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玉 琼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38)
冲突性话语中的身份建构研究
夏 玉 琼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38)
语言不仅传递信息,还可以建构交际双方的身份。以冲突性话语中交际者的身份为分析对象,基于Tracy & Robles对日常谈话者身份的划分,从主要身份、交往身份和个人身份或关系身份三个维度考察了交际者身份的建构,发现在冲突性话语中,为达到批评、指责对方等交际目的,交际一方会有意建构或突显另一方消极、负面的身份,进而引发或加剧冲突,对和谐人际关系产生解构作用。
身份建构;冲突性话语;人际关系
冲突性话语普遍存在于人际交往中,由于其负面性特征,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研究领域多见于会话分析(Boggs,1978; Tannen, 1990)、[1][2]260互动社会语言学(Stein & Albro, 2001; Vuchinich, 1990)[3][4]118-138和跨文化交际(Lein & Brenneis, 1978; Williams, 2005)[5][6]领域,研究的焦点主要是冲突性事件的构成(Boggs, 1978),[1]冲突性话语的语言手段,例如缓和或激化冲突的策略(Sheldon, 1996)[7]和冲突性话语语言结构特征(Grimshaw, 1990; Kakava, 2001)[8]650以及影响冲突话语的变量(Boxer, 2002)。[9]国内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语言学关注始于21世纪初,研究视角主要有会话分析、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用学分析,主要成果有:赵英玲(2004)采用结构分析法,对冲突性话语的启始话步、冲突话步及结束话步的模式进行分析,并阐释了冲突性话语的社会学基础;[10]王林海、赵海燕(2008)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冲突性话语中的隐喻类型和使用频率;[11]许炳坤(2009)在Sacks的会话理论框架下,探讨英语电视新闻访谈中冲突性话语的结构及冲突机制;[12]杨文慧(2013)从语篇分析层面探析冲突性话语中的人际化线索。[13]对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关注主要有:冉永平、刘玉芳(2011)研究《红楼梦》中冲突性话语的语言表现及冲突回应机制;[14]龚双萍(2014)分析冲突性网评中的情感立场表达策略以及冉永平(2010)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概述。[15][16]纵观国内外现有文献,尽管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语言表现、冲突机制等研究已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对冲突性话语中交际主体的身份及身份建构对冲突性话语的影响却鲜有涉及。
在日常交际中,语言不仅传递信息,还可以建构交际双方的身份。话语和身份之间的关系表现在:话语构建交际者的身份,身份也会塑造交际者的说话方式。[17]20冲突性话语作为日常交际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其身份建构特征理应受到学者关注。鉴于此,基于Tracy & Robles的身份理论,探讨冲突性话语中交际者身份建构特征以及交际者通过建构不同身份对冲突性话语及人际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此类语言现象提供社交—语用理据。
(一)冲突性话语界定
冲突性话语,即交际一方话语与交际另一方话语发生冲突,并表现为交际的一方反对另一方的言行、举止,或就某人某事双方持有不同意见,进而产生话语冲突。[10]Grimshaw称冲突性话语为 “conflict talk”。根据Barki & Hartwick的研究,冲突性话语一般具有三大特征:分歧性(disagreement)、负面性(negative emotion)、干预性(interference) 。[18]这三大特征相互作用,体现在人际交往的语言选择中。冲突性话语在语言上的表征形式主要有:批评指责性;质问驳斥性;威胁警告性;负面评价性;谩骂侮辱性。[19]由此可见,冲突性话语属于负面语言,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建构。
(二)身份及身份建构
身份既指一个人的固有属性,如年龄、性别、职业等,也指交际者主动建构的身份,即“对他人和自我的社会定位”。[20]身份研究始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社会心理学家Tajfel & Turner提出身份的自我分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将身份看作种族、国籍和社会阶级等群体类别,身份是个人具有的稳定特征并影响人们交际方式。[21]7社会建构主义者(Mckinlay & Dunnett, 1998; Graham, 2007)则将身份看作人们在互动交际过程中主动建构的。[22]34-51[23]身份是流动的、多元的,人们会根据交际需要建构不同的身份。学者陈新仁提出“语用身份”的概念,将身份看作可供交际者加以利用的语用资源,是交际者社会身份的语用化。[24]3话语分析学家Tracy & Robles则认为身份既是人们在进入互动交际前具有的稳定的个人特征,也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动态建构,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因此,身份既是社会归类,也是个人的和独特的。[17]21
根据Tracy & Robles对日常谈话中交际者身份的划分,身份可分为主要身份(master identity)、交往身份(interactional identity)和个人身份(personal identity)。[17]21-24在日常交际中,说话人在使用语言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一种社会活动,构建自己或对方的社会身份。[25]需要指出的是“身份不仅通过个人行为建构,而且也通过他者的行为与评介建构”。[26]当交际双方发生言语冲突时,交际一方常用语言建构或突显对方消极、负面的身份形象,达到否定、挖苦或讽刺对方的交际目的。下面结合日常会话语料,分别从主要身份、交往身份和个人身份三个维度考察冲突性话语中的身份。
(一)主要身份
主要身份指个人层面相对稳定的、固定不变的身份特征,如性别、种族、民族或地域来源,主要身份不会随着交际情景的变化而变化。[17]21
1.进城打工的王红艳向肖老板索要拖欠的工资,索要无果,肖老板提出将欠下巨额债务的工厂抵给王红艳。
(1)肖老板:你……好好好,我就不爱跟你们这些农民吵吵。
(2)王红艳拍桌子:说谁农民呐?你再说我农民!农民怎么了?
