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佳 红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恩施445000)
《诗经》文化魅力探微
熊 佳 红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恩施445000)
《诗经》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其作品涵盖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现有的305篇作品中,不仅体会到了祖先们面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也看到了他们积极生产、创造美好家园的艰辛;同时也聆听到他们渴望爱情婚姻、家庭和睦和反对战役的心声。《诗经》以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多样的表现手法灌溉着中国文化园地,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文人骚客,其文化魅力和蕴涵的艺术精髓深深地根植于华夏大地,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影响巨大而深远。
诗经;祭祀颂歌; 乡土情韵; 文化魅力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305篇,西汉初年立于学官,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诗经》以其丰富的现实生活、多样的创作内容向我们展示华夏文化的远古历史风貌,是从上古至春秋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诗经》这部宏篇巨著中包涵了中华民族创业、奋进、积极、乐观、向上的伟大精神,更展示了华夏民族的文化魅力。其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内容向后世展现了周王朝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宗庙祭祀的40首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远古祖先建设家园、保卫国家的身影;在十五国风160首诗中,我们仿佛看见了远古祖先在山梁水滨、田间里巷劳作的身影;在大雅小雅的105首诗中,我们仿佛看到那些效力于国家时政的公卿士大夫的身影。
总之,《诗经》向后世人们展现了一幅多角度多层面的五彩画卷,每一首作品都包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一部史诗。对于《诗经》,我们要全面把握这部作品所蕴含的华夏文明渊源和文化魅力。
《诗经》以强烈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我们展示了西周至春秋的社会风貌,从三百篇诗歌中,可看到上古时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国家的政事兴衰,婚嫁丧娶的礼乐制度,家庭与爱情的苦乐悲欢。
(一)《诗经》直面生产和劳动
周代先民以农业生产为根本,《诗经》有大量的篇幅反映了奴隶社会的生产情景:有桑间阡陌上的种采收割,也有庭园场圃的春种冬织。有终年劳动的痛苦生活,他们或痛苦呻吟,或欢快歌舞,全是劳动者的真实生活写照。如《周南·苤苡》,这是一首优美的山歌,读之真如“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1]96又如《豳风·七月》,这是一首长达八十多句的叙事诗,生动、有趣、详实地从火星开始西移的天象说起,一一叙述每一季节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并按时序逐月地写了劳动者全年的农事活动图:春天里,人们修理农具,下地耕田;夏季里,油菜花结穗,野蝉鸣叫,蚱蜢飞起,各种生命都在跳动,这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到了秋天,火星西斜,树叶飘落,蟋蟀从屋檐爬进屋里,又藏到床下;到了冬天,寒风凛冽,要修缮房屋,要上山打猎。这些诗句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一年四季和时令气候的观察与认识,充分展示劳动人民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从这些诗中我们看出,远祖先民根据月份不同从事劳动生产,在原始、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宗族部落,也使他们摆脱了“神”的束缚,充分认识了自然的客观规律,以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对待和创造他们的生活。
(二)《诗经》直面爱情和婚姻
爱情与婚姻带有时代的烙印,与当时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俗习尚有密切关系。《诗经》中相当数量的诗篇反映了这方面的生活:有邂逅定情与幽期密约的;有热烈追求与恋爱欢乐的;有爱情受阻或失恋痛苦的;有家庭幸福和乐的;有痛苦或家庭不幸的,等等。《邶风·静女》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在作者眼中,自己喜欢的女子既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他早早地赶到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作者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2]182通过几个小动作,把人物焦急之情写得活灵活现。《诗经》的爱情诗歌中,也有反映爱情生活苦恼与忧愁的:有的是失恋,有的是生离死别,等等。如《鄘风·柏舟》写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干涉;《周南·汉广》写小伙子失恋后的痛苦;《郑风·子衿》写新婚离别,使少妇相思绕怀,愁绪缱绻,等等。《诗经》还有一些诗篇,反映婚姻与家庭的不幸,如《召南·江有汜》写了弃妇的苦恼;《邶风·日月》写丈夫娶妾后,对前妻的冷淡;《秦风·晨风》写女子被遗弃后满心委屈,忧伤地盼望丈夫能回心转意;《唐风·葛生》写妇女丧偶,在孤苦无助中痛不欲生,等等。
