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玺
(贵州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实习与实训·
地质实习课程的建设与探索
蒋 玺
(贵州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地质实习是地质类专业培养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地质知识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地质实习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既包含课程组织和教师队伍建设,又涉及实习基地建设。本文以贵州大学乌当地质实习为例,总结近10年来学校在课程组织、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对地质实习课程的探索和改革,并结合作者多年野外教学经验,从实习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对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作出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地质实习在地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乌当; 地质实习; 课程建设; 实习基地
对于地质、地理等以实践性强为突出特点的学科,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组成了教学活动的两大体系[1-4]。在地质类本科教学中,野外地质实习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最关键的环节,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全国拥有地质类专业的院校都高度重视野外地质实习,在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安徽巢湖、北京周口店等著名地质公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相继建立了地质实习基地[4-9]。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原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历来重视地质类专业的野外实习,并在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设有教学实习基地。长期以来,围绕如何有效发挥地质实习的作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学院一直着力实习课程的建设和探索。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10年来乌当地质实习的课程建设和发展,并结合作者多年野外地质教学亲身经历和感悟,对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作一些探讨。
1.1 实习区概况
贵阳乌当教学实习区位于贵阳市东北约16km,地理坐标东经106°46′54″-106°50′42″,北纬26°36′10″-26°39′30″。实习区构造总体北东向展布,在由南向北的构造挤压力作用下形成一套逆冲推覆构造——乌当逆冲推覆构造。区内乌当背斜轴迹北东东向,背斜北翼被乌当断层破坏,出露较少,南翼保存完整,为地质实习主要区域[10]。
乌当教学实习区地质资源十分丰富,是开展野外地质教学和科普活动的理想场地。首先,实习区邻近贵阳市,交通、生活便利。更难得的是,在不足25km2的实习核心区域内,集中分布了大量沉积岩地区代表性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貌、水文及矿产等地质现象。实习区现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省级地质公园”。
1.2 实习基地概况
贵州大学乌当教学实习新基地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地建筑面积1 220 m2,配有宿舍、教室、食堂及浴室等,可同时容纳120名学生和12名教师。除承担贵州大学地质教学实习外,基地每年还面向省内外多所高校开展多批次的野外地质实习。
2.1 课程设置及组织形式
我院原地质矿产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是原贵州工学院建校第一批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完成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古生物地层学及岩石学等专业基础课后,应组织一次综合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依托乌当教学实习基地,野外地质实习设置课程为“教学实习”,面向我院两个地质类专业(现已更名为资源勘查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随上世纪90年代末起学科的发展,学院先后增设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科学等与地质联系紧密的本科专业。利用学院丰富的野外地质教学资源,结合新设专业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中也设置了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地质“教学实习”课程。
“教学实习”课程根据专业历时4~8周不等,集中教学和分组教学结合。每次按6~10名学生配备1名指导教师,组织4~10名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和古生物地史学等专业方向的教师指导实习,并配备专职实验教师和外聘工人提供工作和生活保障。“教学实习”课程主要有3个阶段,实习准备阶段,主要进行实习动员;野外阶段,主要完成野外地质工作,如地质测量、标本收集等;室内阶段,主要完成资料汇总和编写实习报告。
(1) 实习动员。乌当地质实习是我院规模最大的野外集中教学活动,实习队的校外表现和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学院乃至学校的社会形象。所以学院对此次实习高度重视,每次出发前均要组织实习动员大会。动员大会由院领导、学生科及系负责人传达实习计划、目的、意义和内容等,尤其强调实习的重要性,以及野外安全和工作纪律。通过动员,学生能对实习活动有初步认识,并作好学习和生活安排,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教学实习。
(2) 野外阶段。主要完成野外现场教学和实践训练,一般6~10名学生组成实习小组,由1名教师带队完成,教学方式为野外讲授和现场演示分析。野外阶段又分为地质剖面测制和地质填图两个阶段。剖面测制阶段需完成地层剖面野外测量,绘制地层剖面图和柱状图,以建立实习区地层层序。地质填图阶段要求学生在带队教师指导下,对实习区完成地质填图。
(3) 室内阶段。室内阶段学生需要根据野外阶段工作成果,对实习区地层、构造、沉积相、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矿产等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交实习报告及相关图件,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和课外辅导。
2.2 课程组织形式的改革和发展
地质实习具有教学内容综合程度高,课程组织系统性强等显著特点。经过多年教学工作总结和探索,实习课程在组织形式上正逐步完善和发展。
2.2.1 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
资源勘查工程和勘察技术与工程是我院传统地质专业,“教学实习”课程一直按8周组织进行。1998年我院增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时,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实习”课程设置为5周。随着近年来西南地区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开发和综合利用的需求不断增长,我院水文与水资源学科发展重心逐渐向地下水方向倾斜,对学生的基础地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课程逐步调整为现在的8周。而我院环境科学专业是2001年基于社会对地质环境类人才的需求新设,主要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为地质灾害防治及矿山环境治理,所以“教学实习”课程设置为5周。随着2004年学校合并后学科调整,该专业逐渐向生态环境方向发展,因此地质“教学实习”课程调整为4周。
结合学科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逐步调整,实习教师在授课时会根据课程安排、学生专业背景等适度调整授课内容及重点,让教学活动进行得更有针对性和计划性,提高教学效果。
2.2.2 加强组织纪律,确保实习教学质量
