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萧乡故里”品牌提升呼兰地域文化软实力

2015-04-02 18:23王富
活力 2014年21期
关键词:呼兰河萧红文化

王富

呼兰是黑龙江省开发最早的五城之一,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故乡,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借哈尔滨“北跃”发展之势,呼兰区把打造“文化呼兰”作为“全面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哈尔滨冰雪文化、音乐文化、欧陆风情文化相呼应,进一步挖掘历史宗教文化、整理黑土民俗文化、开发滨水旅游文化、发展书画会展文化,形成了以萧红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地域文化品牌。

一、传承城市基因,打造历史文化品牌

从清雍正十二年(1734)始设呼兰城,到2004年撤县建区,成为哈尔滨市城区之一,再到2014年“打造中国北方药谷、建设健康产业城”,280年的建城史,也是呼兰人的创业奋斗史、城市基因的文化传承史。

据历史考证,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呼兰这片土地上就有了人类活动,在风光秀丽的团山子(又作温德亨山)留下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到了辽金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已非常兴盛,诞生了胡拉温屯这个最早见于史书的村落,留下了大堡古城、穆儿昆城、石人城古墓石人、团山子七级浮屠宝塔等闻名遐迩的历史遗迹,并涌现出金代状元徒单镒这样名耀史册的显赫人物。清代,呼兰被视为“龙兴之地”。到光绪中叶后,城内店铺林立、舟车辐辏、商贾云集,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中心,涌现出著书论史的富永阿、崇尚儒学的乌珍布、积书数千卷的舒昶等文化名人。光绪改元以后,推行科举考试,呼兰城乡也因此大兴官学,有了“江省邹鲁”及文化教育“甲于江省”的美誉,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底蕴深厚。

建区后,为进一步挖掘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对历史遗址、遗迹实施保护性开发,切实增拓了城市文化内涵。特别是 2010年以来,对存留的文庙、石公祠、钓台等建筑遗迹实施保护性修复,投资220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约8.13万平方米的呼兰历史文化公园。其中的重要景点文庙始建于1927年,是目前我省仅存的三座文庙之一,1995年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后的文庙依然保持着庄严大气的历史风貌,成为区域内的一处经典景观。

二、整合人文资源,打造萧红文化品牌

一是保护和修建萧红文化遗存。萧红故居是世界各国了解萧红、认识呼兰的窗口,2007年对其实施原貌恢复,同时配套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实施环境改造升级,使这一极具历史价值的古朴院落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萧红故居现已成为黑龙江省著名的旅游胜地,相继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旅游点、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2010年,投资建设了总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萧红纪念馆,馆内收藏陈列着萧红生前用过的物品、大量翔实的图文资料,以及国内外各界名人留下的上百幅诗词、书画等珍贵资料,生动地展现了萧红短暂却又辉煌的人生,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深入研究萧红文化的重要基地。

二是深化和丰富萧红文化内涵。围绕打造萧红文化品牌,积极开展一系列载体活动,以此传承弘扬萧红精神。萧红文化节的举办,以浓郁的端午民俗展示出魅力萧乡的特有风采,成为“文化呼兰”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围绕弘扬萧红文化,以萧红百年诞辰为契机,联合省市宣传部门和多家新闻媒体,成功举办了百年萧红纪念活动。此外,打造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影视、戏剧作品,呼兰区人民艺术剧院根据萧红成名作《生死场》改编的龙江剧《惊蛰时节》获得了代表黑龙江省赴深圳参加全国地方戏种交流演出的殊荣。特别是随着人物传记电影《萧红》以及《黄金时代》等影片在全国的公映,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再一次引起了全国人民对萧红文化的关注,掀起了新一轮的“萧红热”。

三是拓展和延伸萧红文化外延。在弘扬萧红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力度,使以萧红文化为核心的人文资源更加丰富多彩。实施西岗公园改造工程,按照自然生态区、仙人掌观赏区、民俗文化区、休闲娱乐区、萧红文化区等主题区域功能划分,修建了健身广场,整合了第一秀景四望亭,修葺了萧红纪念碑和青丝冢,特别是重建了仙人掌展厅,使这株栽植于清末光绪年间的118岁仙人掌(2011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正式认定为国内存活时间最长的人工栽培仙人掌)得到更好的养护,继续见证着呼兰日新月异的变化,体现着萧乡人民质朴、包容的优秀品质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挖掘艺术瑰宝,打造宗教文化品牌

一是重现宗教建筑艺术力。位于老城被称为东方巴黎圣母院的天主教堂,是集哥特式建筑风格与巴洛克建筑风格于一体的龙江大地的艺术瑰宝。为更好地保护这一宗教艺术,辟建了2.32万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并实施教堂周边综合改造工程,使这一被凝固的文化奇葩,重新显现出艺术光芒。同时,使可修复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得以修复。其中对“三光庵”、“清真寺”等建筑佳品采取了“修旧如旧”式的修缮,更增添了呼兰浓郁的古韵神采。此外,以基督教堂迁建为契机,对教堂进行重新设计装饰,打造建筑艺术精品,成为呼兰城市建设的新地标。

