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妙宽
(中共江苏省兴化市委党校,江苏兴化225700)
试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发展创新思路
朱妙宽
(中共江苏省兴化市委党校,江苏兴化225700)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相继深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性危机,被危机严重困扰的西方各界人士对过去和现在流行于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极度失望。西方学者在检视他们自己的相关理论的同时,不少人把目光转向马克思,并“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许多重要理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必须全面追踪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其中包括:在经济学上发展创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在哲学上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哲学和人生价值学说,在社会主义学说上实现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科学的发展创新。
国内外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广义剩余价值论;人生价值论;社会主义科学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相继深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性危机,被危机严重困扰的西方各界人士对过去和现在流行于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极度失望。西方学者在检视他们自己的相关理论的同时,不少人把目光转向马克思,并“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许多重要理论。这些发现,对于认识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分析资本主义的现状和前途、认清新自由主义的危害等,具有重要意义。[1]中国是当代世界最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已经在中国实施10多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各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然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必须全面追踪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本文试就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探讨一下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几个方向和思路。其中包括:在经济学上发展创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在哲学上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哲学和人生价值学说,包括人生辩证唯物论和人生历史唯物论,人生劳动价值论和人生剩余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学说上实现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科学的发展创新。
(一)从广度和深度上发展创新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
在经济学上,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大家知道,《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主要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如果说有第四卷,那也是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或者称为剩余价值理论)。由此可见,一部《资本论》就是一部剩余价值学说。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好象晴天霹雳震动了一切文明国家。”[2]20正因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本质,打中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要害,自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问世以来,就长期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责难和攻击。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相继深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性危机。在当前危机中,西方一些学者重新肯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德国学者埃尔玛·阿尔特法特对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二重性分析,包括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生产过程二重性的分析作了肯定的评价,这实际上就肯定了马克思分析和论证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科学方法。他说:“马克思找到了批判分析的‘跳跃点’: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双重属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双重属性、原材料和能源转移与价值转移的同时性。”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亚历山大·韦贝尔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认为“马克思十分准确地描述了他那个时代可怕的经济状况,他对资本主义无法无天的地狱表示不满,这是完全正确的。”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来解释阶级斗争,提出了一个颇有特色的新论点:“阶级斗争从本质上来说将是争夺剩余价值的斗争”。伊格尔顿的这一提法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启发西方社会的工人群众和广大劳动者认识、践行和对待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的关系。[1]
多年来,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持续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被严重削弱和边缘化。由此,剩余价值学说在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也必然被削弱和边缘化。即使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也只有在资本主义部分讲剩余价值学说,在社会主义部分则不讲剩余价值学说;或者只讲在私营经济中存在剩余价值,在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国有经济中不存在剩余价值。这样,剩余价值概念、范畴和学说,在我国经济学体系中自然也就被边缘化。长期以来,由于价值理论的缺失或偏差,导致了分配理论、分配制度和分配秩序的混乱,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乃至两极分化,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严重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对劳动价值论,新世纪之初,在中共中央倡导下,我国经济理论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和创新之处,但还有不足之处。第一,劳动价值论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细化量化,但十几年来的研究在这一方面进展不大。第二,一百多年来,实践的发展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质疑和严峻挑战,有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科学回答和真正解决。第三,中央提出深化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提供理论基础,但十几年来的研究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第四,无论从经济学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劳动价值论内在逻辑来看,现代劳动价值论完全可以突破经济学领域,升华和拓展到人生哲学、社会哲学、价值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这里还有一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第五,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基础理论,而且是应用理论,但目前的应用研究还很少。