(三)《诗经》直面征战和徭役
随着当时社会制度的解体,兼并和战争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主题。统治者为满足个人欲望,除了在经济上对下层劳动者残酷剥削外,同时还把繁重的徭役、兵役强加在人们身上,给普通劳动者带来沉重负担,这类主题的诗歌在《诗经》中有大量篇幅。如《唐风·鸨羽》写一个长年在外服役者,遭受不得安居的痛苦,反映了徭役对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的破坏;又如《小雅·谷风之什》抒发的是苦于服役、悼念父母的感情,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地养育了自己,而自己却不能报恩于父母,于是借诗表达心中忧思。[3]141再如《豳风·东山》这首诗通过一个应征赴战,役满归来的战士,在返乡途中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描述了战后的残破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痛,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是一首强烈反对战争和徭役的诗篇,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回忆创造意境,在家庭生活描写中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诗意含蓄深刻,悲婉动人。
在《诗经》大量反映战争的诗篇里,除了对战争的控诉外,还有一类是描写人民对正义战争的支持,表现爱国情思的作品。如《秦风》中的《无衣》《小戎》;《小雅》中的《采薇》《六风》等。《无衣》是秦国抵御西戎部族侵扰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生动描写了战前士卒秣马厉兵的参战激情,反映了人民团结御侮的爱国精神。《小戎》是一篇对正义之师的高昂赞歌,从战士妻子的角度,赞扬了丈夫慷慨从军。《小雅·六月》以周宣王反击猃狁犯边为背景,书写了“王于出征,以匡王国”的爱国精神。《出车》《采薇》写出了征伐猃狁战争中将士的爱国与思乡的复杂情绪。如《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2]183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奉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影响了世世代代的文人骚客。
现实的生活使诗人对当时社会有了敏锐地洞察力,也使诗人记录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表现各种题材不一的诗歌:大到国家大事、烽火战事;小到平民百姓的桑麻种植、婚嫁丧事,这些都是《诗经》描写的内容。面向现实的创作态度,使得《诗经》有较强的写实性和本真特点,读来很有亲切感。这样就引导周民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中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进行不懈的追求,这样,《诗经》本身就成为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力量。[4]
《诗经》也简称“乐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颂》就是宗庙祭祀的歌,数量较少,是周朝各个时期的乐官所编辑,到了春秋末期,孔子把《诗经》加以修订,其中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首。[5]14
(一)《诗经》是古老的祭歌
依赖天道,操纵政柄,神人结合,陈歌供教,这是先秦社会王者的统治形式,在《诗经》中多有作品反映。祭歌是祭祀祖先神明的歌,它伴随音乐边舞边唱:或歌颂祖先创业光荣,或祈祷神明赐福保佑,或向世人表示承德继业,或诸侯宴饮等,多是歌功颂德之辞。《诗经》中《颂》又分《周颂》《鲁颂》《商颂》,这些全是宗庙祭祀的乐歌,作者多是当时的上流阶层。《周颂》中的《清庙》《维天之命》《维清》,是歌颂文王英明圣德的;《我将》《武》《桓》《赍》是歌颂武王战功赫赫的;《思文》《载芟》《良耜》是请福天神,祈祷五谷丰登的。《振鹭》《有客》《有駜》,这是诸侯宴饮中互送祝福的,等等。这些作品明显带有宗庙祭祀的意味,诗意诚敬,充满着庄严气氛,让后世之人倍感虔诚。
(二)《诗经》是颂扬祖先的史诗
歌颂祖先功绩的史诗,是用简朴的诗歌形式,记载商周两个时代创业事迹的赞歌,包括民族初兴时的神话传说,部落成长壮大的活动情况,反映了周商时期人们生活的情形。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都记载了周朝成长壮大的历史。《生民》记叙周的始祖后稷诞生和他始创农业生产的情况,涉及民生之初,有一定神话色彩;《公刘》记叙了周民族由邰(现陕西省武功县西南)迁豳(现陕西省郴县),在公刘率领下在豳地开荒种地,建造宫室的情景,诗中洋溢着紧张欢快的劳作气氛,反映周民族创业活动;《绵》记载的是公刘迁豳十年之后,由于被异族侵扰,在古公禀父率领下由豳迁岐(现陕西省宝鸡的岐山县)的事迹,这里记叙周民族创造家园的故事,诗中充满高昂的激情,记载了壮观的劳动过程,表现了周民族的顽强精神。《皇矣》记载的是周文王伐崇、伐密的战事烽火;《大明》记载的是周武王牧野伐商的事件。这两首作品记载了周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战争。
