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军
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疫"字从病从役,本义上就是"民皆病"(《说文解字》和"病流行"《字体》)。疫灾是瘟疫流行所致的灾害,它是指某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范围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的灾害现象,而这样大范围流行的疾病称为"疫病"。这种感疫疠之气造成的一时一地大流行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在《素问·本病论》也被称温疫。
从灾害本质看,疫灾是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所致的疾病灾害。从灾害影响看,疫灾是病原体侵袭人体引起的生物灾害。而从灾害的影响力度来说,疫灾是人类灾害中最为严重的灾害,也是人类的永恒灾害。
总的来说,疫病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它的历史表现一次次的证明了它危害之严重,因此不少学者利用已有的历史记录资料,定性的分析总结对某个朝代内或者一段历史时间内疫灾发生及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地理分布的关系,疫病与旱、涝、地 震、战争等灾难事件的关系以从中获取教益和启示,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以缓解瘟疫的发生;还有学者以现有历史资料研究疫病对我国历代人 口增减和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发展我国新兴学科-灾难医学,增添资料。
1临床材料
疫灾的研究材料主要是最原始的疫灾史料以及疫灾整理史料,和现当代的疫灾整理研究成果。原始的疫灾史料方面,中国有3000多年的疫灾记录史,中国古代疫灾记录系统基本上有四种:即:①正史记录系统;②方志记录系统;③档案实录系统;④政书、类书、个人文集、笔记小说记录系统。疫灾整理材料主要是为查找和核实原始史料起索引作用。对疫灾史料的整理,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李昉主编的《太平御览·疾病部五·疫疠》摘录了一些汉魏时期的疫灾史料;其后是清代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征典·疫灾部》对正史中的疫灾史料进行了全面的辑录。关于中国近现代疫灾的研究,主要有《中国救荒史》和《战国后中国内战的统计和治乱的周期》以及前暨南大学陈高墉教授编写的《天灾年表》等。
2研究方法
对于疫灾的研究多是以各种灾害文献为背景的定性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分析时多以" 死人无算"、"疫死者几半"等词概括之,无法对疫病爆发的具体时间、持续时间、死亡人数等进行研究。因此很难找到准确的指标来反映疫病爆发的情况,大部分现有研究都是从这些描述性的话语中寻找反映疫病爆发情况的指标进行量化,从而得出中国某时期疫病的时空分布规律,因此最重要的就是确定疫灾的灾时、灾域和灾况三要素。
历史文献对灾时的记录也是最为确切可信的。现有的文献研究中多以"年"为基本单位探讨疫灾的时空规律。确定疫灾年份的方法是:只要某年有一个县域或者一支军队有疫灾就确定该年为疫灾之年。关于灾域的判定有疫灾范围主要有疫灾范围和疫灾重心区域范围的确定。疫灾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疫灾重心区域及其位移都是研究疫灾空间变迁规律的重要指标。关于灾况的判定有疫灾指数和疫灾频度的确定,如10年疫灾指数的确定是在一定空间范围连续10年中发生疫灾的年数。疫灾频度是指某一时段(朝代)内发生疫灾的年数与该时段内疫灾的年数与该时段历经年数的百分比,与前面的十年疫灾指数相比,其主要区别是它的时间尺度任意的,而且数值是用百分比表示,如东汉(AD25-220)历时196年,疫灾28个年份,其疫灾频度为14.3%。
3研究成果
3.1 疫灾发生的时间变化规律 杨俭,潘凤英(1994)研究我国历史疫灾时间表发现,自秦至清末,疫病夏季频数最多,春季次之,秋季、冬季最少,而且疫灾频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多趋势;全国地区性的旱、涝、震、战等灾难事件发生后,常伴有疫病流行。龚胜生(2003)研究表明中国疫灾的流行从整体上看,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且呈螺旋式上升。另外,过去的3000年来,中国疫灾频度的朝代变化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魏晋南北朝和南宋以来。孙关龙(2006)研究从各种历史资料中获取了中国历史大疫 385 条 (公元前 13 世纪至1911年)研究发现,我国3000 多年大疫史上有两个活跃期 (公元2~3世纪、16~19世纪) ,且有愈后愈多之势 ,从百年一遇 ,到数十年一遇 、 数年一遇。龚胜生,刘杨,张涛(2010)研究先秦两汉时期的历史疫灾发现,先秦两汉时期疫灾越来越频繁的趋势,但是,年际和年内的波动很明显, 两汉之交和东汉末年为疫灾多发期, 冬、春、夏季为疫灾多发季节, 秋季较少发生疫灾。陈丽(2009)研究发现相较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和人口大量迁徙瘟疫多发期 ,在唐宋低发期当中 ,仍有部分阶段呈现高发特征,瘟疫的发生频度并无明显的固定的模式,只是主要流行于夏冬春三季, 冬季发病次数仅低于夏季。程杨,李海蓉,杨林生(2009)研究发现中国明清时期疫病发生频率在明朝前期起伏较大, 明朝后期以后疫病频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清朝后期几乎每年都有疫病的发生。