在以往“教学实习”课程安排中,考虑到学生安全和生活保障,一般在野外工作结束后,实习队将返校完成室内工作。而室内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资料汇总和编写实习报告,以个人自修和教师辅导为主。由于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返校后学习活动处于较分散状态,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2003年新基地建成后,实习队学习和生活设施明显改善。自此,实习队为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对课程组织方式进行改革,要求整个实习过程均在基地完成,由此改变了过去室内阶段分散的教学状态。与以往相比,所有学生和教师均驻扎在实习基地集中学习和辅导,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一方面,学生有疑惑可立即得到教师的解答,更重要的是,在资料汇总和报告编写中,学生对实习区综合认识程度逐渐增加,常常会发现野外收集资料出现缺漏,以及对部分地质现象的分析产生困惑。此时,学生可及时进行野外资料补充和回顾调查。
2.2.3 完善实习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实习投入程度
地质实习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与校内课堂教学明显不同,若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11]。根据长期的实习经验,若只以最终实习报告作为成绩评定依据,对学生学习几乎没有约束力。因为实习区地质资料很容易获得,部分学生会直接抄录地质资料(如实习指导书和区域地质报告)或他人实习报告轻易通过课程考核,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实习队常以野外成绩(50%)+实习报告(50%)来综合考核实习成绩,野外成绩包括工作态度、野外记录、图件质量等,以给学生形成一定学习压力,不仅参与更要投入实习活动。
而在野外+报告的成绩评定模式下,仍有少部分学生虽然完成了整个实习中的工作要求,但学习投入程度仍不高,对教学内容没有积极思考和综合分析,出现“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对此,近几年实习队不断探索尝试,通过把野外地质技能现场测试、野外地质现象现场分析等计入野外成绩,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激发学习思考。同时,在实习结束前增加了一个集中考核环节——实习答辩。实习答辩由学生对本次实习主要工作内容、成果和认识进行综合陈述,答辩组教师根据陈述情况现场提问并指导,综合考察学生对实习区地质现象和特征的系统掌握和分析能力。然后根据知识掌握情况和表达能力现场评分,并最终按野外成绩(40%)+实习报告(40%)+答辩成绩(20%)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通过野外现场测试、实习答辩等对实习考核方式的不断改革,明显在学生中形成了学习的压力和竞争力,有效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实习投入程度明显提高。尤其是实习答辩,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完成了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从近年答辩开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看,该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地质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12]。地质类专业是我院传统和支撑专业,所以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地质实习的教师队伍建设。地质实习有两个显著特点:①课程内容杂、综合性强,需要教师有广博的地质学基础和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②实习教学比课堂教学辛苦,野外工作量很大,对教师的身体素质要求高。所以近10年来由于专业扩招,教学任务加重,一度出现实习指导教师紧张的局面。为此,学院也不断通过各种方式,着力加强野外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3.1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确保实习教师队伍后继有人
学院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新进的地质类青年教师必须进行地质实习教学培训。实习培训一般通过“老带新”方式进行。每次实习,由一名老教师带领并指导一名青年教师完成整个实习课程,然后下一轮实习中,则由另一名专业方向不同的老教师带领完成实习。实习培训中,青年教师要掌握教学内容,熟悉地质观测点的地质情况,并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地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不断试讲。一般经过4或5年实习培训后,方能独立指导学生野外实习。
3.2 针对性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教学实习的实践性
地质实习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对教师的野外实践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学校的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普遍存在专业程度高,但实践和综合能力薄弱的现象。所以我院近10年从各生产单位引进了多名长期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从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与勘探、石油地质、煤田地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等方向对实践教学进行补充。这些具有丰富野外工作经验的教师极大提高了地质实习课程的实践性。
3.3 完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丰富教学实习内容
我院地质实习最初主要是依托基础地质教研室组织开设的基础性教学实践课程,教师队伍主要以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等基础学科组成。近10年来,围绕学院学科发展和对地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教学实习”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因此实习教师队伍结构也不断从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多学科综合发展方向补充和调整。通过教师队伍学科结构的完善,既可满足实习课程对基础地质教学的要求,又能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经过不断培养和引进,我院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紧密、学科配置全面的地质实习教师队伍。
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我院的地质实习从基地建设、课程组织到教师队伍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习课程开展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和师资保障。但课程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下面对今后课程的进一步建设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4.1 加快教学实习平台建设
(1) 实习基地建设。地质实习基地是培养地质专业人才的摇篮,是提高地质人才质量的重要基石[4,13]。与以前相比,现有实习基地条件已明显改善,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附属设施,基地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最急需建设的是地质标本陈列馆。地质标本陈列馆不仅可对社会提供科普展示,而且对地质实习中,加深学生对实习区的认识,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复习,以及学生的创新性科学研究都意义重大。
(2) 实习区重要教学点(剖面)的保护。实习区是学生完成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地质实习对象为野外各种地质体。由于近年来实习区遭受的开发程度越来越大,许多重要的教学地质点(剖面)正逐步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所以对区内教学点(剖面)的保护迫在眉睫。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增大保护地质遗迹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急需把重要的教学点(剖面)以一定的方式保护起来。
(3) 推进教学实习基地网站建设。网络教学在实习类课程教学中同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4-15]。成熟的地质实习网站建设,可为学生提供矿物、岩石、古生物等图片展示,地质构造及地貌的发展演化模拟,以及许多野外地质方法的演示等。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资料下载、实习认识交流和成果共享的网络平台。所以,乌当实习基地建设也应从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时俱进,以进一步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4.2 进一步紧抓教师队伍建设
