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怡 (石家庄铁道大学 外语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3)
魏 怡 (石家庄铁道大学 外语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国家非遗项目河北省藁城市“耿村故事”是民间口头文学中的瑰宝。为了进一步推动其走出国门,加强海外对它的了解,有必要弥补目前英译本的缺失。考虑到耿村故事所涉题材广泛,因此根据不同题材,从神话、人物传说、四大传说、佛道传说、风俗习惯、寓言、笑话与生活故事等六个层面系统地探讨其英译策略,强调故事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翻译成册并出版,推动耿村故事走出国门,成为源自当代中国、风靡全世界的“一千零一夜”。
耿村故事;英译;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国家非遗项目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河北省古称“冀州”,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生息繁衍的沃土,亦是传统中农耕民族的活动区域。千百年来,在这片热土上,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民间文化。作为传统民间文化的结晶,故事这一叙事体裁涉及人群广、地方色彩强、流传时间久。著名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耿村故事”正是河北省汉族民间文学的瑰宝。
耿村虽然只是冀中平原一个普通村落,但自古以来却一直保留着讲故事的传统民风,附近老百姓称之为“瞎话村”、“笑话村”,专家学者称之为“故事村”、“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1]。这个村落在1986年全国开展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大普查中脱颖而出。至2004年间,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文联、文化局等组织和有关人员组成普查队,先后前往耿村进行大型普查11次,发现男女故事讲述者230人,其中能讲100个以上的大故事家28人,能讲50到100个的中型故事家39人。在普查、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已出版耿村故事及理论学术著作共15部,共计1 123万字[2]。这些丰硕的成果和奇异的民族文化景观,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轰动,也令国外学术界赞叹和震惊。自从1988年河北省召开“耿村民间故事家群及其作品讨论会”以来,先后有数以百计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的研究团队前来考察,并与耿村建立长期联系。海内外100多家新闻媒体对耿村故事进行了报道。2006年美国女娲故事协会代表团(即由多名美国故事协会成员组成的女娲故事远征队)赴耿村交流。
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人将耿村故事翻译成英文并以文本形式出版。而单凭口头交流的方式宣传这一民间文学瑰宝,显然存在诸多局限。首先,面对面的口头交流受时空所限,无法时时处处大范围进行。其次,当地地处冀中平原,方言虽属较易懂的北方方言,但对于听惯普通话的学者、研究人员和译者来说,若单凭听力,仍较难理解。再次,目前市面上已有系统的耿村故事集,凝结着相关故事家和研究人员数十年的辛勤汗水。如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英译,那定会节省时间、事半功倍。最后,为了促进非遗保护及推广工作,相关翻译人员和研究者若能主动将现成的故事文本译成英文并出版,无疑会大力推动耿村故事走出省外、走向世界,以其为代表的河北省优秀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也会大大提高。
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它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人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它题材广泛,语言表达丰富,象征形式新颖。虽然其中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但字里行间依然忠实地传达了劳动人民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的真知灼见,充分反映了某一民族和人民的道德准则和文化内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教化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故事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可谓甚强。
(一)耿村故事的重要价值
民间文学虽然形式十分质朴,却也能长久不衰地跻身于世界古典名著之林,例如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丰碑”——著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它忠实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处境和命运,诉说着他们的苦难与不幸,也弘扬了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作为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耿村故事同样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涌动着他们对世间一切真善美的呼唤和对假恶丑的鞭笞。它以最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方式,教化了诸多美德。它弘扬和崇拜民族英雄;鞭挞丑恶,敢于反抗;大力倡导劳动光荣;以善为美,重视孝道;赞扬好学与聪明智慧;高歌爱情与自由;倡导重义轻利的精神等等[1-2]。
(二)耿村故事走向世界的需要
作为奇特的居落文化典型,耿村故事已然在国内和国际学术圈引起了轰动。但是国外某一代表团、某些人的力量和影响毕竟有限。由于不可能随时来到中国,他们对耿村故事的发展现状有可能缺乏了解。而且,由于时间有限,在相关活动中他们只能涉及极少数故事,接触少量故事家,不可能窥见耿村故事的全貌,随后也只能依赖于音频、视频等材料,而无法借助可靠而准确的文字资料,进行后续研究。此外,在“听”故事时,耿村的方言也会对翻译和理解造成一定障碍。
