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确幸”何以在台湾大行其道

2015-04-01 13:07谢楠
世界知识 2015年6期
关键词:小确幸理念经济

谢楠

当前,台湾岛内有一股社会思潮颇引人瞩目,强调少一些对金钱的渴求、多一些小清新小感动的“小确幸”声音,在岛内青年群体中很是流行。岛内出现这种反思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发展主义优先”的价值理念与台湾进入后工业化社会阶段密切相关。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原本可对台湾社会发展起到纠偏作用的价值观念在岛内恶劣政治生态的塑造下,已异化为一种混杂着“台独”意识与“锁国”心态的民粹观念,对台湾社会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东方特色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念

“小确幸”一词出自日本畅销书作家村上春树的一篇散文:“想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找到自己的小确幸(小而确实的幸福感)……就像耐着性子激烈运动后,来杯冰凉啤酒的感觉。”作者本意在于鼓励人们创造一些感动自己、令自身感到幸福的时刻,使自己的身心暂时远离冰冷逼仄的现实,以获得片刻舒缓。这种追求刹那间身心愉悦的理念与讲究“瞬刻永恒”的东方禅意有相通之处,可以被理解为是传统东方禅意美学在当下面对现代性的一种抵抗。

“小确幸”在岛内迅速流行与台湾的后工业化社会特征密切相关。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提出的“后工业化社会”标准,当一个社会的服务业取代了工业而占主导地位,就意味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后工业化社会”具有以下若干特征:1、经济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呈现出制造业信息化、制造业服务化的新特点。2、形成以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的中产阶层和白领阶层,社会结构呈现为“橄榄型”。3、由于社会富裕程度的整体提升,社会中的人们优先考虑的问题从关注经济和物质安全问题,更多地转向了个人幸福感、自我实现以及生活质量等,强调勤俭节欲的传统伦理观念逐步被消费享乐主义取代,强调尊重权威的社会理念逐步被强调自我表达和个人自由的价值追求代替。

台湾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便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模式正由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社会阶层分布来看,台湾社会整体呈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以普通军公教人员、医生律师会计师、中小企业主为代表的中间阶层发育较为完备,社会流动性相对较高。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岛内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加上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国际流行文化的浸染,岛内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代际差异,出现了美国政治社会学家英格尔·哈特所提出的典型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念:追求财富、崇尚成功的传统发展理念逐步让位于强调个体自由与自我实现,“小确幸”大行其道。

近期岛内进行的“2014年台湾国中生未来志向大调查”也发现,“厨师/面包师”、“职业运动员”、“工程师”和“美容/美甲/美发师”、“厨师/面包师”和“护士”分别成为男女生预测未来职业的前三项,与传统青年少年倾向做“律师、医师、会计师”相比已有相当大转变。这从侧面反映出,追求“小确幸”并不完全是岛内青年群体面对“闷经济”与低薪工作环境的被动选择与自我麻醉,而是一种确实存在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价值理念,且这种理念已逐步位移下沉,成为岛内青少年群体主动向往追求的生活方式。

根据调查,厨师成为岛内青年学生预测未来职业的前三项之一。图为2010年7月,台湾名厨大师在美食行业举办的台北记者会上献艺走秀。

沉浮于“台独”理念、“闭关”心态与民粹意识中

客观而言,追求“小确幸”并无不妥之处。在一个强调多元价值理念的社会当中,个体多样化的发展选择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呼应了马克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主张。面对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压力与风险,追求“小确幸”是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避免生活过度功利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大陆社交网络中转发率最高的也是各类“心灵鸡汤”,可见两岸社会的心理需求具有高度同质性,毕竟人需要“诗意的栖居”。对于社会而言,“小确幸”思潮有助于人们反思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以及GDP数字增长的发展方式是否符合当代人的真正需求,维持既有的发展方式又需要付出哪些代价。

但令人遗憾的是,原本能在私人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小确幸”在岛内恶劣的政治生态下,由反思“发展主义”滑向反“发展主义”的极端,并被恶意地引入了公共领域,成为岛内在野势力实现自身政治目的的旗帜与武器。