对剩余价值论,我国学者的研究还较少,基本上还停留在100多年前马克思的理论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卓炯教授在1962年就提出,资本和《资本论》范畴体系经过改造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他向来认为,社会主义一定有剩余价值。上世纪80年代初,卓炯教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观点,连续发表了三篇论剩余价值的论文。当时引起理论界一场广泛争论;目前大部分同志已同意他的观点。[3]38、161近10多年学术界就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就剩余价值范畴的界定、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分配展开。关于剩余价值范畴的界定,有特殊范畴论、一般范畴论和统一范畴论;关于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有等同论与不同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有否定论和肯定论;关于剩余价值的来源,有一源论、多源论和结合论;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有分享论。
根据笔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和探索,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以下简称“两论”)的发展创新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向:
(一)应该推进“两论”从狭义向广义的发展,使“两论”研究更具全面性和彻底性。人们历来认为,劳动价值论只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只是研究商品生产劳动和商品价值的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大量劳动被排除在创造价值的劳动之外,大量价值又找不到它的劳动源泉。传统劳动价值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历史局限性。笔者通过对劳动范畴和价值范畴的深入反思,认为应该突破这种狭隘眼界,承认一切社会必要劳动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传统劳动价值论只是研究商品价值的狭义劳动价值论,现在可以而且应该发展为研究人类一切劳动产品价值的广义劳动价值论。[4]
(二)应该推进“两论”研究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使“两论”研究更具精密性和科学性。在“两论”研究中,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研究上,而很少进行定量研究,结果使“两论”停留在空泛议论上。笔者认为,对价值决定、价格决定、利息率决定、劳动力价值、产品成本、剩余价值、价值构成等问题都应该进行定量研究,并提出相应公式。这样就使“两论”研究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使“两论”更具精密性和科学性。[5]
(三)应该推进劳动价值论与其他价值论从尖锐对立到综合创新发展,使“两论”研究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人们历来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西方经济学价值论是两种尖锐对立、势不两立的理论;而很少有人认为它们能够兼容并包、综合创新,结果使“两论”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脱节,越来越失去解释力和说服力,失去话语权和影响力。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价值源泉一元论与价值决定多元论的辩证统一,实现劳动价值论基本内核与西方经济学价值论合理内核的综合创新,从而使“两论”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5]
(四)应该推进“两论”从经济学价值论向人生哲学和社会科学价值论的发展,使“两论”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备性。应该把发展创新了的“两论”应用到人生价值研究上,应该以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为基础,以人的本质与人的剩余价值量的统一为中心,以人生的剩余价值曲线为主线,创立一套科学人生价值论,主要是人生劳动价值论和人生剩余价值论,从而开辟“两论”研究的新领域。[6]
(五)应该推进“两论”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发展,使“两论”研究更具实用性和实践性。人们历来都把“两论”看作只是一种经济学基础理论,对其一般只作基础性的规范研究,而很少作应用研究。“两论”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两论”基础上发展创新社会主义分配理论,阐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并由此创立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基本需要分配三结合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应该以发展创新了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为基础,解决好实践中的分配问题,并从完善分配制度入手完善基本经济制度。[7]
我们要通过创立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极大地拓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使之像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那样,让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8]3
(二)在新价值论基础上发展创新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在本世纪初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的大讨论中,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的关系,主要是探讨劳动价值论是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是不是应该保持一致。有学者对此持肯定意见,认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弊端就在于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于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不一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使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相一致,劳动价值论应该是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有学者对此持否定意见,认为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没有必然联系,劳动价值论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这里的正反两方意见经过反复争论,并无结果,任何一方都说服不了另一方。其原因之一是,这里对问题的提法并不准确、并不全面。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入分配领域的不只是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而是整个劳动产品、整个商品的全部价值。在这全部价值中,不仅包括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还包括物化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服务劳动等等直接或间接、有偿或无偿转移的价值,还包括“总体工人”联合劳动产生的系统效应形成的提升了的新价值。因此在分配理论上需要研究的不只是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问题,而应该是价值构成与价值分配的关系问题。如果仅仅研究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无从解释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问题。如果把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价值来源割裂开来,仅用所有权解释分配问题,就使分配理论失去了价值理论的基础,也使价值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所以上述正反两方观点均有不足之处,正确的思路是从价值构成与价值分配的关系上来探索创新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马克思提出过以下的商品价值构成公式:
W=C+V+M
其中W为商品价值,C为不变资本价值,即物化劳动(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V为可变资本价值,即表现为工资的劳动力价值,M为剩余价值,V+M为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
然而,经过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现代化生产力已经不只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这两个简单要素构成,而是一个由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结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商品价值也不只是由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C)和活劳动创造的价值(V+M)两个部分构成,而是由更多更复杂的组成部分构成。根据我们的分析和推导,应该把马克思的价值构成公式展开和完善为如下的新公式:
W=C+V+M+S=C1+C2+C3+V1+V2+V3+M1+M2+M3+S1+S2+S3
其中W、C、V、M含义同上,S是社会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是间接劳动转移的价值。C1是劳动资料转移的价值,C2是劳动对象转移的价值,C3是非物化劳动产品(如服务产品、知识产品)有偿使用转移的价值;V1、V2、V3是活劳动创造的用以补偿劳动力价值不同部分的价值,V1是劳动力价值中生活资料价值、教育培训费用和医疗保健费用,V2是劳动力价值中家务劳动的价值,V3是劳动力价值中求学劳动的价值;M1是劳动者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M2是无偿利用的知识产品的潜在价值转化而来的剩余价值,即知识剩余价值或叫科技剩余价值,M3是生产力系统中系统效应形成的剩余价值,即系统剩余价值或叫社会剩余价值;S1是公务劳动和公共产品转移的价值,S2是投资利息,即投资有形无形贬值、投资风险、投资经营管理劳动和投资费用转移的价值,S3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劳动转移的价值。[9]
在全新的价值构成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由于“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10]581、13所以价值的分配应该完全决定于价值的构成。既然劳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包括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其他生产要素转移和形成的价值,所以在社会主义价值分配中,除了按生产资料即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进行补偿外,还要按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和按其他生产要素转移的价值进行分配。从而应该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种分配并不是基于中国国情、出于利益驱动、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能这么做等等被动的、局部的、暂时的原因决定的,也不是由任何人的主观愿望和政策设计决定的,而完全是由客观的内在的经济上的必然性决定的,是由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在的同一性、可通约性决定的。一方面,按劳分配的“劳”,无论是作为劳动力的“劳”,还是作为劳动的“劳”,无疑是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所以按劳分配本身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各种生产要素尽管形态各异,作用不同,但在多样性和特殊性中仍然有同一性,这就是其中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从而都具有一定价值,这些价值在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有形或无形地、显性或隐性地、全部或部分地、有偿或无偿地转移到劳动产品价值中,形成劳动产品新价值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劳动产品的价值本身就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创造和转移的价值构成的,生产要素的贡献本质上就是对价值形成的贡献,就是在生产要素形成、运营和使用过程中的劳动贡献;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本质上就是按劳分配,是按劳分配的固有内容、必然要求和实现形式。经济学意义上所讲的贡献都是专属于人的,纯自然物质,包括地球、太阳、月亮、天体等等无所谓贡献问题,也不参与分配。一切参与分配的非劳动生产要素实际上都是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的,也都是有主人、有主权人、产权人、所有权人的,归根到底,参与分配的是人而不是物,不是生产要素本身。可见,所谓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归根到底是按人的劳动贡献分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本质上也是按劳分配,是广义的按劳分配;与此相对应,过去所讲的按劳分配是按活劳动分配,是狭义的按劳分配。所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形式上可以统一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在本质上可以统一于广义的按劳分配。
根据新的价值构成理论,我们可以为新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包括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利润理论、地租理论、税收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和积累理论奠定坚实的劳动价值论基础。因为在劳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包含着物化劳动、知识化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有偿转移的价值C,所以在价值分配中应该补偿这一部分企业成本、直接成本、显性成本。因为在价值构成中包含着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V+M1,所以在社会主义价值分配中应该按劳动贡献分配,应该支付工资,工资应该能补偿劳动力成本价值V,并让劳动者分享一部分剩余价值MX。因为在价值构成中包含着投资贬值、投资劳动、投资费用、投资风险转移的价值S2,所以在分配中应该包含按资本贡献分配的部分,应该给予投资者以合理的利息或利润。因为在价值构成中包含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劳动转移的价值S3,所以在分配中应该包含合理的土地使用费(地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税费。因为在价值构成中包含着公务劳动和公共产品转移的价值S1,还包含着劳动者、社会和历史无偿提供和形成的剩余价值M(包括M1、M2、M3),所以在分配中应该包含合理的税金、积累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管理的发展、社会联系的扩大,劳动剩余价值、知识剩余价值、社会剩余价值,从而整个剩余价值在社会产品总价值中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因而税金、积累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所占比重也会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上述分析表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具有劳动价值论的充分依据和坚实基础的。上述多种不同的收入分配形式是与多个不同的价值构成部分相对应的。其中,工资(以及各种劳动报酬)是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利息、利润、地租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本质上也是间接的按劳分配和广义的按劳分配;税金、社会保障基金和积累基金则分别是按社会公共需要、个人基本生活需要、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分配的具体形式。实质上是各种特定含义的按需分配形式,或者说是狭义的按需分配形式,简言之,是按基本需要分配。由此可见,我国的乃至整个现代社会的分配制度,都是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基本需要分配三结合的分配制度,本质上则是广义按劳分配与狭义按需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有无多种分配形式,包括有无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税金、社会保障基金、积累基金等等形式,而在于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是以劳动为本还是以资本为本,剩余价值是主要归社会、归人民大众所有,还是主要归资本家、归少数人所有。
