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博物馆事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5-04-02 08:39:56
关键词:武汉市民办武汉

裴 斐

(武汉博物馆,湖北武汉 430015)

博物馆事业建设承担和发挥着保护与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武汉市在全面打造“文化五城”过程中,如何通过以打造“博物馆之城”为契机,不断改善我市博物馆建设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全面促进武汉市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武汉市博物馆事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武汉拥有广阔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其大汉口最早城市发端可追溯至三千五百年前的古代盘龙商城,那时就奠定了武汉城市的雏型。从古代的小商品贸易,到1861年开埠与近代国际贸易接轨;从张之洞督鄂开办洋务,到辛亥首义;从北伐大革命会师武汉成立国民革命政府,到全面抗战保卫大武汉等风云际会……使武汉无论是古代遗址还是近代史痕、无论是物华天宝还是人杰古韵,都遍及大江两岸、鼎足江城三镇,为武汉全力打造博物馆之城奠定了城市根基,提供了得天独享的优越条件[1]。

进入新世纪后,武汉在加速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非常珍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百般呵护人杰地灵博物馆建设之资源,不断为城市历史文化注入生机,努力使城市建设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相协调、相促进。至2014年,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82处,其中29处为国家级、85处为省级、168处为市级。全市共有博物馆74座,其中27座为国有博物馆、28座为行业博物馆(其中9座为省级博物馆、19座为民办博物馆)。如新四军汉口军部旧址修缮工程、辛亥革命遗址及博物馆建设工程、江汉关大楼博物馆工程、中央军事委员会旧址修缮工程等,都是近几年武汉市博物馆事业获得新发展的鲜明体现。

二、武汉市博物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照武汉市打造“博物馆之城”的目标,并着眼于促进武汉市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武汉市仍然需要聚焦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国有博物馆数量明显不足。根据调查,截止2014年全国现有博物馆数量为3324座,平均大约每四十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发达国家大约每二十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其中美国每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武汉目前平均十五万人拥有一座,到2016年可以达到每十万人。但国有博物馆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建设资金,还涉及到博物馆的规划选址、建设设计、功能布展和突出特色等诸方面的问题。

(二)民办博物馆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博物馆数量的增加,还有赖于行业馆和民办馆的快速发展,行业馆还需使其特色更加鲜明,个性更为突出。例如,我市正在进行论证拟筹建的武昌车辆厂遗址博物馆,就应该更具武汉机车陈列和遗址的特色。许多民办馆因先天不足,缺乏博物馆的专业陈列藏品和专业人员管理,存在“专业不专”的缺憾[2]。另外,还有些民办馆的内容与政府导向和大众的接受观念有差异,影响了个性发展。

(三)博物馆对市民缺乏吸引力。现在去博物馆参观的人群中,专业人员多,非专业人员少;流动人员多,本市固定居民少;老年人多,年轻人少。陈列不变、内容多,流动新增的陈列展示少,这就影响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3]。武汉市政府为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于2010年实行了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4],虽然增加了博物馆参观人数,但仍然存在外地观众多、本地观众少的状况,而且还出现了省、市博物馆参观人数过于集中,规模较小的国有馆和民办馆人数稀少的状况,甚至产生了每逢节假日,大馆人数过甚,只得限量入馆人数,而小馆和民办馆门可罗雀的不对称状况。

(四)博物馆文化品牌不够响亮。无论是综合馆和行业馆,都需更加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要打造出江城更多的博物馆文化品牌。有些是具有历史文化背景,而打造特色不够,例如长江文化、知音文化、楚文化等;有些是具有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内容,但仍没有打造出博物馆文化品牌,如桥梁文化、租界文化、江滩文化、钢城文化等;还有些具有非物质文化特色与价值的,如作为当今国剧京剧的祖宗——汉剧,这一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呼吁要建一个汉剧博物馆,但规划了四年,一直没有列入建设议程。

(五)博物馆藏品不够丰富。不少博物馆的藏品有限,既影响了博物馆自身馆藏量和知名度的提高,也影响了对公众的吸引力和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受国家、省、市馆分级馆藏品规定的影响,重要馆藏内容不够丰富;二是挖掘、发现和征集文物品不够,使馆藏物品不够丰富;三是政府财政投入不够,从文物市场和拍卖市场购买和拍得文物不够,影响了馆藏物品的获得和陈列数量;四是因具有博物馆收藏价值物品的拥有单位不属于博物馆单位,或难以将其具有馆藏价值物品存放于博物馆作为馆藏,影响了博物馆的馆藏物品数量。

(六)博物馆吸纳观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习惯于坐等观众上门进馆参观的模式,习惯于馆内有多少人就办多少事的方式,主动吸引观众参与不够。尤其是在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后,政府财政每年都会按原定年参观人数门票收入核拔给每个国有馆固定的财政补贴,这一方面保证了博物馆的运转经费,但也滋生了博物馆部门不思进取、不积极主动争取更多观众进入博物馆的惰性,影响了他们主动吸纳观众进入博物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为博物馆观众的多少与他们单位的经济效益没有直接关系,再没有经济指标的压力和自己切身利益的挂钩。

三、促进武汉市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策略

武汉市打造“博物馆之城”目标的确定,使现代化城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武发[2012]08号)文件中提出的:“建设博物馆之城: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结合,财政投入与市场运作结合,实体建设与数字建设结合,全面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5]。