“小确幸”观念在台湾社会的正式登场是在一个具有浓厚“反中”意味的场合。在去年3月的“反服贸运动”中,占领台“立法院”议场的青年学生宣称,“我们相信,台湾是个可以让青年实现创业梦想,开咖啡厅、开个人公司,可以靠自己打拼就能变‘头家的创业天堂”。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们不需要两岸经济合作,我们自己也能过得很好。“小确幸”在这一刻已然成为岛内部分民众“恐中、惧中、反中”情绪的聚焦点,变成为对抗大陆、“捍卫”自身生活方式的最佳理由。岛内某位艺人的话最完整阐述了这种观念:“我真的觉得,我们不要赚这么多的钱……陆客真的不要再来了,我们真的要牺牲我们的生活品质吗?有人说不签服贸会被边缘化,我想问的是,难道我们还不够边缘化吗?服贸让我们把自己的角色看清楚,我虽然没站出来特别发声,但如果你问我,我会告诉你,我反服贸。”而正是这种“反中、恐中、惧中”的“闭关”心态为民进党强力阻击“服贸协议”提供了民意基础。

“小确幸”不仅成为岛内部分民众(特别是部分青年群体)反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抗拒两岸制度性一体化进程的有力武器,它还进一步与岛内民粹思潮汇流,成为各类环保团体反核能、实践极端环保主义主张的最佳理由。从理性的角度思考,获得“小确幸”的前提本应是稳定可预期的经济增长,无论是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还是推动岛内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台湾经济未来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在岛内浓厚的民粹氛围下,“小确幸”已被浪漫化为一种最佳生活方式,“低碳”、“慢活”、“创意”、“生活品质”成为必须捍卫的关键词。当然“小确幸”也要求“拼经济”,要薪资增长,但却不要“两岸经济合作”与“参与区域经济整合”,似乎只靠开咖啡店和个人公司就真能“出头天”。不得不说,“小确幸”在此已蜕变为一种极为矛盾而短视的社会心理。

岛内焦虑心态的一种反向调节

从另一个角度看,“小确幸”的流行也是岛内焦虑心态的一种反向调节。面对大陆的迅速崛起,台湾自身的战略定位及发展前景处于极大的不确定之中:两岸实力对比差距的迅速拉大,台湾已无向大陆要价的本钱。面对不可阻挡的统一大势,岛内部分民众内在的心理纠结与无力感可想而知。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有人坚定认为未来的不可知是前进的原动力,而有的人则选择紧紧抓住“当下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台湾知名作家、前“文化部长”龙应台洞察出这种心态,认为“小确幸”之所以成为岛内年轻人追求的目标,是因为过去好几代人在追求家园大梦时被压抑得太久,追求“小确幸”是对这种压抑的反弹和释放。

但必须指出的是,“小确幸”思潮在岛内已被过度演绎,其原本的积极意义已折损殆尽,更多地反映出一种短视而自私的社会性格。如果一味强调“抓住当下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忽略社会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也是“小确幸”存在的基础,甚至忽略他人的得失,只顾自己的“小确幸”,整个社会发展就极为堪忧。当前的台湾社会的发展已处于停滞状态,陷入“发展困境”难以自拔。一方面,由于执政当局无力推行重大结构性改革,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呈现萎靡不振的“闷经济”状况,社会薪资水平长期停滞。另一方面,台湾人一直引以为傲的法治秩序已逐渐松动。近期台湾社会接连爆发的捷运杀人案、高雄气爆案和食品安全问题,都显示出台湾社会原有精细严密的社会治理体系已出现严重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看,“小确幸”在台湾的流行与其停滞的社会发展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社会进步的停滞使得人们更想抓住当下微小而确定的幸福;而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只顾抓住当下仅有的幸福,使得社会发展失去了动力。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小确幸理念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中信建投证券:寻找弱势下“小确幸 ”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