中国学者历来重视对人生哲学的研究。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过:“要晓得哲学的起点是由于人生切要的问题,哲学的结果,是对于人生的适用。人生离了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学。现在哲学家多凭空臆说,离得人生问题太远,真是上穷碧落,愈闹愈糟!”[11]14哲学家崔自铎教授说:“哲学思考着世界、人生和现实生活中最深刻的道理。所以,真正的哲学必定为一切人所喜欢。”“生活哲学,来自生活,属于生活,指导生活,美化生活。”“哲学真理希望跳出书本圈子,走进生活,走进实践。”“生活哲学就在你的言行、哭笑、喜怒、得失、福祸、生死之中。哪里有生活,哪里便有生活哲学。”[12]30-3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无疑要走进生活,哪里有人,有人的生活,哪里也必须有人生唯物主义哲学,有人生辩证唯物论和人生历史唯物论。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或者说,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只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或者讲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四大块。但是这样的哲学体系是不完整的,主要是缺乏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哲学应该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人生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发展为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和人生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应该包括一个总论、四个分论,如下表所示:
按这种划分方法,哲学就不只是两大块或四大块,而是有十五块,增加了人生哲学、价值哲学的内容,增加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一切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生哲学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
人生无疑是人的生活,首先是广大群众日常平凡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能系统化、科学化、大众化,要能为广大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理解运用,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必须关注群众生活、研究群众生活,必须研究人生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创立人生辩证唯物论和人生历史唯物论,丰富和发展人生科学和人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和研究群众生活,群众才会关注马克思主义、关注哲学。
因此,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关注人民生活,关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生活问题的研究。造福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在就任总书记之初就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4他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又说:“我们要继续努力,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14]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以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幸福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理论。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生活、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
我们看到,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界都对人民生活进行愈来愈深入广泛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及东欧马克思主义,当他们面临重要的理论转型时,都将视线转向了日常生活,这显然不能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巧合。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和葛兰西都有着理论上的日常生活转向;作为东欧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也有着日常生活转向。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日常生活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新范式开始于20世纪初,从卢卡奇对日常生活的研究、葛兰西转向市民社会,到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等,都说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革命已经让位于日常生活的渐进改革。卢卡奇和葛兰西在批判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的同时将研究视角转向了日常生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转向,这一转向一直延续到今天。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提示我们,日常生活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15]同样,东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对人的生活的研究十分重视。日本学者岩佐茂写出《马克思的“生活者”思想》一文,他认为,马克思思想的根基是活着的生活者的思想。虽然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生活者”的范畴,但是他从年轻时起就一直重视“生活”、“生活活动”、“生活过程”、“生活关系”等概念。这些概念的主体即活着的人、生活者。因此,与生活相关的一系列概念成为马克思思想的要素,如果重视这一点的话,将马克思的思想视为生活者的思想就所言非虚了。[16]
现在,在我国,一般哲学、人学、人生哲学、价值哲学研究中,人的价值和人生价值问题都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王玉梁研究员在总结价值哲学对人的价值问题的研究时指出:“我国学者对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直接的自我价值与间接的自我价值,人的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人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人的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人的效用价值与人道价值,人的创造、贡献与享受、自由、尊严、权利的关系等都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是创造、贡献与享受、尊严的统一,从根本上说,人的价值在于贡献。”[17]对此,袁贵仁、韩庆祥、李德顺等诸多学者也作过多方面研究,提出过很好的见解。尽管在具体观点上各有建树,各具特色,但在基本观点上仍然是一致的,简言之就是:人的价值在于贡献。那么,怎样衡量人的贡献呢?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最普遍的是劳动贡献,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10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创新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创立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人生劳动价值论和人生剩余价值论。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研究工作要做。