笔者认为,武汉市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可以这样界定:它是一个没有城墙的武汉历史文化圈;是一个集众多博物馆为星座镶嵌在城市历史文化绿洲上的一片沃土;是一个具备历史、艺术、科学、生态、数字等各种类型,且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大全;是一个既能主动走近市民生活,又能吸引市民乐意走进去的具有浓郁博物馆文化氛围的精神家园。

为彰显武汉历史文化底蕴,武汉人要像3500多年前在华夏中部崛起盘龙城一样,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以“求新、求进、求变”的城市基因和以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让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春风,吹拂武汉这座广阔丰富的历史文化沃土,使星罗棋布的博物馆不再是沙漠里的孤岛,而是绿洲上的明珠,熠熠闪光,使武汉市博物馆事业得到全面地、进一步地向前发展[6]。其主要应对之策除了需要继续采用和完善文中前面提到的能够推动武汉市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的有效做法外,还应针对尚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取以下改进之策。

(一)努力提高国有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要加强国有博物馆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除了一批待建和筹建中的国有博物馆尚需政府继续加大投资,争取早日开建和完工外,还有像“全国总工会博物馆”、“桥梁博物馆”、“淡水生物博物馆”、“科技文艺博物馆”、“楚文化博物馆”、“汉剧博物馆”、“江汉朝宗博物馆”、“武昌车辆厂铁路博物馆”、“钢城'红房子'博物馆”等一大批值得筹建的红色和专业博物馆[7],还需政府予以立项和投资建设,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与城市发展同步增长,以不断扩充和壮大国有博物馆的数量和规模。

(二)全力打造民办博物馆文化品牌。民办博物馆是国有博物馆的重要补充,也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之窗口,必须以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之积淀和城市品牌之亮点作为打造重点,突出地域文化的浓郁特色。为此,武汉民办博物馆要在做好基础的保护工作之上,搭好一个传播文化的平台,以崭新的目光再度审视自身的文化资源和馆藏馆展优势,并加以充分开发利用,提升民办博物馆的影响力,重新塑造出独特的文博品牌形象。

(三)增强文化吸引力。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是一座座“没有围墙的大学”[8],它的这种公益性和开放功能表明:为民众,靠民众,广泛吸引民众参与,让博物馆文化在普及过程中不断丰富,在打造过程中进一步普及,努力解除市民与博物馆之间的“隔城隔墙”之惑。为此,不能靠文化行政主管“闭门造车”,而要广泛发动全体市民“添砖加瓦”,努力营造政府、企业及全社会积极参与博物馆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为使博物馆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除需要不断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外,还需要从制度上建立一整套有利于推动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的长效机制。它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为补充的统筹规划机制;以国办博物馆为主体、以民办馆和专业馆为辅助的合理布局与结构优化机制;以公共管理服务为规范、以行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相协调的公共博物馆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等等[9],使各种规章制度日臻完善,各类运行方式日趋合理。

(五)积极倡导社会捐赠藏品。博物馆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馆藏物品,博物馆应积极扩大和增加馆藏品的收集渠道和来源。因此,博物馆一方面要通过突出自身历史文化特色和行业文化资源来增加对市民的吸引力,积极调动全社会关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各个馆藏品数量的增加,从而获得各个方面的捐赠,不断丰富馆藏品;同时,还该应经常和主动地筹划组织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捐赠馆藏品的活动,并通过授予捐赠者的荣誉证书,让捐赠者、受让者享有一种荣誉感,有利于文物征集的延伸性。

(六)吸引市民参与博物馆事业建设。打造“博物馆之城”,让市民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走向市民,必须打破传统的“阵地宣教”模式、改革创新新的巡展造势宣教模式,并利用通过举办具有民间传统色彩和地方文化艺术特色的文化活动,不断扩大博物馆对外开放的窗口。如象“八办纪念馆”可系列举办武汉抗战故事会;黄鹤楼、晴川阁可系列举办黄鹤故乡的故事会等等,以传统节庆项目,情景交融地、颇具现场感地去讲进武汉的故事,让广大市民愿意走进博物馆。

此外,还应大力推进博物馆志愿服务。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法及活动载体,探索具有武汉地方特色和博物馆行业特点的文博志愿服务模式。建立和完善文博志愿者注册招募、培训辅导、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奖励保障机制。还应积极动员组织专家人士参与文博志愿服务,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提高社会影响力。还可发挥大专院校学和离退休老同志作用,壮大志愿者队伍规模。还应组织“博物馆进校园”活动,让中小学学生踊跃参加文博公益服务,培养出一代代文博志愿者,将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1] 邹德金.文化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苏东海.《博物馆学群众教育工作》序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4]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 中共武汉市委文件[Z].武发[2012]8号.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7] 谢 标.武汉市市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划分研究——以城市管理为例[J].长江论坛,2013(6).

[8] 周熙明.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文化问题[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9] 孙 萍.文化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武汉市民办武汉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成才(2023年13期)2023-10-24 08:48:32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城市勘测(2022年2期)2022-05-09 08:42:48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歌剧(2020年4期)2020-08-06 15:13:32
我们在一起
歌剧(2020年3期)2020-08-06 15:12:36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环球人物(2020年3期)2020-03-02 02:15:22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城市勘测(2019年3期)2019-07-09 09:45:10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