大白,却是通知贾政元春被封为贵妃。如此笔触,实为封建皇权至上,主宰官、民命运的生动写照。

[1]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甲戌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启功.《红楼梦》注释序[M]//浮光掠影看平生.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3]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北京:中国书店,2005:287.

[4]清实录(第三册)·世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85.

[5]冯其庸.曹雪芹对未来世纪的奉献——曹雪芹和《红楼梦》[M]//冯其庸文集:第九卷:解梦集上.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

[6]清史列传(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阮葵生.茶馀客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北京:中国书店,2005.

[9]张爱玲.红楼梦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戴逸.简明清史(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启功.读《红楼梦》札记[M]//浮光掠影看平生.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12]胡铁岩.“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身份新说——兼谈对戴权形象的评价[J].红楼梦学刊,2001(2).

(责任编辑:李金龙)

I206.2

A

1001-4225(2015)06-0021-09 ?

2015-04-14

曲广娣(1973-),女,黑龙江七台河人,法学博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侍卫红楼梦
皇帝发出的纸条
皇帝传送的纸条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航母的“带刀侍卫”
别样解读《红楼梦》
人不努力,皇帝也帮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