(3)肖老板:我农民,行了吧。十万……
(4)王红艳:没有。给我工资。
……
(5)王红艳取来纸和笔:我不是农民。我告诉你,我是共产党员,我是妇女主任,我不是法盲。起草合同。
电视剧《女人进城》
上例对话具有明显的对撞性特征,属于冲突性话语。肖老板(1)将王红艳的身份归属为“农民”,意在突出对方所受教育程度较低,这一负面身份归属激起王红艳的愤怒,使冲突进一步升级,也遭到了王红艳(2)的反驳与质问。为了缓和冲突与平息对方情绪,肖老板在(3)中称自己为“农民”。随着交际的推进,王红艳在(5)中直接否认对方给自己定位的农民身份,并突出自己的“共产党员”“妇女主任”和非“法盲”身份。根据Turner的自我分类理论,个体自我归类为怎样的群体即被认定具备怎样的社会身份。个体的社会身份表面上是由自我归类形成的,实际上更深的社会内涵是通过归类获得的社会身份具有提供自尊和获得尊重的社会内涵。[27]通过将自己归类为“共产党员”和“妇女主任”,王红艳意在突显自己是有文化、有见识之人,并非对方定位的“农民”。
2.太监苏培盛带人来搜鹂妃娘娘安陵容所住寝宫。
(1)苏培盛:娘娘别慌,只是搜宫而已。
(2)安陵容:搜宫跟抄家似的。本宫知道永寿宫搜宫过,风水轮流转,今日也来到本宫这里了。
(3)苏培盛:风水是轮流转哪!好日子过了头,坏日子就临头了。
(4)安陵容:日子好坏,也不是你一个阉人说了算。
(5)苏培盛:阉人也是人,说的也是人话。得了,鹂妃娘娘,往养心殿请吧。
电视剧《甄嬛传》
在交际活动中,如果交际一方构建的身份不符合交际另一方的期待,就会对交际双方的关系造成负面影响。[23]743由于苏培盛带人搜宫这一行为以及在(3)中的话语激怒了安陵容,安陵容有意突显苏培盛的“阉人”身份,这一侮辱性的身份定位属于隐性冲突话语,遭到了苏培盛(5)的反驳,并暗指对方说的并非人话,从而意指安陵容不配为人。冲突性话语可分为显性冲突话语和隐性冲突话语,[28]相应地,对交际中不符合交际一方期待的身份否认也可分为显性否认(如例1)和隐性否认(如例2)。
(二)交往身份
交往身份指在某一交际语境中相对于交际对象而言人们所呈现的具体的角色。[17]22比如,某人在某一语境下是朋友身份,在另一语境下可能是儿子或丈夫身份,因此,交往身份受特定语境和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制约。[17]22在冲突性话语中,为实现特定交际目的,说话者会构建不同的交往身份。
3.庄嫂指责文丽的表妹梅梅和其丈夫搞婚外情。
(1)庄嫂:文老师!我知道你们二位都是大知识分子、人民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文丽:你不必戴这么多高帽,有话直说吧。
(3)庄嫂:可是你们这么偷鸡摸狗的实在上不得台面,那是老师干的事吗?