可见,与其等待外国学者来到耿村进行实地考察、交流,还不如我们自己行动起来,利用地理位置的便利性,积极近距离接触、了解耿村故事,并将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翻译为高质量的英文故事集,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河北的《一千零一夜》。首先将其在国内出版,而后若有可能要进一步与国外相关出版社合作,给国外有兴趣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专家、朋友们提供更为便利的渠道。若有朝一日,耿村故事中的人物成了国外孩子们津津乐道的中国经典,那么这无疑是省非遗文化传扬的显著成果和重大成功。
“耿村故事”作为河北省民间文学的代表,其翻译不应只是文本的再创作,而应强调深层文化内涵的传达,还应通过双语对比与跨文化交际加强本省对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号召翻译工作者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此类遗产,并将之发扬光大,增进与外省、外国之间的文化沟通。因此,耿村故事英译的主导理论应是文化转向理论。换句话说,这一英译实践强调文化对翻译的重大影响,侧重源语言(汉语)文化向译语文化(英语)的输出和传播,注重抽离原作中的文化要素,并将其作为翻译实践的重点。在具体操作时,这一理论还应辅以读者接受理论,即译文必须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可以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为英文读者所接受是本次英译的前提,而汉语文化的外宣和英汉文化交际是此次实践的导向和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5]。下面根据故事中的丰富题材,分别探讨具体的翻译策略。
(一)神话
神话是以散文为形式的古老的口头文学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的构想,是先民对自身生命以及自己以外世界的最朴素解释。由于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条件,他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无法做出科学解释,于是便通过幻想和想象,创造出很多基于现实,而又超自然的形象。神话蕴含着原始先民宗教信仰的萌芽。耿村神话故事囊括了人们对于天上陆地、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以及生老病死等人类基本状态的探索。在翻译时,应在保证字面意义准确无误的前提下,侧重传达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早期中国先民对于天地和人类起源的探索,还可以将其与英语语言文化中的相关讯息进行类比,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强调跨文化交际的可能。
故事1:盘古开天,女娲补天[3-4]
与国内传统民间故事不同的是,耿村故事将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合二为一,并且融入了古人的“天圆地方”概念。(In ancient China, Earth was represented by a square and Heaven by a circle.)更为可贵的是,故事讲述者还加入了对南北极的解释。由于此次翻译的目的语为英语,受众多为英语文化背景的欧美人士,在翻译时,需要与欧美文学中关于天地初始的解读相结合——如: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众神、巨人,以及基督教《圣经》中上帝耶和华造天地等故事,便于读者理解。此外,为了在读者中引起共鸣,不能只用拼音的形式“翻译”盘古,还要加上解释,如:盘古,中国神话中创造万物的巨人(Pangu, the giant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according to Chinese mythology)。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不同的是,在耿村故事的女娲补天情节中,女娲补天时用的不是五彩石,而是冰块。这巧妙地解释了南北极的存在和极寒温度。这一特点彰显出耿村故事的独特之处,在翻译时要作为重点。
故事2:人类为什么有三种颜色(作者按:应为肤色)[3-4]
在这篇有关人类不同肤色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共通之处——人类是由超自然的存在用泥土(黏土)捏制而成。不过,在耿村故事中,泥人捏好后还要放入砖窑中经过烧制才能成为人形。烧制火候的大小和时间长短决定了人的肤色:烧制时间过长、火候过大,人变成棕黑色;时间过短、火候过小,人变成白色;时间、火候正合适,人就变成黄色。可见,耿村故事中加入了劳动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细节,与《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情节相比更贴近日常生活。不过为了引起西方读者的共鸣,故事的题目倒可以翻译成“《创世纪》的中文版本”(Chinese version ofGenesis)。此外,对于肤色的解读虽然是虚构,但在道理上完全讲得通。不过,关于火候时间和肤色的区别,有可能会在特定受众中(白皮肤和黑皮肤的人群中)引起异议。在文字处理时,要注意不可使用评价性语词,不可过于主观地判定孰优孰劣,而应强调人虽有不同肤色,但皆是神的造物,相互平等。这种观点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更符合英语语言文化背景。
(二)人物传说
耿村故事中的人物传说多涉及著名的历史人物。在翻译这类题材的故事时,要尽量选取较为知名、在英语语言中已有固定译名的人物。同时,还应注重故事传达的主题,弘扬中华民族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例如君王牧养百姓应常怀慈悲之心;文官应运用智慧为民做主、惩恶扬善;武官则应忠、义、勇、武兼备。翻译时若遇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相矛盾之处,例如:重男轻女和孝顺等观念,则要增加文字或增译,进一步解释文化来历。这类题材的英译不应局限于文字翻译,而要注重在其基础上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故事3:伯乐与千里马[3-4]