人的价值和人生价值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热烈讨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人的价值,胡乔木曾精辟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18]24由此可见,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有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对社会所具有的价值,是人生价值论的基本问题;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社会对个人所具有的价值,是社会价值论的基本问题。关于人生价值,现在人们谈得很多,但从理论上认真加以系统研究并形成科学理论的很少。关于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十分重视提高社会对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但对此很少有人从价值论上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更未有人由此创立一套系统的社会价值论。
随着狭义劳动价值论和狭义剩余价值论发展为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商品生产劳动拓展到一切社会必要劳动,乃至一切劳动,那么人所从事的一切劳动也就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劳动作为人生中最基本、最重要、最主要的活动,就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所能作出的主要贡献,就是人生在世的主要价值。另一方面,每个人要能生存和发展也都必然要有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这样每个人在生存过程中也必然要消费别人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服务。每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贡献和索取、投入和产出、输入和输出都是可以计量的,而且都是两个不同的量。这样,每个人也就都有了自己的生产价值量、消费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由此就可以对人的贡献、人的价值作出定量的研究,从而就能把研究物的、商品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发展为研究人的、人生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把经济学价值论应用到人生哲学上来,由此找到人的本质的数量表现——人生剩余价值量,创立人生劳动价值论和人生剩余价值论;实现人生价值理论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发展,使之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精密的科学。人生劳动价值论和人生剩余价值论,将把传统的研究物的、商品的价值论发展为一种研究人的、人生的价值论,把一种经济学价值论发展为一种人学和人生哲学的价值论。
目前我国有一些学者已经指出了马克思经济学价值论与哲学价值论之间的一致性。程恩富教授认为:“现实经济活动与人的主体性,既属于经济学范畴,又属于哲学范畴。……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应当实现‘五化’,即数学化、哲学化、心理学化、社会学化、政治学化。”[19]“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关于财富的学问,更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现实经济活动既属于经济学范畴,又属于哲学范畴。在许多经济学大师的著作中,经济学思维与哲学思维交融在一起。”[20]经济学价值论多种多样,哲学和人学价值论也多种多样。就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哲学、人学上的人生价值论(仅仅作为个人的社会价值的理论)来说,是有密切联系、可以相通、完全一致的。因为二者都是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的评价体系。正如左大培研究员所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唯一的标准,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关于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非劳动者依赖劳动者而生存的观点是最基本的思想,劳动价值论只是他的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理论上的具体体现。”[21]既然劳动价值论是一种评价体系,是评价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体系,而哲学上的人生价值论也是评价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体系,所以二者是完全一致的。安维复教授指出:“随着科学和哲学的不断发展,随着价值观念对哲学的日益渗透,哲学在不断地把认识外在世界的任务留给具体科学,而自己则专司人类与其外在世界之间的各种可能关系或应该关系。”“哲学的兴奋中心经历了一个从科学化到价值化的过程。”从西方世界进入了商品社会以后,一切都被商品化,一切都被价值化。人的生存价值化了,人的活动价值化了。“马克思以剩余劳动理论为基础揭示了价值的劳动本性和社会本性,从而把价值概念从一个单纯的经济学范畴提升为一个历史观范畴。历史过程就是价值的生成过程。追求价值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价值是衡量一切人类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的最高依据。”[22]康中乾教授指出:“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的价值理论本身就具有哲学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论和他的经济学价值论是内在地一致的。”[23]444何萍教授指出:“马克思探讨人的价值时,不仅没有放弃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反而是以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分析来完成他的价值哲学建构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们把生命价值的研究封闭在人的精神世界,……而马克思则超越了抽象精神的限制,深入到人们的物质生产之中,探讨生命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在马克思那里,实践的价值创造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价值的生产是同一回事。”[24]沿着这样一条思路,以人生辩证唯物论和人生历史唯物论为基础,以人生劳动价值论和人生剩余价值论为中心,创立一套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哲学和人生价值学说应该是有广阔前景的。
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25]636高放教授正是把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资深专家。他认为,应该把科学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包罗广泛的社会主义科学。他指出:“在百科新兴科学中,首要的一门科学是科学社会主义,因为它是从总体上指导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又是指引全世界改变资本主义并走向社会主义、实现全人类解放和世界大同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只是一门科学,而社会主义科学却是一门首要的大科学,它除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这门基本理论科学外,还包括社会主义历史学、社会主义现状学、社会主义未来学等等。”[26]96,102毋庸置疑,科学社会主义与整个马克思主义一样,是发展着的理论,经过100多年来的发展,正在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把科学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科学。
