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峰 金亚飞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通过访谈法对陕西理工学院大学体育课程开展状况进行调查,比较客观、准确的掌握了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开展状况。讨论影响大学体育课程开展的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提高我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水平,有效改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和进一步深化西部秦巴山区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 陕西理工学校 大学体育 课程 教学 现状
陕西理工学院作为陕西省秦巴山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摇篮,肩负着振兴西部秦巴山区的伟大使命。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我校大学体育课程进行调查分析,将有利于促进我校体育课程在新的指导思想下改革,抛弃传统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和手段,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2012年前,体育课程实行的是大一新生进校选专项,采用俱乐部制,其中专项包括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类(套路、散打、跆拳道)、健美操与户外运动。游泳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是大一大二学生必修的一个单项。自2013年起,改进了以前的选课方式,在大一第一学期以太极拳为主,第二学期设置游泳加各种项目的体验教学,体验项目包括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户外运动,大二再进行选专项,专项的内容包括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类、户外运动、太极柔力球。
(二)我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情况
通过对本校部分教师与学生的调查访谈,了解到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指导法:(1)语言法。语言法是体育课堂中组织教学、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最基础的教学方法。我校大学体育老师在上课期间对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的教学中经常使用。(2)直观法。直观法是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受器官对所学动作的表象、要领和方法获得鲜明印象和直接感受的一种教学方法。我校大学体育课程中教师经常使用的直观法是动作示范。
2.体验法:(1)游戏法。游戏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各种各样的游戏方式。不仅娱乐性、趣味性很强,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积极性,是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而有效的辅助手段[2]。我校大学体育课程中在每次课的准备部分时常用此方法来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学习的情绪。(2)比赛法。比赛法就是按照比赛规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能,通过相互竞争以决定胜负的练习方法。在我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学期末的复习巩固阶段或者考核阶段常采用比赛法。
(三)我校大学体育课程体育设施情况
我校有南北两个校区,每个校区都有开展大学体育教学的体育设施,通过实地考察,我校体育设施情况如下:1.南校区:综合体育训练馆1个,包含有标准篮球场馆、体操房、武术房、标准羽毛球场。露天标准羽毛球场13个。标准篮球场地14个。户外运动场地1块。国际标准田径场1个,人工草坪足球场1个。乒乓球馆1个,露天乒乓球台49个。网球场地4个。排球场地有2个。健身房1个。标准游泳池2个。2.北校区:田径场1块。风雨操场1个,包含有标准篮球场8个,露天标准羽毛球场10个,排球场2个。露天乒乓台24个。
(四)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师资队伍情况
通过调查,我校大学体育課程主要由体育学院大学体育教学部承担,也有部分体育系专业课老师承担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但不是常态化,只是在大学体育教学部师资不够的情况下才会有体育系老师参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由表1可以看出我校大学体育教学部教师男女比例合理,职称主要是副教授和讲师,年龄主要集中在30到50岁之间。
二、我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上存在问题。根据前面的调查来看,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大一有些内容设置课时较短,学生能体验的次数少,如遇天气不能上课有些项目的体验就无法进行;二是新兴项目、社会受欢迎程度高、时尚的项目不够多,例如轮滑、跑酷等年轻人喜欢的内容没有开设[4]。
(二)我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根据调查来看,我校大学体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体育课最常见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不足,例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等现代媒体技术教学手段没有采用[5-6]。
三、结论与建议
(一)我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二)我校的体育设施基本能满足日常教学,但也出现拥挤现象,羽毛球、跆拳道、健美操等项目的不能实现场地标准化。(三)我校大学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合理,但职称与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教师上课负荷过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3.13.
[2] 刘绍曾.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0(1):56-58.
[3] 庄艳华.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选用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D].苏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