这个人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含多处文化要素,此为翻译的重点。譬如“相马”:从中国古代的“相术”引申而来。“相术”是指通过面相判断人的性格(judgment of character from facial appearance)。因此,“相马”可以翻译成“horse physiognomy”,即通过马的外貌判断其性能(evaluating a horse by its appearance)。在翻译时必须解释清楚这类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此类部分是目的语(英语)文化中所没有的,正是跨文化交际的重难点。又如,“千里马”:“thousand-li horse”这样的字面翻译是不够的,首先要加上意译“中国古代中据称一天之内能够跑一千里远的马匹”[which was supposedly able to gallop one thousand li (approximately 400 kilometers) in a single day],之后还要强调其比喻义——中国文化中天赋异禀或有特殊才能的人(Qianlimawas a literary Chinese word for people with latent talent and ability)。此外,翻译时还应强调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不应仅停留在“相马行家”(a famous judge of horses)和“千里马”(thousand-li horse),还应更侧重其引申义,即“能发现人才的人”(talent scout)与“出色的人才”(talents)。这种关系还可与当代西方文化中的“猎头”(headhunter)联系对应。
(三)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白素贞与许仙
耿村故事中的四大传说都表达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爱情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譬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刻画的经典悲剧人物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都谱写了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因此常被译为“中国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Chinese equivalent of Romeo and Juliet)。此外,由于化蝶的结局,二人又常被意译为“蝴蝶恋人”(the butterfly lovers)。可以将这两种译法结合起来,体现中英文化的异同。又如:孟姜女(Lady Mengjiang)哭长城讲述了夫妻之间劳燕分飞的悲剧故事。最终丈夫由于建造长城而累死,而孟姜女则哭倒了丈夫参与建造的部分长城。这一爱情悲剧反映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非人残害。在翻译时有必要传达这一讯息。这样,读者在接受“长城”(Great Wall)这一信息时,就不会只惊叹于其巍峨壮观,不会只联想到它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而是会深刻反思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再如,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同时也试图解释了银河(the Milky Way)这一天文现象。在翻译时还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夕节”(Qixi Festival)与西方的“情人节”(Saint Valentine’s Day)联系起来,重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此外,还要强调西方情人节在当代中国的广泛影响,并提醒年轻人不应过于热衷于这一节日,而忽略了中国传统七夕节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佛道传说
中国是多宗教、多信仰共存的国家。耿村故事中涉及较多的是两千年前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区别这两种宗教形态与西方读者的普遍宗教背景——基督教。道教故事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很多,在翻译时要尤其注意太极(Taiji)、八卦(eight trigrams)、阴(Yin)、阳(Yang)、八仙(eight immortals)等重点。这些概念和哲学思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年有越来越多的老外练习太极拳。耿村故事中涉及甚多道教人物,如庄周、吕洞宾、张果老等,在选择直译或意译时,要尽量遵循已有的翻译方式,并附加简要注释。在翻译悟空戏黑龙、猪八戒执掌风雨簿等佛教故事时,可以将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玄奘取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等文化知识联系起来。除此之外,耿村佛道故事中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神崇拜,例如:灶王爷(the kitchen god/ the stove god)等。在翻译时,要侧重强调中国人这种独特的实用主义(utilitarianism)信仰崇拜和中国古人的万物有灵论。同时,还可以顺便提及财神、门神等诸神的来历,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中祭灶神、祭财神、大门上贴门神等民俗活动。
(五)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俗等,主要包括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耿村故事中的风俗传说包括过年放鞭炮、熬年、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上坟等。这一部分涉及诸多中国特色文化要素,可谓翻译的难点。例如:“龙抬头”的翻译可以从字面上直接翻译为“Dragon-Head-Raising Festival”,但这种简单的英文排列在英语文化中无法达成有效交流,也无法引起英文读者的共鸣,因此需要加注,补充解释这一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阴历二月二日那天,负责降雨的龙王抬起头。那日之后,人间的雨水会越来越多,春天降临。(According to the folk legend, the 2nd day of the second lunar month is the very day for the dragon king who is in charge of clouds and rains to raise his head.After that day, the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rain, so that day is also called Spring Dragon Day.)