在社会主义科学上,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正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理论问题。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27]313、314他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8]373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能表明社会主义,排斥市场经济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经过反复思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我国许多学者在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经过独立思考,提出了不少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高放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顾名思义要以社会为主义,为社会而主义,由社会出主义,靠社会显主义。换言之,社会主义不能以一党为主义,只为国家而主义,只由领袖出主义,只靠宣传显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要造福公共大众。如果从公共主义来理解共产主义,这样就确切、贴切、亲切得多了,这样就能大为增强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信仰和信心。[29]按照这个定义,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首先要研究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共同生活的集合体。个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也就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总体。既然如此,以社会为主义,就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的一种主张。为社会而主义,就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由社会出主义,就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当家作主。靠社会显主义,就是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共享来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社会主义是一种解放全人类、造福全人类的社会理想和思想体系,目标就是要以人民大众为本,要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组织人、提高人、关爱人、服务人、造福人、解放人、发展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人本社会主义、人民社会主义。[26]437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前副院长刘福垣研究员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保障主义,他提出,分配是所有制的实现,最大的剩余价值落到谁手中就是谁的所有制。公有、私有,关键看剩余价值归谁所有。生产资料名义是公有,而剩余价值实际为少数人占有,这就不是公有制,而是私有制。反之,生产资料名义是私有,而剩余价值实际为社会占有,这就不是私有制,而是公有制。社会主义是社会范畴,不是企业和市场范畴,社会主义不要到企业里去找。社会主义就是将剩余价值的大部分收归社会,然后向全体居民提供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障使剩余价值为社会所占有。[30]107-108
这种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保障主义,就是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的观点,是简洁明了、富有新意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的,现代社会主义科学也同样必须建立在现代唯物史观和现代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之上。但是,要使这一观点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研究现代社会剩余价值是从何而来、为什么应该归社会所有这个根本问题,从而需要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进行深入研究,有所发展创新。马克思所讲的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马克思所讲的价值是商品的价值,是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的价值。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结构、产品结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都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有重大突破和发展创新。笔者对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已经作了50年的思考和探讨,并已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要有重大突破和发展,提出了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按照这种新价值论,一切社会必要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共有范畴,一切剩余价值都是社会的产物,包括当代劳动和历代劳动的产物,包括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社会系统效应的产物。因此,剩余价值应该归社会所有,应该实行社会主义、包括社会保障主义。科技剩余价值和社会剩余价值是社会保障基金的价值源泉,是社会保障主义、社会幸福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任何脱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社会主义,都算不上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每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都会引发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2008年以来,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灾难,社会运行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现实深深刺痛了人们,国外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再度成为热门话题,研究呈现出“从经济寻因到综合诊断、从批判反思到建设重构、从精英意识到民众诉求、从书斋理论到现实运动”等不同于以往的主要特征和新走向。研究者指出,分析和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31]
西方左翼学者有人明确提出要“夺取政权”,“用社会主义来推翻资本主义”,“要重新提倡共产主义”。例如,美国学者大卫·科兹明确表示:我希望下一次的抗议活动要用社会主义来推翻资本主义。法国学者阿兰·巴迪乌明确主张“重新提倡共产主义”。他说:“现在,‘共产主义’一词的消失只是便宜了既有秩序的支持者,也就是当前危机大片中的演员们。我们要重新提倡共产主义,并使它更为明晰。这种明晰也是它一直以来的特征,就好像马克思在创立共产主义理论时说过的,共产主义用最激进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观念,提出了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
高放教授认为,要以宽广的目光由此及彼,通览世界社会主义。要改变以往唯我独“社”、孤芳自赏的陈规,把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分为大、中、小各三家,共九家:大三家即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政党的民族社会主义;中三家即绿党的生态社会主义、托洛斯基派的社会主义和极左派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小三家即无政府社会主义、西方学者的社会主义和当代空想社会主义。当今我们应该众芳兼赏,求同存异,善于从各家各派中汲取营养,使社会主义之路宽广。[26]5以这种宽广的目光来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主义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世界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因素也正在持续增长。当今世界,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还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义因素,出现了多种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里仅略举如下几例:
学者关山2004年赴芬兰、瑞典、丹麦、挪威学习考察。北欧的社会主义因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北欧的社会模式,可以为我们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他得到的印象是:1.共同富裕,社会公平;2.重视环保,环境优美;3.基础雄厚,资源丰富;4.重视教育,国民文化水平高,素质好;5.政治清明;6.尊重历史,保护文物。他得到几点重要启迪,启迪之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是多元的,我们的理论和实践都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邓小平曾完整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按此标准,北欧无疑是社会主义。启迪之二:中国必须坚持走循序渐进的改革道路,在改革过程中始终保持社会稳定,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北欧的基尼系数在0.25-0.26之间,是世界上最公平、公正的地区。启迪之三,要大胆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学习民主社会主义好的东西。总之,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抛开那些不合时宜的政治成见,虚心学习借鉴他们那些先进的制度、思想和文化,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真正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潮。[32]
学者卫战胜认为,“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主义单指“科学社会主义”,而广义的社会主义应包括各种自称社会主义的流派。所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看,那种认为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真”社会主义,而将其他社会主义流派都视为“假”社会主义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非常有害的。世界社会主义从来没有统一模式,即使就科学社会主义而言,也因国情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更是多彩纷呈,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共产党人认为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那当然是对的、正确的,但决不能因此就否定其他社会主义力量按他们的方式对推动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因此要重新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力量的多样性问题。他认为,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世界的社会主义流派之一,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对民主社会主义参考借鉴很必要,顶礼膜拜不值得,迷信照抄更有害。中国的前途不在什么特定的模式,而在于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广泛借鉴,走自己的路,继续开拓创新。所谓“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除了发达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之外,在发展中国家也有许多社会主义流派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譬如,近些年来在拉美有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提出的“21世纪社会主义”,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的“社群社会主义”、巴西劳工党提出的“劳工社会主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也不是苏东社会主义或古巴社会主义的翻版,当然也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克隆。但是它们在变革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是有许多作为和创新的。卢拉的巴西劳工党,曾明确主张“劳工社会主义”,卢拉执政8年,使巴西成为“金砖五国”之一,并成功地消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创造就业岗位1300万个,减少贫困人口一半以上。查韦斯当政时政府每年投入50亿美元进行社区委员会建设,扫除文盲,实行土地改革,关心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了“21世纪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大批选票。今天拉美已经有多个左翼政党上台执政,其领导人有的原为游击队员,打过游击,坐过牢,读过马列。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方式搞社会主义,也是值得认真看待和研究的。[33]
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因素应该遵循唯物辩证法,朝着博采众长、兼容并包、融合提炼、综合创新的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和巨大成就,必然会成为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的榜样。同样,中国也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是经济的开放,而且应该是全方位的开放,不仅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科学管理,特别是学习借鉴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经济运行有序化、收入分配公平化、社会福利普遍化、企业管理民主化和政治的民主法制化等等方面的进步因素和先进经验。我们从来没有拒绝使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明的电灯、电话、电视、电脑,同样也不能拒绝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对一切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因素和成功经验,我们都应该学习借鉴。这种学习借鉴当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实际,区别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善而从,为我所用。
从全世界来看,各国的发展道路有所不同,但是总的历史趋势将是相同的,这就是世界各国终究要殊途同归,终究要通过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近百年来,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既有量变也有质变。从过去的历史巨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历史趋势,有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一个共同的历史趋势是: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必然会向前发展,不断提高,决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更不会长期倒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历史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这就是:世界各国终究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终究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句话,终究要走向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共产主义。无论人们自觉不自觉,社会主义终究是不可抗拒的强大历史潮流。随着人类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也必将从资本主义时代走向社会主义时代。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是自觉的革命的社会主义道路,一条是自发的渐进的社会主义道路。