地质实习是对带队教师全方位综合素质的考验,既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野外基本功,又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地质教学实习是本科生第一门地质类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真正进入地质行业的第一道“门槛”,所以指导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鼓舞和启发尤为重要。
与其他课程不同,地质实习中教师将和学生朝夕相处很长一段时间。教师的专业功底、意志品质、个人修养,甚至生活习惯等都会全方位展现给学生。所以地质实习课程不仅是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质事业理解和态度,这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要发挥好教师对学生地质事业领路人的作用,必须从三个方面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 教师专业理论学习不能间断,这是根本。同时要加强教师间学科交流,教学方法探讨等教研活动。只有教师专业功底扎实,学科知识面广,在野外实习教学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2) 教师要注重自律和文化修养提高。地质实习更能体现“言传身教”,长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个人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做好野外工作的表率作用,同时又要注重自己文化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学生面前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3) 加强实习团队建设。野外实习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教师队伍的团队化管理和建设是实习教学工作完成的重要保障。更重要的是,一个积极向上、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谐的实习教师团队,会对学生培养地质实习,甚至今后工作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作出很好的榜样。
地质实习内容丰富,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而且,课程除正常教学外,还包含了吃、住、行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所以,课程的建设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学院学科发展和学生培养目标,完善课程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案。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好实习基地对课程的支撑作用,加快实习基地和平台建设。实习教师队伍建设对课程建设意义重大,所以学院要持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技术过硬、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良好的实习教师队伍。
[1] 刘目兴,韩慧敏,揭 毅,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 220-224.
[2] 艾尼瓦尔·斯地克,瓦哈甫·哈力克. 地理科学专业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 215-219.
[3] 丛金山. 认真搞好野外地质实习 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1): 130-132.
[4] 余际从,刘粤湘,李 杰,等. 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口[J]. 中国地质教育,2013(4):1-5.
[5] 王心源,张广胜,贾冠忠,等. 安徽省巢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07(2):47-51.
[6] 赖绍聪.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西北大学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J]. 中国大学教育,2014(8):40-45.
[7] 赵江南. 地质教学实习中定量思维的初步培养——以北京周口店实习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2014(1):65-67.
[8] 叶真华. 同济大学巢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改革[J]. 中国地质教育,2012(1):128-131.
[9] 缪秉魁,吴志强,冯佐海,等. 强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 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桂林理工大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 高教论坛,2012(5):15-18 .
[10] 顾尚义,周洪庆,孙士军,等. 贵阳乌当地质填图实习指导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 李小明, 王永建, 李永军, 等. 如何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4):96-99 .
[12] 童亨茂. 野外地质教学中的科学管理与团队建设——野外地质教学二十年的经验和体会[J]. 中国地质教育,2013(2):145-148.
[13] 陈诗越, 张锦宗, 董 杰, 等. 新时期高校地学野外教学内容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39-142.
[14] 郭 巍,薛林福. 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 (VFGTS)——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平台[J]. 世界地质,2010,29(3): 552-556.
[15] 高淑贞, 郭 巍,金锦花, 等. 地学野外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和探索[J]. 中国地质教育,2013(2):19-23.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n Geological Practice Teaching
JIANGX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s a key step for teaching in geological science major, geological practice i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geological practice includes not only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staff, but also construction of fieldwork base. Taking Wudang geological practice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summarizes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n geological practice course of Guizhou University in the past 10 years. Based on the author's field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 series of measures about building fieldwork base and teaching staff are discussed, the author aims to better educate geological talents.
Wudang; geological practice; course construction; fieldwork base
2014-12-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4019);贵州省教育厅项目(黔教科[2007]009号);贵州大学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SJZY201402)
蒋 玺(1977-),男,贵州瓮安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岩石学教学和研究。Tel.:18908500723;E-mail:xjiang235@163.com
G 642.0
A
1006-7167(2015)12-0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