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杨
甲午年随着阵阵马蹄声渐行渐远,远处迎面而来的是吉祥又善良的乙未年——羊年。说起羊,在中国是人人熟知、人人喜爱且息息相关的动物之一。羊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对我国文字、饮食、道德、礼仪、美学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生肖羊的来历
羊与十二地支配属“未”,据说羊在下午1点到3点,撒尿最勤,其尿液可治愈自身一种惊疯病。因此,未时属羊,又称“羊时”。易卦以“兑为羊”。在五行中,羊属火,所以为火畜。
羊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八,它尊不过龙、猛不过虎、聪不过猴、媚不过犬……这样没有个性的羊是如何列入十二生肖的呢?
传说在远古洪荒时代,人间没有五谷,一年秋天,一只神羊从天宫来到凡间,发现人类面黄肌瘦,神情萎靡。问及原因,才知道人类连什么叫粮食也不知道。当时只有天宫御田里才种有营养丰富的粮食,吝啬的玉帝不愿把粮食的美味分享给人类。神羊回到天宫后,趁半夜守护天神熟睡之际,偷偷溜进御田,摘下五谷(稻、稷、麦、豆、麻),含在口中,趁天未亮,溜至凡间。神羊把五谷的种子交给人类,又吩咐了种植五谷的方法,就悄悄地回到天宫。
人类播下五谷的种子,当年就长出了庄稼。收获时,发现五谷的穗,似羊头,又像羊尾,收获的粮食又香又甜,收获的麻,织成的衣裳又轻又暖。人们在秋收冬藏之后,便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感谢神羊的送种之恩。当人类听说玉帝要挑十二种动物为人类生肖,并赐为神之后,一致推举羊作为生肖之一。
羊与汉字文化
“羊”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所显示是羊头部的形状。羊的性格温顺和善,食草而不争,且羊肉可食,羊毛可以取暖。在上古时代,羊是与先民生活关系极密切的重要牲畜。“羊”字系文字与饮食、道德法制和图腾崇拜有密切联系。
羊在甲骨文中约有四十余种字形,字形最明显的共同特征便是突出双角。被视为中华民族血脉的羌族,其名“羌”是甲骨文中最早记识族号的唯一文字。在甲骨文中,“羊羌同义”,因此羌人又被称为“羊人”,其图腾就有羊。汉字里最好的几个字,如美学的“美”、吉祥的“祥”、榜样的“样”、善良的“善”以及繁体的“义”都包含有“羊”字。这几个字,在中国人的哲学里,意义绝非一般。
《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竟多达204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影响力的之大。在成语和许多民间艺术中,多以羊代表吉祥,如“三阳开泰”。《易经》以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至,阴消阳长,有吉祥之象,故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暴”为岁首吉祥之语。而“羊”在古代与“阳”通用,因此也作“三羊开泰”。
羊与人们的生活
考古发现,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并非猪、狗、牛、马等,而是羊。距今约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有陶塑羊的形象,长江流域在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也有了陶羊。在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造型为羊的器物数量众多,制作精美,最突出的就有中国青铜制造史上极为杰出的作品“四羊方尊”。羊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膳食,也渗透到了宗教、礼仪、交往、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
代人受过之“替罪羊”
有一种观点认为,羊是软弱、胆小、受欺的代名词,最常说的是“替罪羊”。替罪羊产生的源头,应该始于上古时期的献祭仪式。献祭时使用的祭品称为“牺牲”,有“三牲”、“五牲”的区别。三牲指猪、羊、牛三种家畜。羊是小牲口,用之祭祀为“少牢”。杀羊献祭,让羊给人类“替罪”,但这仍不应是替罪羊的最早由来。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殷商时期,羊是被使用最多的“牺牲”,如在殷墟一座宫殿的置础仪式上,一次就埋了101只羊。而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上看,用羊来祭祀的记载特别多,几乎是祭必用羊。
替罪羊现在看是一个贬义词汇,是羊的一种悲剧,实际当初并无此义,替人担罪的羊是神圣的。替罪羊是“代人受过”、“代人赴死”,这种“奉献精神”是羊身上的又一闪光之处。或许正缘于此,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执贽》中对羊在临死时的表现才大加赞叹:“执之不鸣,杀之不谛,类死义者。”
鲜美营养之“食物羊”
在《广东新语》中说:“东南少羊而多鱼,故字以‘鱼’、‘羊’为‘鲜’。”“鱼”和“羊”结合成“鲜”字,折射出古人口福不浅。羊肉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因此,从古至今,关于羊的各种吃法和传说也特别多。《齐民要术》中,记有腩炙、肝炙、豉丸粟、筒炙等14种羊的烹饪法。唐以后,羊肉的吃法越来越多。至明末清初,发展有“全羊席”。
每到隆冬季节,最受人们欢迎的当数涮羊肉。据说,涮羊肉的创始者是元世祖忽必烈。相传忽必烈在一次南侵时,连续打了七天败仗,退到一座山谷之中。人缺粮,马缺草。大将军哈蜜史带领士兵,搜遍山野,捉到四头肥羊,献给忽必烈。忽必烈大喜,急令御厨烧制上来。可饥肠辘辘的忽必烈等不及羊肉烧熟送上来,便自己跑到厨房,抓了一把切好的鲜羊肉片投入沸水中,用勺子盛起,吃了起来。他越吃越有味,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鲜美的佳肴。后来,忽必烈做了元朝的开国皇帝,就把这道菜钦定为“涮羊肉”。
汉族民俗之“送羊节”
送羊节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在豫北冀南一带的农村里,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姥爷、舅舅要给小外甥送羊。早先送的是活羊,后来送的是用白面蒸熟的“面羊”,再后来是面包或者鸡蛋糕烤的糕点羊。这个风俗是从神话故事沉香劈山救母兴起来的。
另外中国的哈萨克、蒙古、塔吉克等民族流行“叼羊”的马上游戏。锡伯族有“抢羊骨头”的婚俗,流行于今新疆地区。山东、湖北、江西则有谚语:“六月六日阴,牛羊贵如金。”
羊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我国民间有着丰富的“羊节”及其习俗,羊是中国远古先民崇拜的吉祥图腾,羊在古汉字的释义中文化意义丰厚,羊也具有仁义公平、亲善祥和、权利与财富的象征意义。羊的文化内涵渗透在各种命名之中,也体现在审美、创作、娱乐、饮食、养育、婚葬等各方面。羊的吉祥元素传承和构筑了现代人的基本特质,给人类日常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