华夏民族的前进史诗,是一首中华民族发祥、创业的英雄赞歌,《诗经》中这类作品,写出了民族成长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一系列人物事件,描绘了中华民族初生、成长、壮大的古老图景,使后世之民在对先民们创业的回思中,激起了创造未来的伟大雄心。
华夏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据文献记载,一万年前就开始有了农业种植活动,主要种植粟和黍,农业生产是先民们的主要生产形式。因此,种植粟和黍的好坏乃是先民最为关心的大事情。
农业发展改变了因采集和渔猎不得不经常迁徙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定居的农耕文化,培养了中国人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的乡土情韵。[4]
(一)《诗经》是远古劳动场景的画卷
十五国风中充溢着浓烈的乡土芬芳,即便是在《雅》《颂》的多首抒情诗中,也包含着立足于农耕文化的深深情蕴,反映出远古祖先劳动和生产的图景。如《周南》中《葛覃》,这首诗是写人们割葛、煮葛、织布等劳动情景的。作者从葛藤的爬蔓,到收割煮缫,织布缝衣,叙述了织布劳作的全过程,反映了人们劳动的艰辛,以及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公等,这类诗歌虽采用重章迭句的形式,但大量笔墨放在对劳动过程的叙述,在反复吟唱之中,表达出劳动者的繁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如《豳风·七月》这首诗长达80多句,这样的长句在《诗经》中很少,也不同于其他的劳动短诗,主要是用铺叙的方法来表现事物的发展,在叙述中表达远古祖先的思想感情。又如《桧风·隰有苌楚》,这是一首见物起兴的诗,诗人见低洼里的杨桃长得茂盛,又开花又结果,从而想到自己生活虽然艰辛,但依然充满着希望,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祖先在创业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
(二)《诗经》是远古农耕文化的赞歌
以农事为主的周王朝,上至国君下至百姓都十分热爱足下的这片土地,他们依靠双手和智慧去创造文明与财富。远古祖先在长期劳作中,将野生的麦子、稻谷、大豆等种子细心采集起来,播种在地里,仔细耕种、锄草,小心翼翼地浇灌着,这样就使远古祖先能够安定下来从事农业生产,不用再为了打猎而过东奔西走、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生活。[6]5因此,远古祖先们从来不愿离开赖以生存的这片热土,依仗这片土地过着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沉醉于恬淡的乡土之梦。《诗经》中大量作品讴歌了远古祖先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也描绘了远古祖先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并通过一些具体生活现实,告诉后世人们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远古祖先热爱农事生活,热爱生产的态度使得农耕文明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他们不但以诗歌的方式还原了生活的本质,而且也表现了远古祖先生活的乐趣、生活的价值并逐步积淀出遗世的文化精髓,为中华民族演绎了一首恢宏的农耕文化赞歌。
《诗经》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在周王朝的史诗和祭祀诗等这些特别典雅庄重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地表现。[4]
《诗经》的绝大部分作品是田间里巷中的劳动人民创作的,因此具有朴素清新的田园风格,其生动的语言,和谐自然的韵律,为后世之人开辟了广阔的创作道路;其艺术魅力和思想精髓深深地根植于中华大地,影响和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创造美好的中华大家园。
[1]方玉润.诗经原著[M].李先耕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倪文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郑丽.语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峰,孙艳平.试论《诗经》的文化精神[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5]孙昕光.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孙良申.诗经解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鲁守博)
2015-06-29
熊佳红,女,湖北恩施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讲师。
G122
A
1672-0040(2015)05-0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