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茜唐 农王晋平莫斯思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李伟茜1唐 农1王晋平2莫斯思1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发病率逐年上升,对社会及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近年来各医家以中医学传统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临床经验,对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血管性痴呆;中医;病因病机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组织的损伤,以获得性智能损害和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主要以记忆、认知、行为、言语、性格、逻辑推理、判断等特征。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痴呆的发病率达3.9%,其中VD占68.5%[1]。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其发病率呈直线上升,VD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诸多医家以中医学传统理论为依据,并结合现代中医临床经验,对血管性痴呆的中医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将近年来各医家对VD中医发病机制的探讨文献进行概况如下。
古代中医学中并没有“血管性痴呆”这一病名,本病当属于中医文献中“愚痴病”、“呆病”、“善忘病”、“文痴病”等病证的范筹。文献中有关呆病病证名的记载最早见于先秦时期,如《左传》曰:“不慧,盖世所谓白痴”。而“痴呆”最早见于汉代《华佗神医秘传》;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以“呆痴”命名,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开始将“呆痴”专列为单一疾病,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中首立“呆病门”进行专门论述。
2.1 从肾、脑论治
中医学认为,肾与脑在结构上相互联系,二者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互相影响。VD病位在脑,脑为髓海,元神之府,灵机记忆皆出于脑,精髓是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经·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可化精生髓,上输于脑,补充脑髓。肾精是脑髓生成的物质基础,肾中精气充足,则生髓机能旺盛,脑髓充盛,神机才能聪灵,思维、认知及统御五脏六腑的功能维持正常状态;反之,肾虚则不能生髓充脑,髓海不足,或髓减脑空,导致人的记忆、思维、认知等功能障碍。卢瑞丽[2],冯莹莹[3]等认为 VD 的发生与肾精亏虚有密切联系;认为肾生髓而通于脑,脑为髓海,肾精充足则脑髓充盈,反之肾精亏虚,髓海失养,则其神机失用,功能失调,从而发生记忆力减退及学习能力下降等智能障碍。胡玉英等[4]认为VD患者学习记忆功能下降是由于心肾不交引起的,治疗上宜交通心肾为法,取得较好疗效。郭志生[5]等认为脑髓渐空是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肾虚髓亏是VD智能衰退的基本病机。师会[6]等则认为血管性痴呆是肾虚血瘀两者相兼为病形成的,在治疗上应以补肾活血为法。伍大华等[7]研究脑髓与肾的密切关系,肾精亏虚,精不生髓,是VD的发病基础,创制了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的补肾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
2.2 从心脾论治
中医理论认为,心藏血,脾统血,气血充盈,上润脑络,则脑思维灵敏,耳聪目明 ,反之则气血不足,脑髓失养,久而发展成呆病。李虹[8]认为胃肠宿便、阳明燥热之邪与淤血相对是形成血管性痴呆健忘的发病机制,其与阳明病变有密切联系;因此治疗上应以健脾活血化痰为法。魏孟玲[9],郝军生[10]等认为临床上心脾两虚所致血管性痴呆患者最为常见,采用健脾养心为法可明显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大脑血液循环,提高学习及记忆能力。韩玉晶[11]等根据陈士铎《辩证奇闻》对于“呆病”症状的理解,认为肝郁乘脾,胃阳虚衰,痰浊内生,积于胸中,上犯脑窍,致神志不清,而成痴呆;以豁痰开窍健脾为法治疗VD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2.3 从肝论治
对于VD的病因病机,也有学者从肝的角度去认识。中医学认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生理功能主要有主疏泄、主筋、藏血,开窍于目;李冰[12]认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症状多为七情所伤,均是由于情志不畅,肝失调达,疏泄失常所致;王速轮[13]等根据其理论,认为肝维系着人的情志智慧,肝的气机失调可导致气血不和,日久则可致心神失养,最终导致痴呆的形成,治疗以补肝养血为主;马 琳[14]等认为血管性痴呆与肝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认为呆病始于肝气之郁,气机郁而不畅,气滞则淤血自生,瘀血上阻清窍,神明失聪,而发为呆病;采用疏肝解郁法治疗VD取得良好的疗效;刘雪景[15]认为血管性痴呆多由于肾阴不足,肝失濡养,气机不畅,疏泄失常,肝阳上亢,髓海失养,肝风内动所致,治疗以平息肝风为法。
2.4 从肺论治
从肺论治痴呆的观点一直鲜有人论及,近年来,报道日渐增多。《灵枢·天年》中记载:“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唐农教授[16]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肺气虚和浊毒蕴结肠道是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从肺论治血管性痴呆的理论;同时,认为[17]“五脏主五志”,中医五脏生理作用与精神思维活动均有密切联系,肺脏的虚损及功能失调在V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后,赵青山[18]等认为肺脏气机不畅无以充养脑髓,肺气虚亦会导致痰、瘀、浊毒等病理产物的堆积,从而导致血管性痴呆的产生。
2.5 从“五脏阳虚”论治
