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近期心律失常发生的分析

2015-03-31 05:29谷尚武等
医学信息 2015年5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心律失常

谷尚武等

摘要: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近期相关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 对我院2010年~2013年111例成功行介入封堵的先心病房间隔缺损患者(ASD)术中、术后1w心律失常的发生,作回顾性的总结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18.02%,其中11例房性心律失常,7例窦性心律失常,2例室性心律失常,0例传导阻滞。结论 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较多的发生一过性房性心律失常,也可发生窦性及室性心律失常,一般预后较好,无严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亦是住院和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2],根据心律失常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可分为先心病术前相关性心律失常、先心病外科矫治术相关性心律失常、先心病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张文泉[3]等报到介入治疗常可并发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及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本文总结了我院2010年~2013年来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术中、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来源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2010年~2013年术前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确诊并成功行介入封堵的111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73例,年龄1.5~65岁。

1.2方法

1.2.1心律失常检测方法 采用GE Marquette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分别记录术前1d,术后1d、2d、3d、4d,7d的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数量。术中心电图记录采用ASIOM Sensis XP心电监护仪。

1.2.2手术方法 遵循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指南,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对患者实施全麻(年龄<8岁)或局部麻醉,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监护的监视下,经皮穿刺股静脉建立血管通道,实施心导管检查,根据心脏彩超所测ASD大小选择合适封堵器(较缺损直径加大4~6mm),以心脏彩超及X线影像学证据作为介入封堵成功的评估。手术以后给予患者常规阿司匹林口服6个月进行血小板预防血栓治疗(对于用大封堵器封堵的患者给予华法林(监测INR)抗凝预防血栓治疗)。

2结果

观察到心房颤动3例,房性早搏6例,房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室性早搏2例,无房室传导阻滞、房扑、束支传导阻滞等的发生。见表1。

3讨论

先心病介入封堵可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封堵过程中,少数患者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主要考虑与传输导管、封堵器刺激、封堵器释放过程中的牵拉试验等有关,因此在减少刺激后多数患者可缓解,但是仍有极少数患者术后出现房性心律失常或房室传导阻滞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周,考虑与封堵器刺激有关,给予营养心肌以及糖皮质激素处理,多数能复转为窦性心律[4]。

ASD封堵术后可出现新发心律失常,其机制除与容量负荷过重,心肌正向重构的潜在可能性部分丧失有关外,可能由于封堵器成为电屏障、作为异物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或与封堵器的机械性对传导束和心房肌的刺激因素以及镍离子的溶出影响离子通道等有关。蒋等[5]对710例采用Ampaltzer封堵器介人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患者术后随访发现有4例发生心房颤动,1例发生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及房室分离各1例。Hill等报到ASD介入封堵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考虑封堵器对房室结及其周围组织挤压摩擦,导致组织水肿有关,ASD封堵术后也有发生窦房结功能不全的病例报告,可能与缺损靠近上腔静脉,封堵器放置后直接压迫窦房结有关[6,7]。本研究观察到11例房性心律失常、7例出现窦性心律失常以及2例室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分别为9.9%、6.3%、1.8%,占心律失常比例分别为55%、35%、10%。其中术中发生3例,术后新发17例,占心律失常的比例分别为15%、85%,可见介入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术后大于术中,所有患者自行或经治疗后转复为窦性心律,且均在1w内转复,随访过程中未见复发,未观察到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的发生。但应特别注意,有ASD介入治疗术后远期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报道[8],故应加强远期随访。根据心律失常类型所占比例分析示房缺封堵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对较高,也可发生窦性及室性心律失常,但未观察到严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且预后较好。当发生心律失常时,近期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远期则按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从介入封堵房缺后心律失常的可能发生机制分析,在介入操作过程中减少对心脏的刺激,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可大大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其次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介入封堵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为预防介入封堵后心律失常的预防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Khairy P.EP challenges in 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Heart Rhythm,2008,5(10):1464-1472.

[2]Robbers-Visser D,Kapusta L,van Osch-Gevers L,et al.Clinical outcome5to18years after the Fontan operation performed on children younger than5years[J].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9,138(1):89-95.

[3]张文泉,王咏梅,李贵双.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分析[J].新医学.2011,42(1):1-3.

[4]王威,曾国洪,张智伟.小儿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应用与展望.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13:63.

[5]蒋世良.徐仲英,黄连军.等.采用Ampatezr封堵器介人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介人心脏病学杂志.2004,12((06):323-325.

[6]丁仲如,秦永文.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伴传导系统损伤[J].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2006,14(4):249-251.

[7]任森根,吴丹宁,康康,等.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房结功能不全各一例[J].中国循环杂志,2004,9(3):167.

[8]何美娜,伍伟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远期并发症评价[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5):655-658.编辑/许言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心律失常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部滑囊炎的介入治疗探讨
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
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探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