电视剧《金婚》
教师身份属于交往身份,形成于特定的师生关系中,而在上面的冲突性话语中,庄嫂强调文丽及其表妹的“知识分子”、“人民教师”身份,实在突显对方“偷鸡摸狗”之事不符合“老师”这一职业身份,从而达到贬低对方的身份形象并谴责对方的交际目的。由此可见,说话人建构对方不同的身份,是由某一特定阶段的交际需要决定的,身份建构是说话人追求语用平衡、实现其交际需要的一种语用手段。[29]
(三)个人身份
个人身份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对待人和事的态度等自我方面的特征。[17]22在冲突性话语中,通过突显对方个人身份的不同层面,达到批评、指责对方等交际目的。
4.丈夫宋建平因为妻子林小枫的弟弟用语威胁她而与妻子发生争执。
(1)林小枫:宋建平,有话当面说去呀,背后逞什么英雄!
(2)宋建平:背后呈英雄?我这叫不跟他一般见识。
(林小枫轻蔑地哼一声把脸扭向一边)
(3)宋建平:你哼什么?哼什么……问你话哪,你、哼、什、么!
(4)林小枫仰脸看天:你呀,也就是敢冲我厉害,欺软怕硬,胆小鬼!懦夫!
王海鸰《中国式离婚》
在上例夫妻间的冲突性话语中,随着冲突升级,妻子林小枫(4)指责丈夫宋建平是“欺软怕硬,胆小鬼!懦夫!”构建了丈夫消极的个人身份,成功达到了责骂、侮辱丈夫的交际目的,使冲突进一步激化,最后夫妻俩不欢而散,丈夫则“满心愤懑”。可见,通过构建交际另一方不同的身份,对和谐人际关系会产生解构作用。
个人身份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层面称之为关系身份,关系身份是在交际中协商的且具有可变性。[17]23在日常交际中,通过建构或解构不同的关系身份,也会对冲突性话语产生影响。
5.父亲佟志因为儿子大宝不对女友负责而与儿子发生了言语冲突。
(1)大宝:爸,生那么大气干吗?气病了多不值啊!
(2)佟志怒吼一声:你混蛋!你别叫我爸,你不是我儿子,我没你这种混账儿子!
电视剧《金婚》
佟志和大宝本是父子关系,因为儿子的做法惹怒了佟志,佟志先是称儿子为“混蛋”,构建了儿子负面的个人身份,随后又声称“你不是我儿子,我没你这种混账儿子”,意在解构和儿子的关系身份,将自己对儿子的不满表达到了极致。
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建构与交际另一方关系比较亲密的人的不同身份,也属于关系身份的一个层面。
6.程洪阳的妻子来到文丽家,指责文丽女儿和其老公有婚外情。
(1)程妻吼叫:程洪阳在哪里?是不是和那个狐狸精、野女人一起呢?给我滚出来!
(2)文丽:你骂谁呢?
(3)程妻:我骂的就是你,你们这家人不要脸,养出这么个勾引别人男人的小骚货!
(4)文丽:哎,你这人啊,你怎么不知好歹啊?你要骂骂你们家陈世美啊,你骂得着我们家吗?你再撒泼我找警察了啊!
电视剧《金婚》
程妻在(1)和(3)中辱骂文丽的女儿和家人,定位其女儿“狐狸精、野女人”的身份形象,损害了文丽的关系身份,导致了双方的冲突升级,致使文丽最终要“找警察”解决。
语言具有传递信息和管理社会关系两大功能。[30]12本文基于Tracy & Robles对日常谈话中交际者身份的划分,考察了交际者的主要身份、交往身份和个人身份的建构,发现在冲突性话语中,为了达到批评、指责对方等交际目的,交际一方会突显另一方消极的身份特征或解构与对方的关系身份,进而激化冲突。由此可见,语言不仅建构交际者的身份,而且通过建构不同的身份,对交际双方人际关系的和谐取向产生影响。冲突性话语中交际者身份的建构主要体现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挑战和解构。传统的语用学研究多关注语言的产出和理解,然而,正如Garces-Conejos Blitvich所言,“身份建构是话语活动的中心”,[31]对交际主体身份的考察则体现了对言语交际中“说话人”的关注。
[1]Boggs, S T. The Development of Verbal Disputing in Part-Hawaiian Children[J].LanguageinSociety, 1978,(7).
[2]Tannen, D.Silenceasconflictmanagementinfictionanddrama:Pinter’sBetrayalandashortstory“GreatWits”[A]. In Grimshaw A D. (eds.).ConflictTalk:SociolinguisticInvestigationsofArgumentsinConversa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Stein, N L. & E R. Albro. The origins and nature of arguments: Studies in conflict understanding, emotion and negotiation[J].DiscourseProcesses, 2001, 2(3).
