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莉,张银秋,孙志毅
摘要: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贸易政策却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本文分析了有关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论,并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对外贸易发展,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而应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自主创新;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70-04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
1.幼稚产业保护论。该理论是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的主要先驱者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以使其幼稚工业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大约30年)的保护能够成熟并逐渐壮大起来,从而达到可与国外竞争者相匹敌的阶段。另外,该理论也指出保护是有选择的,只有与国家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幼稚工业,即有发展前途且发展刚刚起步并存在强有力的国外竞争者的工业才需要保护。当经过保护的幼稚工业可与国外竞争者进行竞争时,就应该取消这种保护制度。
2.中心—外围论。该理论是当代著名的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提出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主要论点是:国际贸易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中心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外围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由于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大而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从而造成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普雷维什主张为了实现工业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护政策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工业所必须的。该理论同时指出,外围国家的保护政策与中心国家的保护政策有着根本的不同。外围国家的保护是为了发展本国工业,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这种保护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全面发展;而中心国家的保护则往往是出于对外围国家经济发展的歧视与遏制,不仅损害了外围国家的经济利益,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也是不利的。为此,他强调中心国家应对外围国家放宽贸易限制,为外围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
二、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自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以来的经济思想都强调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中非干预主义的种种益处,坚持自由贸易的发展会促进世界及世界贸易体系中各成员国的福利实现最大化。可现实中,一些国家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实行贸易自由化获利丰厚。而另外一些国家则出现悲惨的增长,即实行贸易自由化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20世纪50~70年代,伴随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它们要求占领更多的世界市场,促使本国政府倡导和推行贸易自由化。因此,其实质是为了适应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需要,代表了垄断资本的利益。显然,发达国家既是贸易自由化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又是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受益者。贸易自由化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并使它们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和经济实力,积极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通过资本、技术与服务输出,不断扩大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在全球获得更大的销售和投资场所,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贸易自由化不仅为发达国家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强化了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特殊的“垂直水平型”的产业分工格局。其结果是发达国家主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发达国家是贸易的获益者,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则出现不断恶化的趋势。
2.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①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大,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而发展中国家大多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不断增大。②进一步扩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二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几乎被遗忘角落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③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将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特别是由于加工制造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已很难完全控制本国的生产结构,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三、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
1.政府在贸易自由化选择中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不但经济发展水平低,其制度的建设也相对滞后,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贸易自由化选择中应审时度势。①一个国家是否选择贸易自由化取决于国际经济的外部环境,也就是看外部的其他国家更多地是采取贸易自由化政策还是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贸易自由化并不是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选择,而是要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要求来进行适时的选择。因为一个国家选择贸易自由化的效果如何,还取决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内部条件。②外部经济环境确认后,还要确认本国内部的环境如何,即本国是否已经在推进或实现了市场经济,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否健全。③政府适度推进贸易自由化,适度进行贸易保护是非常重要的。贸易自由化并非自由贸易,除关税壁垒外,政府还要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以便针对来自他国的贸易摩擦采取的报复措施。比如,现今通行的卫生检疫标准、技术标准等。政府要做到有利于国家利益最大化,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的不断增进。
2.竞争优势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选择。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很多国家对外贸易的基本指导思想。比较优势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在每个阶段上,都能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有利条件,并达到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但二战结束后,许多政治上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利用比较优势战略而获得成功的事例却不多见。其原因可解释如下: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充裕而资本和技术稀缺,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如果比较优势固定不变,相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一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以致前者的潜在优势得不到发挥,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所谓“比较优势陷阱”。因此,落后国家片面追求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导致其始终无法赶超先发国家。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参与国际贸易并有效地利用贸易机会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这是合乎理性的选择。①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的概念。竞争优势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的优势,它从现代市场观念的高度来描述优势,因此,相较比较优势概念又向前跨越了一步。竞争优势可细分为产品、产业及国家三个层次。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根据该理论,现实中拥有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就是拥有竞争优势,拥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也并不一定是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由于新材料技术的进步,合成橡胶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天然橡胶的替代品,从而大大削弱了天然橡胶生产国的比较优势。这一典型事例说明,即使是自然资源禀赋形成的竞争优势也是不断变化的,拥有比较优势并不等于拥有竞争优势,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比较优势只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而已。正因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密切关系,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培育自身竞争能力的过程中,更应正确理解与把握竞争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其现有的比较优势,如果完全生搬硬套比较优势理论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而一味地追求竞争优势也是不现实的,又有可能陷入赶超战略的困境。总之,只要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实现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完全自由流动,一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时就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来适时地获取竞争优势,从而达到促进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②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可表述为通过政府的干预来改变或鼓励企业既定的战略行为,从而达到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和发展相应产业的竞争优势。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在许多情况下不是比较优势的竞争,而是竞争优势的竞争,这种竞争优势常常来自有关国家政府的人为干预或支持。因此,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关键就在于掌握准确的信息和做出正确的判断。首先,政府应选定特定的产品和产业进行干预,以提升相关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比如在不同阶段的补贴,以及像美国政府那样增加对企业研发资金的支持,这不仅是一个科技政策,也是一个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把附加值最大的高科技产品以及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发展中国家只掌握了产品加工的某一阶段。这是因为国际分工并不是甲国生产X产品,乙国生产Y产品,而是同一产品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国家制造,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更多的企业只是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做OEM代工。其次,经济发展、贸易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其他问题,比如贸易摩擦。但国际贸易不等于国际主义,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发挥后发优势,强化本国的技术与经济实力,以增强与海外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同台竞争的能力。现今的国际市场上既有中国生产的普通商品,又有中国制造的高档商品,中国制造已日益成为贸易摩擦的对象。为此,伴随中国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应更多地学习发达国家“现地生产”的本土化营销策略,以避免对方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另外,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现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凭借此技术保护本国的产业。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来看,2004年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269.7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1655.4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27.9%,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第五大贸易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但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以三资企业为主体和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核心技术的出口产品较少。在国际分工中,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都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出口大规模发展的同时,经济效益并没有随之大幅度提高。这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规模达到11080.4亿美元,与2001年的992.4亿美元的贸易规模相比,增长了10多倍,但增长速度却在波动中呈放缓趋势。201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速为9.9%,虽高于进出口贸易总体增速的3.3%,但与2011年相比放缓了1.8%,与其历史最高63.5%的增速相比,放缓幅度是十分明显的。其中,进口增速为10.1%,比2011年放缓了2.1%;出口增速为9.8%,与2011年相比放缓了1.6%。自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扭转了贸易逆差以来,贸易顺差规模在逐年扩大,201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已实现贸易顺差943.1亿美元,比2011年扩大8.7%,创造了近十年来的新高点。但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以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呈小幅下滑趋势,2012年该指数为0.085,比2009年下降了0.014(表1)。
这些数据表明,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若要培育本国的竞争优势,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就必须积极地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推进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实现增强本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推动本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
四、结语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要素禀赋的制约,一般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以积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发展,劳动这一要素将会变得相对短缺,相应地,资本和技术这两种要素由于积累而变得相对丰富。此时,发展中国家应不失时机地将生产转移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来,同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保护、扶持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培育竞争优势。通过自主创新和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培育本国的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应是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因为发展中国家若要真正发展本国经济,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就必须实施自主创新的发展政策,不可能一味地从事给发达国家代工的OEM模式。通过阶段性的OEM发展模式,通过引进技术来培育技术,最终走向自主创新的道路,这应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喻志军.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郭飞,等.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伟.后发优势与贸易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裴长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林小莉(1992-),女,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张银秋(1992-),女,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孙志毅(1964-),男,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