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貴刊216期文《兩岸需要第四通:心靈相通》,感覺不是滋味。這篇以民調構成的文章告訴我們,台灣2300萬人中仍有過半民眾未去過大陸,對大陸民眾負面印象亦接近半數,對大陸政府正面評價不到一成,而對維護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則高達47%,很難設想當民調超過一半的民眾,都要求永遠“不統不獨”時,台灣就可“心想事成”,永遠脫離中國,這是白日做夢。
顯然此種言論與“心靈相通”之說相背。須知作為民主政制的台灣,當局罔顧民意,豈不要自尋死路?民調對民主國家是任何黨派執政的基礎,更是監督執政黨的利器,此乃眾所周知,不用多談。好在上述言論非大陸主流,不過是一班憤青圖口舌之快,卻也從中說明兩岸民眾對統一認識的區隔所在,顯見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九月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講話,高瞻遠矚又適逢其時。他說,“我們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而難就難在“心靈契合”。在大陸人看來,台灣自金融風暴經濟陷入低谷,“四小龍”輝煌不在,大陸釋出多項惠台政策,給其萎靡不振的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台灣應感激大陸政府才是。民間經二十多年來往,交流、溝通、理解早已不是問題,血濃於水的親情融入一個大中華圈,匯成“一國兩制”的共識,按說亦應不在話下。然而,事與願違。特別是以反服貿為主的台灣太陽花學運,更是徹底打破和顛覆了大陸對台經濟先行、文化融合等多方面的迷思幻夢,以致大陸民眾不禁要問,為什麼大陸對台讓利,台灣人不領情?是對台讓利不夠,還是大陸對台政策出了問題?為什麼沉靜多時的台獨逆流重新囂張?為什麼反共反中還能在台一呼百應?於是要求政府反思檢討對台政策之聲日盛,有的甚至要求中央改變對台讓利不提政治條件的賣力不討好策略,雖然說了等於沒說,中共沒有做民調的習慣。
於台灣人來說,目前多數人認同“台灣”,不認同“中國”,更不認同“大陸”。民調顯示30歲以下的受訪者,93%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國號為中華民國,主權屬於2300萬台灣人民,這是台灣朝野與民意的共識,也是“台灣共識”。在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台灣的主體意識是“去中國化”的“台獨”意識。馬英九上臺後,雖然他不提“台獨”,但其核心並沒有改變,仍然在主體意識上不斷與大陸相區隔開來。於是,在很多台灣人看來,強調“一個中國”就是打壓他們的“國際空間”;大陸國力日漸強大,台灣人則擔心大陸要“吞併”他們;很多在大陸看來天經地義的用語與表述,例如“和平統一”、“一個中國”、“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等,都會刺激台灣,讓台灣感到被“打壓、吞併、侵佔主權。
原則立場大陸不能不講,但越講台灣會越反感、越離心,越難以接受。所以我們在感到不是滋味,憤青甚而怒火中燒時,更需理智面對,承認差異,相互諒解與包容。其實,台灣認同是正常的,試想,如果生活在台灣的人都不認同台灣,那麼怎可能會認同社會制度跟他們不同,又不是他們生活環境的中國大陸?另外,台灣認同也是必然的。目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只處於初級階段,兩岸間還存在許多差異,所以必然會出現這樣有所區隔的認同。我們設身處地從台灣人的角度來思考,當然也希望台灣“雙管雙向互動”。我們從不諱言現今的兩岸各項交流都是為了將來的祖國統一服務的,“統一”是大陸從民間到政府的共識,台灣當局常說自己的政策要聽從民意,所以也應該體諒到:大陸也有大陸的民意,正如習總書記所言,“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但“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希望台灣方面聽了,能有所觸動,並也從“心”開始,從文化教育社會等各方面,配合兩岸抵達“心靈契合”的目的地。(北京/廖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