其中在翻译“龙王”(Dragon King)这一知识点时,还可以结合并比较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Poseidon)。同时,还要解释在二月二当天,中国人理发习俗的来源——追求好运和富足。(The Chinese people get their hair cut believing it will bring them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此外,还可以补充中国某些地方“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习俗(It is also believed that getting a haircut during the first lunar month is terribly unlucky, and will lead to the death of their maternal uncle.)
(六)寓言、笑话与生活故事
寓言常带有讽刺或劝诫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给人以启示,例如闻名世界的伊索寓言、西方文化《圣经》中的葡萄园隐喻、柏拉图关于心灵的寓言,以及中国的故事“狼来了”等。笑话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巧妙,大多揭示生活中荒诞可笑的现象,具有讽刺性和娱乐的艺术效果。生活故事则是人们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提炼的生活智慧,传达了他们最为朴实的道德观念。由于这类故事有趣味高下之分,在翻译时要注意甄别、分类,摒弃粗俗不雅的故事,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良、孝顺、勇敢、报恩等美德。
耿村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是来自劳动人民的草根文学。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题材广泛,囊括了神话、历史人物、地方风物、风俗习惯等。在译介过程中,译者不能只从字面上将这些故事转换为目的语英语,还应充分传达其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异同,有意识地发扬特定的文化知识,促进跨文化交际。翻译时不必机械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可以灵活采取直译、意译、加注等方法,最大限度地传达文化信息,促进这一辉煌的民间文学走向世界。本文正是从翻译的文化转向视角出发,辅以读者接受理论,根据不同题材,细致探讨了耿村故事英译的原则和方法。但鉴于故事数量繁多,且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因此具体的翻译技巧还应取决于具体故事的题材、体裁、篇幅和文化背景,针对实际情况制定。
[1]刘金柱,樊更喜,李敬儒.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耿村民间故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杨荣国,毕波,杨清华.居落文化的明珠:中国耿村故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3]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耿村民间故事集(五卷本)[M].石家庄: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1990.
[4]袁学骏,刘寒.耿村的一千零一夜(共六部)[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5]魏建刚,吕自先.从文化翻译看中国民间文学的英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1):126-132.
On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Gengcun Stories
WEI Y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Gengcun Stories, is a gem in the crown of China’s folk (oral) literature.In order to promote Gengcun Stories to go abroad and development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it is necessary to compensate for the current lack of English version.Concerning the wide range of different subjects of the Stories, it is advisable to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mythologies, historical figures, love stories, religious legends, cultural norms and customs and so on.The English version aims to highligh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pel the Stories to the global arena as modern China’s 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Gengcun Storie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Chinese culture;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2095-0365(2015)01-0077-05
2014-12-25
魏 怡(1983-),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哲学、美学、宗教、翻译、跨文化、英语教学等。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YY009)
本文信息:魏 怡.国家非遗项目“耿村故事”的英译[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77-81.
国家非遗项目“耿村故事”的英译
A
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