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探析

2015-04-02 08:34郭正红郝艺婷
关键词:成长人文关怀大学生

郭正红,郝艺婷

(1.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探析

郭正红1,郝艺婷2

(1.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注重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存在理论灌输与情感渗透原则贯彻的不到位;学生主体意识与学校管理机制之间的不协调;学生个体心理特点与全面发展要求之间的不一致等问题。因此,只有加强情感渗透,重视个体培养,注重心理疏导,才能克服成长过程中人文关怀存在的缺陷,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大学生;成长;人文关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上升到国家重要部署任务的高度,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在享有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应重视自身人文精神的培育。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强调指出,青年人要“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2]这是关系到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需要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的问题。

一、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性、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充分肯定。这里的“人”是狭义上的人类,特指我们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类灵魂个体。这是人文关怀的起点和基础。“文”就是指一种文化意蕴和文化氛围。“关怀”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关心。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认可,对人的需要和尊严的肯定,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3]人文关怀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人”的关注,克服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躁心态,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关“人”的社会性教育实践活动,人文色彩浓厚。它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力图展现人的现有生活状态与未来发展方向,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重在对人道德素质的培养,精神境界的提高。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是一致的。所以,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人文关怀,就是从“人”出发,肯定人的存在和价值,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使人们能够自觉接受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坚定道德信念,并积极转化为道德行动,促进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充满热情,积极进取,勇于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储备力量。同时他们可塑性强,追求自我,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注重体验。因此对于传统的单纯说教式教育,他们往往表现出厌恶情绪。[4]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就可以填补这一教育模式的空白。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应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入手,从他们的主体地位出发,力图通过双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来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在学校管理机制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他们的需求作为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的着力点,变“管理”为“服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是体现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在过去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群体被固定地认为是教育客体,教师是教育主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应运而生的,就是“双主体”模式。它的明显不同在于,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二者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主体,而受教育者是接受主体。这种模式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使学生群体也作为主体一方融入到教育过程中,显示出教育领域逐渐人性化的趋势,但是促使其发挥主体性,还需要学生个体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意识。[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正是要求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时刻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服务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思想主体,采用他们喜爱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培养道德情操、提高道德品质一直是教育活动中最具可塑性的部分。人具有社会性,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才能体现其本质。因此,在获得关于道德培养的相关理论之后,唯有进入实践环节,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反复体验,才能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提高辨明是非的能力,提升精神境界,培养道德情操。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良苦用心,才能帮助他们实现道德情感的升华,在待人接物方面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提高生活的热情,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以后处理家庭关系、工作关系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指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还包括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所以,大学应培养的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智力、强健体魄是大学的培养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的。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道德观念更是大学应该特别关注和着重培养的。当今时代,各种价值观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人身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如果缺乏分辨好坏的能力,极有可能出现坏情绪不当发泄的状况,久而形成心理问题,破坏同学关系,影响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正是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尤其是那些行为异常的学生,更要从各方面去了解他们的情况,对症下药,为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重新步入学习的正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成长中的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点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之后,社会各界作出了极大的努力。通过对“人”的本质和需求的认真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很多建设性的成果。尤其在高校中,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办学经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试图找到一个有效的校园运作机制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尽管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高校正在试行“学生选老师”的课程模式,学生可通过课下了解和试听的方式来自由选择授课教师。这样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对课程更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授课理念的一种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增加课堂内容和形式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否则就要面临被迫“下课”的窘境……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具体实现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以下三点:

第一,理论灌输与情感渗透相统一原则贯彻的不到位。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政治人,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让他们在社会竞争压力面前仍然保持昂扬的斗志?在课堂上,又如何将单纯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更易接受?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灌输与情感渗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否则所谓的改革也就是“穿新鞋,走旧路”,打着情感教育的口号,却无法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6]但事实上,这一原则的具体实现有些困难,问题在于每学期教学任务较重,教师花时间为教学内容创设优良的情感氛围,极有可能造成课堂内容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导致整个课堂节奏的混乱,致使学生无法很好地消化,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另外,有些教师为追求理想教学目标,机械式地将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导致“两张皮”的出现。这样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厌恶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再开展,学生自然无法学到理应掌握的知识,接受社会的挑战更无从谈起。

第二,学生主体意识与高校管理机制之间的不协调。高校为实现思政工作的人文关怀曾做出各方面的尝试。例如,过去有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有重新的考虑,或由于学校专业设置的规定被调剂专业而产生转系的念头。但由于种种原因的考虑,最终未能实现。所以,很多学生为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近年来有些高校开设了绿色通道,为部分学生调整了专业院系,这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的从众心理作祟。如果人数更多,并且他们极力主张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教学秩序必将混乱,学校管理难以正常运行。这一事例说明:学生主体意识与高校管理机制之间还存在不一致的状况。所以必须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通过学校的有效引导与学生自我调节来达到二者的平衡。[7]

