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质量对消费者均衡理论的影响

2015-04-02 18:42程琳
活力 2014年21期
关键词:均衡生产者消费者

程琳

[关键词]消费者;生产者;耐用消费品质量;均衡

在现代微观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均衡”,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生产者而言,能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是再理想不过了。其中,对于消费者均衡的具体定义是这样的。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使为理论的核心。 它是消费者的效益 达到最大化并维持不变的状况表现,消费者此刻处于一种均衡情况。 消费者均衡实现的假设条件:(1)消费者的偏好。这就是说,消费者对各种物品效用的评价是既定的,不会发生变动。也就是消费者在购买物品时,对各种物品购买因需要程度不同,排列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2)消费者的收入。由于货币收入是有限的,货币可以购买一切物品,所以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存在递减问题。因为收入有限,需要用货币购买的物品很多,但不可能全部都买,只能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几种。(3)物品的价格。由于物品价格既定,消费者就要考虑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购买与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由于收入固定,物品价格相对不变,消费者用有限的收入能够购买的商品所带来的最大的满足程度也是可以计量的。

1.消费者的偏好

这就是说,消费者对各种物品效用的评价是既定的,不会发生变动。也就是消费者在购买物品时,对各种物品购买因需要程度不同,排列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比如一个消费者到商店中去买酱油、面粉和苹果,在去商店之前,对商品购买的排列顺序是酱油、面粉、苹果,即使到商店后这个顺序也不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先花第一元钱购买商品时,买酱油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边际效用最大,面粉次之,苹果排在最后。

2.消费者的收入

由于货币收入是有限的,货币可以购买一切物品,所以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存在递减问题。因为收入有限,需要用货币购买的物品很多,但不可能全部都买,只能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几种。因为每一元货币的功能都是一样的,在购买各种商品时最后多花的每一元钱都应该为自己增加同样的满足程度,否则消费者就会放弃不符合这一条件的购买量组合,而选择自己认为更合适的购买量组合。

3.物品的价格

由于物品价格既定,消费者就要考虑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购买与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由于收入固定,物品价格相对不变,消费者用有限的收入能够购买的商品所带来的最大的满足程度也是可以计量的。因为满足程度可以比较,所以对于商品的不同购买量组合所带来的总效用可以进行主观上的分析评价。

了解了上述的基本条件,又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除了以上三个基本条件外,是不是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呢?那就是:商品质量(包括性能)对消费者效用可实现程度的影响!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是如何对商品的质量作出决策的呢?在每种商品的不同质量中间进行选择,又是如何实现消费者均衡的?在本文中,笔者将以耐用消费品为例,浅谈一下自己关于质量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的想法和观点。

基数效应论者是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消费者均衡条件的。但是,现在各种文献资料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探讨,要么不经意间忽略了这个规律对于耐用消费品的应用,要么应用的非常牵强,对于像汽车、空调之类的耐用消费品以及餐具和牙刷这类日用品,它们的消费者均衡是如何实现的?真如现在一些观点所讲的那样,是通过调整消费商品的数量来实现的吗?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消费偏好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个人购买或消费的某种这类商品数量的增加,增加的效用是递减的吗?或者说顾客通过增加消费量可以使其满足程度有所改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某个著名的经济学家的书中,谈到了这样一个观点:边际效用递减只会发生在某一个时点上,是消费行为的一个瞬时快照,它不适用于在给定时间段内重复消费的情况。那么,耐用消费品如何实现在一个时点上的重复消费呢?

我们不要忽视这样一个事实:顾客在购买这类商品时,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商品的质量,而不是商品的数量,最终决定了将来效用的可实现程度,不管他们是否真正能够把握未来的真实情况,他们将用货币支出的变化,对所购商品的质量作出决策,以促使消费能尽量地趋向于均衡。下面举一个比较通俗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南方的服装商人雇用一辆卡车到北方进服装,在返回的途中天降大雪,温度骤降十五、六度,他和司机被困在了一个村子里。司机没有带足够的衣服,而且身上穿的衣服也被淋湿了,他知道这个商人进了许多服装,不过不巧的是商人进的都是单衣,因为他们南方现在正气候宜人。但是出于无奈,他向商人提出要买商人的服装穿,并且承诺要给商人高价钱,价格可以从运费中扣除。商人寻思能多挣一点,于是问司机愿意出多少钱,司机说一件给150元,可商人说最少得200元,司机被冻的实在难受,心想再贵也得买,于是买了一件穿上了,虽然情况好一点,但天气太冷,一件哪里能抵抗寒冷,于是司机还想再加一件,不过他现在觉得出200元自己有点冤,因为身上毕竟不像刚才那样冷了,他只想出180元,商人觉得司机想的也有道理,所以,180元又卖给他一件,司机穿上后感觉比刚才又好一点,可过了一会儿还是不行,他还想再加一件,俩人最终160元又成交了一件。就这样,司机买了许多件衣服套在一起穿上,最后感觉还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冷,他想,要是再买一件穿上就很暖和了,可转念又一想,如果省下这笔钱,可以在村子里买几包香烟,还能买好多肉和食品,还是这个更合算,所以他没有再买下一件衣服。

上面这个例子,是一个基于数量的边际效用递减的例子,最后这个司机达到了消费者均衡。如果对这个事件作这样一种转化,即把司机套在身上的几件衣服以相同的效用程度(满足保暖的效用)把它们看做是一件棉衣的话,那么这里套在一起的单衣的个数就相当于这个棉衣的厚度的一个指标,或者再作进一步的性能替代,相当于这个棉衣的保暖性能。显然,一件棉衣的厚度或者保暖性能是它的一个重要的质量性能指标。于是我们发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样适用于产品质量的情况。

产品质量和数量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子很多,比如,食品的某种营养素的含量,电暖气的功率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质量特性都可以这样的转换,不过,对于任何一个质量性能指标,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却是一般适用的。它来自于这样一种原因:当某个人的收入偏好一定时,他对某一商品的某一质量特性的要求,在商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是有一个限度的,它表现为该质量特性指标的某个特定值,当商品该质量特性指标的实际值达到或者超过这一值时,顾客对商品预期效用的评价不会再提高。顾客在选购商品时,总是将商品与将来的具体用途或者说使用情景相联系,具体的用途和使用情景对商品某个质量性能的要求会有一个限度或者最佳值,当商品的质量性能指标超过这个值时,再提高这个质量性能指标的数值,不会使顾客的满足感上升或者满足感反而下降。供选择的商品的质量与购买者要求的质量或者说期望的质量相差越远,顾客会感受到因得不到单位质量的提升而失去的效用会越多;这样,随着商品质量向要求质量的靠近,单位质量的增加带来的边际效用就趋向于下降!

由此看来,质量也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能否达到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因素。事实上,对于具有某种特定需求的消费者,任何一种商品的质量,都会成为消费者均衡实现的一个影响因素,只要这种商品在质量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不仅仅是耐用消费品。

对基于质量的消费者均衡的探讨,无疑也为我们分析消费者行为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线索,它使理论更加接近于实际,为一些现行理论还不能解释的现象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我们在掌握均衡理论的同时,应该多加思考,把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编辑/刘佳)

猜你喜欢
均衡生产者消费者
知识付费消费者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法则
浅析均衡与非均衡的证券市场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膳食营养合理性分析
3.15打假
二则
会安慰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