二是保持宗教文化生命力。“三光庵”位于老城西南隅,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庵庙,每年都有数万游人和信徒参观访问,已成为区域民间佛教风土民情之所。“清真寺”位于老城和平路,是一座古朴别致的古寺,原寺建于1810年。光绪初年,为满足宗教生活需要,拟扩建清真寺,却中途受阻,为完成扩建,慈禧太后将储于库中的康熙御笔九龙匾御赐给呼兰清真寺,阻碍得以排除。后因呼兰河水东浸,河岸崩塌,危及寺院,1955年迁寺重建。其具体的教制文化和建筑艺术已成为中国清真寺文化的精髓。

四、开发滨水生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一是大力发展湿地旅游文化。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呼兰河口湿地公园位于呼兰河入松花江交汇处,占地面积1023.8万平方米,园内的太阳滩、月亮滩、星星岛、日月广场、景观大道等景点充分融合在广袤的湿地中,尽显了自然风景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这一地标性建筑已逐渐成为继哈尔滨太阳岛、冰雪大世界后又一个“哈尔滨旅游经典名片”。同时,依托全市“迷人的哈尔滨之夏”系列活动,进一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涵,自2011年开始,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湿地旅游文化节,积极做大湿地旅游品牌,使呼兰愈发彰显出“大美湿地城市”和“避暑旅游之都”的独特魅力。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围绕建设健康产业城,秉承产城一体的城市化发展理念,把域内湿地、滨水资源开发作为推进全市“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建设的重中之重。相继编制完成了《呼兰区旅游总体规划》、《呼兰河口湿地保护开发规划》等一批重点景区及各类节点的相关规划。结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同步规划发展沿江河风情游、团山古迹游、水上娱乐和农业体验游。重点推进了松江避暑城、松花江国家级森林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沿江特色旅游休闲景观带。

五、体现关东风情,打造黑土文化品牌

一是突出地方特色,创作文化精品。呼兰画坛一代宗师关子昌先生创作的被称为“丹青兰河传,萧乡清明图”的中国画长卷《呼兰河市井风情图》、《呼兰河秋逝图》等系列画卷,全景式地展现了萧红笔下《呼兰河传》中所描写的市井风情和沿河景观,永久地凝固与再现了逝去的历史文化风貌,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女子拓彩版画、剪纸、泥塑等艺术也充分的表现了关东的风土人情,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2013年哈尔滨第十四届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上,呼兰选送的《呼兰河传》人物泥塑、纸艺蝴蝶、立体剪纸等深入反映呼兰河流域文化特点的民间民俗艺术精品深受与会者的关注和媒体的赞誉,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二是服务基层人民,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创新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呼兰分会场、文化大集、社团展演等活动载体,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切实践行“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宗旨。特别是举办的“端午文化大集暨广场美食节”主题活动,以打造萧红文化、传承萧红文脉为品牌,以政府搭台、协会和企业唱戏为载体,通过群众与艺术工作者的互动,市民与美食的零距离接触,充分展示出文化底蕴和民艺民俗的魅力,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目前,业余舞蹈团、京剧团、合唱团、评剧团、民乐团、萧乡诗社、老年书画院、呼兰河画院等十几家文学艺术创作、表演团体和秧歌队、扇子舞、太极拳、健美操等十多支表演队伍仍常年活跃在基层,他们的作品大都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六、搭建高端平台,打造馆藏文化品牌

一是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禹舜美术馆是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先生一手创建的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教育于一身的现代化美术馆,自开馆至今,相继主办承办“八荒通神哈尔滨中国美术双年展(中国画)”、“澄怀味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三届院展”等一系列高层次的、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学术性展览,备受瞩目和赞誉。依托禹舜美术馆丰富的会展经验、科学的管理模式、高端的文化品位,实施“借船出海”战略,通过加挂呼兰区文化馆的牌子,成功搭建了一个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又能充分展示呼兰文化底蕴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

二是打造古代文化展示平台。哈师大文博馆,作为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窗口,拥有殷商的甲骨文、春秋的青铜器、唐宋的陶瓷、明清的字画以及当代艺术大师的精品等2000余件馆藏,其产生年代几乎覆盖了中国古代各历史阶段。在这些藏品中不乏存世孤品和国内罕见的文物珍品,如高20厘米的唐青花罐、重200多克的田黄石弥勒佛等都是镇馆之宝。在哈尔滨天恒山发现的、带有人工使用过痕迹的猛犸象牙,证明在七八千年前哈尔滨附近就已有人类活动。更物化、直观的文物和藏品让人们看到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不仅为校园师生拓展文化视野、丰富文史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开辟了又一课堂,也为广大民众享受更健康、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搭建了优质平台。□

(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呼兰河萧红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童年里的《呼兰河传》
梦游呼兰河(组诗)
萧红墓畔口占
谁远谁近?
读《呼兰河传》有感
《呼兰河传》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