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形态学CT分型及临床意义

2015-03-31 05:02龙海清杨海浪
医学信息 2015年5期
关键词:形态学

龙海清++杨海浪

摘要:目的 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形态学CT分型以及临床意义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4例,对其CT扫描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评价形态学CT分型以及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本组24例患者中,包括有肿块型者10例,CT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未出现周围胆管扩张现象;管周围浸润型者5例,CT表现为沿着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瘤,合并有周围胆管扩张;肿块合并管周浸润型者7例,CT表现出肝内结节状肿瘤,并且合并有胆管扩张;管内生长型2例,CT表现为单发、多发肿瘤结节位于扩张的胆管内。结论 经CT检查可以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展开准确的形态学分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形态学;CT

The Morphology of CT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Type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LONG Hai-qing,YANG Hai-la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angtan City,Xiangtan 411101,Hu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CT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intrahepatic bile duct carcinoma,to provide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s Extraction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patients between January 2013 June 2014 in our hospital 24 cases,for its CT sca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CT evaluation of morphology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Results 24 cases of patients,including mass type 10 cases,CT manifestations of intrahepatic nodular tumor,does not appear the around bile duct expansion phenomenon;The infiltrating around tube type 5 cases,CT performance for dendritic tumor growing along the bile duct longitudinal axis,with around bile duct expansion;Mass with perivascular infiltration were seven cases,CT showed nodular tumors in the liver,and combined with bile duct expansion;The tube growth form in 2 cases,CT performance for single and multiple tumor nodules located in bile duct expansion.Conclusion The CT inspection can make accurate CT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carcinoma,to provide a reliable reference evid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significantly clinical value,worthy of attention.

Key words:Intrahepatic bile duct carcinoma;Morphology;CT

临床上肝内胆管细胞癌来源于肝内末梢胆管到肝门部胆管上皮细胞的一种腺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临床、实验室等各项检测均无特异性,临床早期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影像学检查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渐成熟,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形态学CT分型以及临床意义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临床病理确诊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抽取其中的24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11例,女13例,年龄26~78岁,平均(54.3±14.7)岁,患者临床症状均存在上腹疼痛,除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出现纳差、消瘦合并乏力、黄疸、发热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部分患者的CEA、CA19-9、AFP水平升高。本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了CT检查,临床资料完整,自愿接受临床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CT检查结果,CT分型结果与表现等展开回顾性分析,并对形态学CT分型的准确性进行判断,评价其临床价值。

1.2.2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中CT检查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患者展开全肝平扫以及增强扫描,扫描层厚为10mm,层间距为10mm,感兴趣区为2.5~5mm薄层扫描,在CT检查前患者需禁食4h,在扫描前30min给予患者口服浓度为2%的泛影葡胺800~100ml,增强扫描所需造影剂为优维显80~100ml(300mgI/ml),经肘静脉团注,注射速度控制在3ml/s,而后对患者展开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三期动态扫描。所得影像图像经2位高年资CT诊断医师进行双盲阅片,最后做出综合诊断结果。分析内容为:①肿瘤的形态学CT分型。以日本肝癌研究会对ICC的分类方法为依据,并与肿瘤CT形态特征以及是否存在周围胆管扩张对肿瘤进行分型;②各类型肿瘤的CT平扫、增强扫描的表现。

1.3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对比中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字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24例患者中,包括有肿块型者10例(41.67%),管周围浸润型者5例(20.83%),肿块合并管周浸润型者7例(29.17%),管内生长型2例(8.33%)。由此可见肝内胆管细胞癌形态学CT分型以肿块型所占比例最高(P<0.05),其余依次为肿块合并管周浸润型、管周浸润型和管内生长型,见表1。

注:*与其他三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肿块型患者的CT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未出现周围胆管扩张现象。其中轮廓表现出圆形或者是类圆形者5例,分叶状或者是不规则者5例,经CT平扫发现肿瘤呈现不均匀的低密度,边缘较为清楚者3例,模糊者7例。经增强扫描发现,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肿瘤周边呈现出环状强化者7例,中心呈现分隔或者是斑片状强化者6例,延迟期扫描呈现为高密度者6例,等密度者2例,低密度者2例,肿瘤合并有肝被膜回缩以及肝叶萎缩者4例,肝内转移者3例,发生肝门淋巴结转移者2例。见图1~图4。

图1 肿抉型ICC

A.动脉期显示肝右叶类圆形肿块周边呈环状强化(箭),中心呈片状强化;B.门静脉期显示肿瘤中心高密度强化管周浸润型患者的CT表现为:沿着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瘤,合并有周围胆管扩张。经CT平扫发现肿瘤呈现低密度,边缘不清晰,增强扫描早期肿瘤轻度均匀强化,增强扫描时,延迟期呈现出高密度者4例,等密度者1例,有4例患者均对肝门部造成侵犯,并合并有对侧胆管扩张,包绕门静脉分支,其中合并有肝叶萎缩者2例,肝门淋巴结转移者2例。