3.2疫灾发生的空间变化规律 杨俭,潘凤英(1994)认为疫灾在空间分布上,历史时期内以东南半壁人口稠密区急性传染病滋生蔓延机率高,西北半壁人口稀少地区疫病频数较少。龚胜生(2003)发现我国疫灾在空间分布上城市重于乡村,疫灾分布重心与人口分布重心具有空间上的契合关系。孙关龙(2006)认为我国历史疫灾在空间上有东部多 ,西部少。陈丽(2009)研究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瘟疫发生空间具有集中性,府州以上官府所在地以及经济发展较好、人口比较稠密的交通要冲都是瘟疫多发地区。另外,唐宋时期南方两浙和淮南一带由于江河湖泊密集,不良卫生习惯往往造成水源污染,使江河湖泊成为瘟疫传播途径是瘟疫发生较集中的区域。程杨,李海蓉,杨林生(2009)研究发现明清时期疫病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中国东中部所有的省市都发生过疫病,东部沿海地区年均发病县数比也高于其他地区, 其中上海市、浙江省和山东省年均发病县数比最高。
3.3疫灾发生的原因推测
3.3.1疫病与旱、涝、地 震、战争等灾难事件的关系 我国属东北亚季风气候区,春夏季时有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发生全国尤其是东部区域的旱、涝灾。夏涝或旱时蚊、蝇、擎生种类很多,蚊能传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各种历史记载中也不难发现疫灾与旱涝等灾难事件的关系,杨俭,潘凤英(1994)统计出自秦至清末旱、涝、地震、战争引发疫病的频数表。孙关龙(2004)研究我国的历史大疫,总结出几种灾害链,其中与灾难性事件有关的有:旱--疫链:晋元康七年 ( 297 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旱, 疾疫";涝--疫链:唐大和六年( 832 年)" 二月,大湖溢, 大水, 大疫";地震--疫链:明景泰六年 ( 1455 年) "五月初六日, 苏州地震, 并常、镇、 松、江四府瘟疫 ,死者七万七千余人"; 战争--疫链 :三国吴建兴二年( 253年) " 四月,诸葛恪围新城,大疫,死者大半。"
3.3.2疫病与其它异常自然天气的关系 除了影响恶劣的灾难性事件引起疫灾的发生,其他的寒、暑、虫、鼠等异常的自然天气都能引起疫病。如孙关龙(2004)总结发现的其他几条疫灾链,冬奇寒、6月雪、8月霜等引发大疫,即寒--疫链 ,清道光元年(1821年) " 夏, 寒。秋,大疫"。夏酷热、秋大暑、冬如春引起大疫, 即热--疫链, 如明万历四十六年 ( 1618年) "秋,大暑,民病疫疠,死者相枕藉"。烈风、黑风、暑风引发大疫, 即风--疫链, 如清道光二十六年( 1846 年) " 夏,暑风甚剧,时疫大作"。大雨雹、大雹引发大疫,即雹--疫链,"雨雹大如升 , 击死豆麦 、鸟兽。秋,瘟疫大作"等。
3.3.3疫病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越好,人口密度越高,但是医疗水平的不足,容易导致传染病通过空气 、饮水和直接接触传播 。对此,不少学者专注于自然环境的关系研究而有所忽视。但是历史记载中城市,特别是都城往往成为瘟疫的多发点。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大,而且在古代城市多是受灾地区饥民、流民汇聚的地区,这为瘟疫在城市的流行提供了有利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另外,孙关龙(2004)也表明历史上在多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引发, 乃至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交错作用下引发的疫灾也数量众多,如《天灾年表》中记载:"公元16年,先水灾、地震,后大疫,平变将军冯茂击句町(西南夷)士卒疫死者十之六、七"。
总之,当气候恶化,处于寒冷时期,瘟疫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对于人口集中和流动人口聚集的城市,是瘟疫的高发区。对此,对于一些大型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加强防疫等基础措施,妥善解决供水排水、垃圾处理、城市绿地空间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丽.唐宋时期瘟疫发生的规律及特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杨俭,潘凤英.我国秦至清末的疫病灾害研究[J].灾害学,1994(03).
[3]孙关龙.中国历史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6).
[4]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J].地理学报,2003(6):870-878.
[5]李明志,袁嘉祖.近600年来我国的旱灾与瘟疫[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6]龚胜生,刘杨,张涛.先秦两汉时期疫灾地理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03) .
[7]龚胜生,叶护平.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20(3):5-20.
[8]龚胜生.湖北瘟疫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770BC~AD1911[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9]程杨,李海蓉,杨林生.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J].地理研究,2009(04).
[10]朱凤祥.清代疫病灾害时空分布情态分析--以《清史稿》记载为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08).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