[4]Vuchinich, S.Thesequentialorganizationofclosinginverbalfamilyconflict[A]. In Grimshaw A D. (eds.).ConflictTalk:SociolinguisticInvestigationsofArgumentsinConversa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Lein, L. & D. Brenneis. Children’s disputes in three speech communities[J].LanguageinSociety, 1978,(7).
[6]Williams, A M. Fighting words and challenging expectations: language alternation and social roles in a family dispute[J].JournalofPragmatics, 2005, (3).
[7]Sheldon, A. You can be the baby brother, but you aren’t born yet: Preschool girls’ negotiation for power and access in pretendplay[J].ResearchonLanguageandSocialInteraction, 1996,(29).
[8]Kakava, C.Discourseconflict[A]. In Deborah Schiffrin, Deborah Tannen & H. E.Hamilton (eds).TheHandbookofDiscourseAnalysis[C]. Oxford: Blackwell, 2001.
[9]Boxer, D. Nagging: the familial conflict arena[J].JournalofPragmatics, 2002,(34).
[10]赵英玲. 冲突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4,(5).
[11]王林海, 赵海燕. 交际口语中人际冲突话语的隐喻类型及频率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08, (3).
[12]许炳坤.英语电视新闻访谈中的冲突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9,(1).
[13]杨文慧.从话语权看冲突性话语中的人际化线索[J].现代外语,2013,(4).
[14]冉永平,刘玉芳.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J].外语学刊,2011, (5).
[15]龚双萍.冲突性网评中情感立场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14,(2).
[16]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 外语教学,2010,(1).
[17]Tracy, K. & J S. Robles.EverydayTalk:BuildingandReflectingIdentities[M].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13.
[18]Barki H. & J Hartwick.Conceptualizing the construct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flictManagement, 2004,(15).
[19]王钢. 冲突话语的语言表征及其人际语用效应[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0]Bucholtz, M. & K. Hall. Identity and interaction: A sociocultural linguistic approach[J].DiscourseStudies, 2005, 7(4-5).
[21]Tajfel, H. & J. Turner.Thesocialidentitytheoryofintergroupbehavior[A]. In S. Worchel & W. Austin (eds.),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C]. Chicago, IL: Nelson-Hall. 1986.
[22]Mckinlay, A. & A. Dunnett.Howgun-ownersaccomplishbeingdeadlyaverage[A]. In Antaki, C. & S. Widdicombe (eds.).IdentitiesinTalk[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8.
[23]Graham, S. L. Disagreeing to agree: conflict, (im)politeness and identity in a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ty[J].JournalofPragmatics, 2007 ,(39).
[24]陈新仁,等. 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5]冉永平.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深入研究 新兴议题的不断拓展——第十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述评[J]. 外语教学,2007,(6).
[26]Bogoch, B. Courtroom discourse and the gendered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J].LawandSocialInquiry, 1999,(2).
[27]袁周敏.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的身份建构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8]杨文秀. 隐性冲突话语论析[J]. 外国语文研究,2012,(2).
[29]袁周敏,方宗祥. 言语交际中的身份建构及其理据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0]Spencer-Oatey, H.Face, (im)politenessandrapport[A]. In Spencer-Oatey, H. (eds.).CulturallySpeaking:Culture,CommunicationandPolitenessTheory[C]. New York: Continuum. 2000.
[31]Garces-Conejos Blitvich, P. Introduction: Face identity and im/politeness. Looking backward, moving forward: From Goffman to practice theory[J].JournalofPolitenessResearch, 2013,(1).
(责任编辑 鲁守博)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Conflict Speech
Xia Yuqiong
(ForeignLanguagesSchool,JinlingInstituteofTechnology,Nanjing210038,China)
Language has a dual function of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 and constructing interlocutors’ ident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locutors’ identities in terms of master identity, interactional identity and personal identity or relational identity within Tracy & Robles’ framework. It is found that in conflict speech, the interlocutor intentionally builds or makes salient the negative identity of the other party to achieve some communicative goals, such as to criticize or blame the other party, which in turn will rise or intensify conflict and thus de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identity construction; conflict speec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2015-02-23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言前行为的概念建构及应用研究”(2014SJD204)。
夏玉琼,女,安徽庐江人,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H0
A
1672-0040(2015)05-0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