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王德浩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山东淄博255100)
从李商隐诗看其浓郁的悲剧情怀
李 伟,王德浩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山东淄博255100)
李商隐的诗在晚唐时期独树一帜,诗人通过自身经历,鉴照了唐王朝衰败的现实,对现实充满悲剧情怀。诗人通过诗歌抒发了乱世离情的痛苦,或对百姓流离失所寄予同情,或对当权者沉迷享乐给予谴责;诗人还通过诗歌对自身遭遇表达伤悼之情,或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或感慨年华易逝之惑;诗人也通过自己的诗,含蓄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对爱人的思念,或含蓄,或炽烈。诗人看到的是人生的短暂和渺小,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无奈,诗人以其悲剧性的人生经历和卓越的诗才,突出了“以悲为美”的审美特性,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概和遐想。他用诗歌为那个时代唱出了挽歌。
李商隐;诗歌;悲剧情怀
从唐文宗太和、开成之后到唐亡的几十年间(公元828-907),历史上一般定义为晚唐时期。[1]15这一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农民起义、外族入侵,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昔日强大的唐王朝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到末世。晚唐的诗人们,或纵情山水,或抚今追昔。在他们的诗歌中,都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反映了在这一历史大幕下,诗人的独特感受。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故称李义山,号玉豀生、樊南生(樊南子)。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后世诸多学者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
在唐诗绚烂的星空中,李商隐以其悲剧性的人生经历和卓越的诗才,留给后人无限感慨和遐想。同时,其独特、朦胧的艺术形式,始终吸引着后人探寻的脚步。要了解李商隐,了解李商隐的诗歌,不能离开诗人生活的特定年代,不能离开诗人特定的生活经历。李商隐也说:“人禀五行之秀,备七情之动,必有咏叹以通性灵。故阴惨阳舒,其途不一,安乐哀思,厥源数千。”[2]384认为其作品就是独抒性灵、抒发情感的产物。离开这些而去谈李商隐,就会陷入毫无根据的猜想,有“盲人摸象”之嫌。李商隐一生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时世、家室、身世,从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与心态,常常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他用诗歌为那个时代唱出了挽歌,成为晚唐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据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记载:“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懿宗时的翰林学士刘允章有一篇《直谏书》,概述了当时“国有九破”、“天下苍生,凡有八苦”的社会现实。[3]3608所谓“国有九破”即:“终年聚兵,一破也。蛮夷炽兴,二破也。权豪奢僭,三破也。大将不朝,四破也。广造佛寺,五破也。赂贿公行,六破也。长吏残暴,七破也。赋役不等,八破也。食禄人多,输税人少,九破也”;所谓“八苦”:“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债征夺,二苦也。赋税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敛,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
翻检李商隐的诗作,我们可以发现在《隋师东》《淮南路》《溺岸》等大量诗篇中真实地记录了这一社会史实。其中,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最为著名,全面反映唐代由盛而衰的社会历史面貌,对百姓苦难寄予深切同情。
长诗作于“甘露事变”三年后的文宗开成二年冬:“蛇年建丑月,我自梁还秦。”诗歌开头首先写到:“草木半舒坼,不类冰雪晨。又若夏苦热,燋卷无芳津。高田长褂杨,下田长荆棒。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存者背面啼,无衣可迎宾。”这描绘了当时长安京郊农村荒凉破败的景象和农民极端悲惨的处境:田地荒芜、十室九空、百姓衣衫褴褛。接着满腔悲愤地控诉了黑暗政治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是时正忘战,重兵多在边。列城绕长河,平明插旗幡。但闻虏骑入,不见汉兵屯。大妇抱儿哭,小妇攀车蹯……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生分作死誓,挥泪连秋云。”社会混乱,人民遭受空前浩劫。“千马无返辔,万车无还辕。城空雀鼠死,人去豺狼喧”。所谓的官军则“官健腰佩弓,自言为官巡。常恐值荒迥,此辈还射人”。然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则是“巍巍政事堂,宰相厌八珍”,“逆者问鼎大,存者要高官”。 最后,诗人满腔悲愤,“我听此言罢,冤愤如相焚”。发出了“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的悲愤呐喊。全诗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诗人用和着血泪的诗句,表现出沉重的伤乱忧时之感情。该诗气氛苍凉,内容博深,批判锐利,堪与杜甫的名作《北征》《咏怀》比肩。