从世界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将是共同趋势和不同道路的统一,共同本质和不同特色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因此,现在我们既要看到世界各国终将殊途同归,走向社会主义,又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目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科技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制度还需要改革和完善,民主和法制还有待健全,消极腐败现象还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资本主义国家还未发生根本质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还在世界横行,天下并不太平,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还漫长而曲折。但是,各国广大人民都是要和平,要发展,要进步,要富裕,要民主,要文明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是不可改变的。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总之,在当代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都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在进行着新探索,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和新理论。我们要全面追踪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发展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
[1]吴易风.西方学者“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哪些理论? [J].红旗文稿,2014(5).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李炳炎,卓炯:经济学的革命 [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4]朱妙宽.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和发展思路——劳动价值论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M].经济评论,2003(5).
[5]朱妙宽.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J].经济评论,2002(5).
[6]朱妙宽.人生价值的定量分析——创立科学人生价值论的思考[J].燕山大学学报,2012(3).
[7]朱妙宽.发展创新社会主义分配理论[J].海派经济学,第26辑,2009.8.
[8]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朱妙宽.论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认识马克思的价值构成理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胡适.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12]崔自铎.生活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4]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5-01-01.
[15]赵司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及启示——以卢卡奇、葛兰西和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为例[J].哲学分析, 2013(3).
[16] 岩佐茂.马克思的“生活者”思想[J]. 国外理论动态,2014(7).
[17]王玉梁.20年来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9(4).
[18]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C]//段若非.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9]程恩富,等.关于经济哲学的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20]曾祥云.经济哲学:哲学与经济学的联盟[J].中国社会科学,1998(5).
[21]左大培.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2(6).理论经济学,2003(3).
[22]安维复.哲学观的嬗变:从拟科学到拟价值[J].求是学刊,1994(1).
[23]康中乾.价值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M].11.王玉梁,等.中日价值哲学新论[C].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4]何萍.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解说[J].学术月刊,2003(5).新华文摘,2003(9).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6]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9]高放.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科学第一次应运诞生[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3).
[30]杨长鑫.和谐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模式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31]冯颜利.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终盘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2-27.
[32]关山.北欧四国社会模式的见闻与思考[EB/OL].人大经济论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版,2011-9-11.
[33]卫战胜.要全面认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和流派的多样性[EB/OL].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5/2750/91/61/1_1.html. 2011-02-22.
【责任编辑 曹祖明】
On the Innovative Evolution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Marxism
ZHU Miaokuan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Xinghua Committee of Jiangsu Province, Xinghua, Jiangsu, 225700)
In recent years, America and Europe have fallen victim to the systematic crisis of capitalist market economy. Grappled with the crisis, people in the west become disappointed with the mainstream economics popular in the west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t. While examining the theories, some western scholars have turned to Marxism, and "rediscovered" some important theories in it. Chinese researchers on Marxism should keep track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and frontiers in Marxism studies both home and abroad, which includes innovations in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in economics, Marxis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in philosophy, and change from scientific socialism to the science of socialism in socialism.
theoretical frontiers home and abroad; Marxism; general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science of socialism
2015-07-27
朱妙宽(1941— ),男,中共江苏省兴化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会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A81
A
号】1674—0351(2015)05—0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