第三,学生个体心理特点与全面发展要求之间的不一致。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有些学生受到市场经济极端唯利性的影响,产生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一切向钱看,进而影响人际交往,往往只愿意和有钱有势的同学交往,生活奢糜,荒废了学业。这种情况的出现明显与全面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另外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大学生群体就是特困生。由于他们家庭贫困,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父母辛苦劳动换来的血汗钱供他们读书,成绩不好时,势必会感到对不住自己的亲人;表现在人际交往方面,便是由家庭经济困难所引发的自卑心理,觉得在很多方面低人一等,没有话语权,不敢与人沟通,产成巨大的压力。还有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等等。他们的心理特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而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关注大学生集体的思想问题,对一些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关注较少,自然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三、加强大学生成长中人文关怀的建议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各个环节上的人文关怀,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一,加强情感渗透,寻求思想共鸣。

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教育原则。教育者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情感方面的渗透,寻求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思想共鸣,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德育知识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它们不再枯燥,而是自身必须加强学习、充满人文情怀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应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出发,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消化吸收,也是增强他们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使他们过去认为形而上的理论知识切实进入到实践环节,经受实践的检验而更加巩固,实现理论灌输与情感渗透的适度融合,切忌忽视教学内容,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盲目行为。[8]同时,当大学生在参加一些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或实习锻炼)遇到心理困惑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向相关部门或辅导教师寻求帮助时,被咨询教师应从学生遇到的具体情况入手,真诚地为其提供各方面的帮助,让他们体会到内心的归属感,产生一种思想上的共鸣。这一过程强调一种情感和认知的融合。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管从硬件设施的建设,还是从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等隐性教育因素的开发,都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原则,从心理需求和道德情感入手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第二,重视个体培养,发展学生个性。

从规范性向价值性的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一个发展趋势。具体而言,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于对大学生作出思想和行为上的规范,使他们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学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这种“管束”式的教育方法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追求个性价值的素质教育模式。现如今,大学生个性意识较强,渴望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应注重个体发展,尊重个体价值选择的权利。[9]高校在其中应发挥一种平台的作用,使学生个体都可以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例如,在针对高校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开发教学模块的形式改变大班授课模式,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求答案,切实感受到自己课堂“主人翁”的地位,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而教师也相应地要起到引导作用,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材施教,并鼓励他们展现真实的自我。在发现自我、追求自我的同时也懂得如何分享、如何发展、如何承担。

从大学生自身的视角来看,自我意识的培养也至关重要。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身情绪、信念、意志、行为的把控程度。自我意识越强,对自身的控制能力就越强,人对自身存在本质的占有程度也越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使大学生不单能从外在合理的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更是要从自身内在的悦纳自己、实现自我,使他们可以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和制度章程转化为自身自觉的行为习惯,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第三,注重心理疏导,健全学生人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疏导机制。心理疏导,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丰富,还要注重他们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10]在遇到情感或心理上的困惑时,可通过相关渠道去寻求帮助,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结合起来,不仅体现在高校真正将学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学生利益为本,真正成为服务学生的大本营,也是根据党中央政策的规定而做出的一项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的实际举措。

除了对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疏导外,还应对一些特殊学生个体予以充分的关注,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我们能够给予这些学生心理上的帮助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原则的真正贯彻。具体而言,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作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给出建议,并且鼓励那些有困惑的同学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同时,各学院的班主任、辅导员要通过交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来积极了解学生情况,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班级活动,尤其是对那些经济或学习困难、行为异常的学生,耐心沟通,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实现人文关怀。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学生个体的主观努力,必须客观理性地看待自身的情况,不盲从,不焦虑;当遇到问题时,要懂得向别人求助,并积极调整心态,健全自身人格。

总之,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只有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着力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而作为大学生自身,在这样充满人文关怀意蕴的环境中,要积极地充实自我、发展自我,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28.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4(10):6-10.

[3]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6-67.

[4]刑林和.当代大学生的困惑与超越[M].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4:6-7.

[5]金文斌.人文关怀视野下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8(3):116-118.

[6]白显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几个维度[J]. 思想教育研究,2010(5):27-33.

[7]臧文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67-169.

[8]侯芸子.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机制建设[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47-49.

[9]常素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分析[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1):62-65.

[10]翟丽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与对策研究[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73-75.

(编辑:武云侠)

Discussion on the Humanistic Care i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GUO Zheng-hong1, HAO Yi-ting2

(1.MarxismInstitute,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Shanxi041000,China; 2.Institut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Shanxi041000,China)

Abstract: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humanistic care. Humanistic care i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is crucial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t present, humanistic car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some problems, for example, implementation of theory inculcation and emotional penetration do not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 students'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school management mechanism are not coordinated;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re not consistent.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permeation of emo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training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n overcome the defects of humanistic care to realize the humanities care i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Growth; Humanistic care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5)04-0415-05

猜你喜欢
成长人文关怀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