图2 管周浸润型ICC

门静脉期显示肝右叶树枝状低密度肿块(箭),边缘不清,周围胆管扩张,肿瘤包绕门静脉右支显示不清,并侵犯肝门部伴左叶胆管扩张,肿瘤前方为血管瘤肿块合并管周浸润型患者的CT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并且合并有胆管扩张;其中肿块表现出类圆形者3例,呈现出分叶状或者是不规则者5例,CT平扫肿瘤表现出不均匀低密度,边缘相对模糊,增强扫描早期肿瘤周边呈现环状强化者6例,肿瘤中心表现出分隔或者是斑片状强化者4例,延迟期扫描表现出高密度者4例,等密度者2例,低密度者1例。有5例患者出现肝门部被侵犯现象,并合并有对侧胆管扩张征象,包绕门静脉分支,有2例患者肿瘤周围胆管和3例肝门部胆管管壁增厚现象。

图3 管内生长型ICC

门静脉期显示肝左外叶局限性胆管扩张,其内有多个轻度强化的低密度肿瘤结节(箭)

图4 肿块并管周浸润型ICC

A.动脉期显示肝左叶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周边轻度环状强化,肝左叶萎缩并被膜回缩(箭),肝右叶可见转移灶及胆管扩张;B.肝门层面显示肝总管扩张并管壁增厚(箭),门-腔静脉之间淋巴结肿大管内生长型患者的CT表现为:单发、多发肿瘤结节位于扩张的胆管内,直径在0.6~2.0cm,经CT平扫可观察到肿瘤呈现均匀低密度,多发者由于肿瘤较小,边缘显示不是十分清晰,经增强扫描早期肿瘤呈现轻度强化,延迟期未观察到明显的延迟强化,密度较正常的肝实质低。

3讨论

目前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形态学分型和病理学研究相对较少,国外有学者以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大体形态为依据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现阶段日本肝癌研究会所提出的分类方法受到普遍的认可[3~5]。以该分类方法为依据,并结合肿瘤CT形态特征、是否存在胆管扩张等,本次研究中将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分成肿块型、管周浸润型、肿块合并管周浸润型以及管内生长型四种。本次24例患者中,CT形态学分型为肿块型者10例(41.67%),管周围浸润型者5例(20.83%),肿块合并管周浸润型者7例(29.17%),管内生长型2例(8.33%),以肿块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6]。

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肿瘤多在外周小胆管发生,并且向外穿透胆管壁后呈现出膨胀性生长,形成了结节状肿瘤。外观呈现出质硬的灰白色肿块,边界相对清晰,无明显包膜,中心可观察到明显的坏死。管周浸润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一般发生在较大的肝内胆管分支,倾向沿着胆管壁经Glissons鞘以及Glissons鞘周围间隙向肝内方向进行扩散,并且经常对周围组织造成侵犯,包绕大血管,容易出现肝门淋巴结转移[7]。

由本次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形态类型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肿块型平扫可观察到一个大的圆形或者是类圆形,分叶状或者是不规则低密度肿块,边缘模糊,周围可观察到卫星灶。经动态增强扫描可观察到,早期肿瘤周边存在轻到中度的,连续或者是不连续的环状强化,中心无强化或者是呈现出分隔状、斑片状轻度强化。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延迟期持续性增强变为高密度[8]。

管周浸润型CT表现以沿着胆管树走行,内无管腔结构的树枝状软组织肿块,边缘模糊,远端胆管存在明显扩张,由于肿瘤含有丰富的纤维组织,增强扫描同样显示出延迟强化的特点,邻近胆管壁会由于肿瘤浸润而增厚,呈现出"星芒状"改变[9]。

管内生长型的CT表现以肝段或者是肝叶胆管扩张为主,合并或者不合并可见的管内乳头状结节,部分肿瘤可分泌出大量的黏液,引起胆管囊样扩张。扩张后的胆管密度会由于肿瘤铸型、胆管内弥漫性播散而呈现出较高密度,这是管内生长型肿瘤的CT典型表现[10]。

综上所述,CT检查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形态学分型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对其给予重视并推广,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预后评估等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杜辰,宁峻岩,王星,等.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5(05):112-114.

[2]陈颖.1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6(06):332-334.

[3]郑贤应,吴建满,曹代荣.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S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18(08):654-656.

[4]陈英,陈韵彬,许淑桂.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11(05):1024-1025.

[5]郭琪,袁知东.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S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27(02):398-399.

[6]王发芬,马凯凯,周文达.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1(08):176-179.

[7]于艳红,汪海生,鄂宏臣,等.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8(03):322-325.

[8]许华权,庄杰,章建军,等.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8(06):577-579.

[9]靳兆军,亓恒新,李跃生.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11(01):921-924.

[10]何仲恒,杨莹.MSCT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6(01):271-273.编辑/许言

猜你喜欢
形态学
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大脑前动脉分叉的几何形态学相关性研究
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星点提取方法
医学微观形态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数学形态学滤波器在转子失衡识别中的应用
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学改变在四种类型MPN中的诊断价值
一May-Hegglin异常家系细胞形态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