作于“甘露之变”第二年的《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诗,则不顾宦官的嚣张气焰,抨击其篡权乱政,杀戮无辜,表现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同样,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他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抒发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正如他在《咏史》中所阐述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作者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一角度,写了很多咏史诗,对一些穷奢极欲的无道昏君给与了无情讽刺和鞭挞,如《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诗人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讽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同样,怜贾生即是怜自己。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商隐的身世和遭遇都给予充分同情和感慨。唐代诗人崔珏在《哭李商隐其二》中写道: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崔珏说李商隐有 “凌云万丈”之才,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李商隐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少年丧父,饱受贫寒之苦;遭逢乱世,频遇嫌忌、流贬之苦。所有这些,构成了诗人寂寞消沉的生活基调,反映自己的美好理想、抒发怀才不遇、感慨年华易逝的情感成为他大量诗歌的本色。比如《效长吉》,其诗曰:
长长汉殿眉,窄窄楚宫衣。
镜好鸾空舞,帘疏燕误飞。
君王不可问,昨夜约黄归。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一个渴望得到君主宠幸却无由得宠的宫女形象。李商隐效仿李贺的诗篇应该说有多首,但只有此篇命名为《效长吉》,显然是别有深意。正如冯浩所说:“乃(商隐)伤罢归也。”[4]李贺二十一岁去长安应进士第,因其父名晋肃,“进”与“晋”同音,被考官认为冒犯父讳而黜,而且以后的岁月尽管空有才情,却青衿一生,考官是多么荒唐!李贺又是何其可悲!是谁害了李贺不言自明。而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为考官所憎而落第的李商隐也恰巧是21岁,跟李贺是多么相似!此篇题目标明《效长吉》,显然是通过悼李贺而自悼,表达了对考官昏聩的强烈不满。
又如李商隐的另外一首《无题》,其诗曰: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诗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漂亮爱美、多才多艺的女子形象。她八岁就经常偷偷照镜子,照镜子当然不是为了看看自己长得什么样,而是为了化妆,可见是一个相当爱美的姑娘,后面画长眉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很长一个时期,女子都是以长眉为美,晋崔豹曾经说过:“魏宫人好画长眉”,就是一个很好证明。此处长眉显系借喻,比喻姑娘美丽的面容。姑娘不但长得美而且多才多艺,十岁就能自制衣裙,十二岁会弹古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多才的女子却一直难以嫁出,这显然不是作者的生活写真。结合李商隐幼年丧父,生活艰苦清贫,在家中是长子,背负着撑持门户的责任,所以,只能是作者对自己空有一身才情却难以仕进(犹未嫁)的一种慨叹和忧愤。此外,《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浪笑榴花不及春, 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 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阳非旧圃, 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 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是一首咏牡丹的诗,不仅是写实,而且包涵着另一层深意,即对前途渺茫的悲叹。清人冯浩在这首诗后注云:“借牡丹写照也。”的确,在叹息牡丹的同时,是对诗人自己命运的写照。
随着政治上的失意,李商隐关心政治的诗篇少了,更多的是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感叹个人不幸和世态衰微。最著名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清代诗人程梦星考证说:“此诗当作于会昌四(公元844)、五年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是诗,盖为武宗忧也。”[5]647这转眼即逝的夕阳,不仅象征着诗人个人沉沦迟暮,更是大唐帝国日薄西山的真实写照。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中唐以来形成的这三大弊病,到李商隐时期已是积重难返。政权内部的党争此起彼伏,相互倾轧;藩镇与朝廷、藩镇与藩镇之间战乱频频,兵戈四起。这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连锁反应:人口锐减,经济凋蔽,国破民疲,官场黑暗。因而一般士人在仕途上少有进身机会,那些低门小户,出身卑微的有才之士也长期困于场屋。即使有人幸而得中,也往往在政治旋涡中沉沦下潦。这必然使这些士人尽忠报国的心态发生转变,那么沉湎于男欢女爱的感官享乐和缠绵于卿卿我我的情感漩涡就成了这些失意士人填添补心灵空缺的方式。文人都是多情的,围红翠绕,侬情我意,晚唐几位著名诗人的诗作中几乎都有记录这种生活的浓笔艳墨,李商隐也绝不会免俗。从他所遗留的诗作中,我们完全可以窥视到、领悟到。
但从诗人一生坎坷的遭遇来看,这种感情又不可能是圆满的、美妙的。在作者的诗中,充满着哀婉惆怅。很多学者考证出李商隐经历了三段刻骨铭心的恋情:与女道士的恋爱仙梦;与柳枝姑娘的难缘情愫;与王氏夫人的生死情缘。[6]
我们姑且不管有关李商隐风流韵事的真假,但就从李商隐留下的关于男女爱恋、相思的诗作中,可以感知到那种哀婉惆怅。诗人在《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写到: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又如在另外一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作者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此诗中,“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成为千古名句。李庆甲先生在其著作《瀛奎律髓汇评》中曾转述明末清初学者冯舒的评价说:“次联衬贴流丽圆美,‘西昆’一世所效”。
王氏夫人是李商隐深爱的妻子。她出身高贵,却甘愿随李商隐过着贫困、流离的生活。李商隐的仕途生活,虽深受王氏家族影响,一生在“嫌忌、流贬”中挣扎,但对妻子却充满了深深爱意。《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被称为“爱情的绝唱”。它描写了爱人间离别的痛苦和思念,抒发了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极具浓郁的伤感色彩,哀婉之痛,凄怨之深,令人扼腕叹息。
《夜雨寄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家乡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词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当然,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特别是对他的《无题》爱情诗,历来争论颇多。所以,元好问才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感慨。[7]24但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认为文本(未经读者阅读处于自在状态下的作品)的潜在意向也制约着读者的审美接受,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避免对作品的随意性理解。[8]331故此,尽管许多专家对李商隐的爱情无题诗提出了很多见解和考证,但是,更多读者对《无题》诗中爱情诗的理解还是趋于一致的。
李商隐的诗歌能够在晚唐时期独树一帜,这与诗人独特的气质和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也与诗人所处的历史大环境有密切联系。诗人通过自身经历,鉴照到了唐王朝衰败的现实, 从而对现实充满悲情感伤;诗人通过诗歌抒发了对世事艰难的痛苦,对自身遭际的伤悼之情。诗人看到人生的短暂和渺小,看到自己的无奈,诗人的诗作突出了 “以悲为美”的审美特性,留给后人无限感慨。诗人及其诗作由于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和对现实的悲叹而难以实现超越自我,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诗人的悲剧。
[1]杨世明.唐诗史[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2]李商隐.献相国京兆公启《樊南文集》(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杨知新.福田寺三门记(全唐文)卷804[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8.
[4]乔芳.浅谈冯浩及其《玉溪生诗集笺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5]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笺注[M].高雄:广文书局,1981.
[6]陈贻焮.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辨[J]. 昆明师院学报,1978,(3).
[7]刘泽.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集说[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8][德]姚斯.什么叫审美经验[A].刘小枫选编.接受美学译文集[C]. 罗悌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责任编辑 鲁守博)
2015-05-23
李伟,男,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王德浩,男,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助讲。
I222
A
1672-0040(2015)05-0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