《素问·宣明五气篇》日:“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说明五脏与人的精神、学习、记忆等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李志强等[19]认为五脏所藏之神皆关系于神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津液的正常生成、输布、排泄,才能保证人体精神活动的正常运行,脑主神明的作用才能得以保障,由此,VD与五脏有明显的内在关系。张海燕[20]等根据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五脏阳气虚衰,气化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浊血瘀等有形之邪内生堆积,上犯阻滞脑络则致脑窍不通,因而发为呆病;通过拟定温补五脏阳气,化痰逐瘀的方法的五脏温阳化瘀汤治疗VD取得明显的改善学习记忆的疗效。
2.6 以“痰、浊、瘀”论
“痰、浊、瘀”是衰老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中医学素有“老人多瘀、多痰浊”的说法,说明“痰、浊、瘀”和呆证关系密切。《景岳全书》日:“痴呆证,凡平素有痰,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 ,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石室秘录》云:“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这些都表明痰、浊、瘀和痴呆有着密切的关系。惠振亮等[21]研究表明痰浊阻窍是血管性痴呆形成的病理关键,认为VD患者年老体衰,气化不足,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致痰浊上蒙清窍,脑窍不通,或气血不能充养脑络,脑失滋养,神机失用而发痴呆;刘燕凤等[22]认为痰、瘀互为因果,蕴久化为毒邪,损伤脑脉,清窍失养,元神失聪而灵机记性渐失,故而发为痴呆。冯兴建[23]认为,呆不离痰,痴者多瘀,痰瘀互结、痰瘀搏结是血管性痴呆的病机关键。聂秋华等[24]认为脾虚痰阻血瘀是血管性痴呆的基本病机之一,脾虚、痰阻、血瘀三者互为因果,交互为患。林田[25]也认为邪毒留滞,伤津耗气,动血留瘀,而损伤脑络,日久必然影响脑神的升降、运转、行令,发为痴呆,而瘀毒阻络是该病迁延难愈的病理基础。过伟峰等[26]认为痰瘀阻窍是V D的重要病理机制,强调痰瘀同治的重要地位,痰瘀互结,化毒为害,脑络受损而结聚,窍络受阻而不利,终致元神逆乱,神机失用而发为痴呆。陈维等[27]认为,V D的病位在脑,虽始于肝气郁结,但终因瘀血阻窍,而致脑失所养,灵机记性皆失,出现善忘、痴呆等症状。
2.7 “络病学说”论
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络主血,络病则是与血液和血管有关的病变,而V D的发生也与血管病变有关,且VD经久难愈,符合络病“久病入络”的基本特征。韦云等[28]认为,VD病位在脑络,脑络的正常运作是维系脑髓神机正常状态的基本条件,病机关键为脑络受损,神机失养,阐明血管性痴呆发病规律符合络病的病机。常富业等[29]认为脑络的病变机制在痴呆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汪美霞[30]通过临床研究,认为络脉(气络、血络)发生病变时,则影响气血的流通和神机的运转,导致神机运转功能减退或低下,则脑无法发挥其主神明的功用,从而出现呆傻愚笨的一系列表现。
2.8 从“三焦气化”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三焦为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三焦气化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气血津液输布异常,内生风、火、湿、热诸邪,血瘀、痰饮、浊毒等病理产物随之而生。罗本华等[31]认为,脑神的正常状态依赖三焦气化有常,认为“三焦气化失常”是痴呆的根本发病机制的关键病机。马云枝等[32]也认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为上焦之上,以髓海失养为要;病枢在脾,为中焦之主,以气血失调为纲;病本在肾,为下焦之司,以精亏浊毒为源。“三焦气化失常”而发为痴呆病。黄煜[33]认为V D的基本病机在于三焦气化失常 ,影响脏腑及气血津液的运化功能,导致脑气与脏气无法顺接,神机失用而成痴呆。
2.9 以“伏邪内生-损害元神”论治
任继学[34]提出伏邪内生,损害元神学说。其认为脑血管疾病发生后用药不当导致脑气受损,或脑髓元神受抑,不能正常驱邪外出,余邪痰瘀残留脑窍,致使脑之血脉循环瘀阻,痰瘀久蕴,内生毒邪,久蓄不除,余邪内毒损害元神,神机失用,从而发生血管性痴呆。杨玉超[35]认为老年人年老体弱,痰瘀内生,而少阴伏火之邪与痰湿血瘀蕴结终而成呆病。
迄今为止,虽然现代医家在古代论述的基础上对VD发病机制做了很多的论述,做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均未达成一致共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存在以下方面:①理论和临床辨证分型不统一;②缺乏公认、客观的评定标准,很多病例报道未得到公认;③临床缺乏设计严密、大样本的试验去验证病因病机的正确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等问题。以期医家能够对其病因病机方面的诸多不足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研究,不断完善对VD发病机制的认识,为中医在防治血管性痴呆的论治提供强有力的中医理论依据。
[1] 蔡敏.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综合诊治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34-36.
[2] 瑞丽.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论治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1,22(18):125-127.
[3] 冯莹莹.补肾活血健脑汤治疗血管性痴呆3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4):431-432.
[4] 胡玉英,胡跃强,张青萍,等.交泰丸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45例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 101-102.
[5] 郭志生,官洪涛,牛磊.从虚、瘀、毒立法论治血管性痴呆[J].中医研究,2009,22(9):58-59.
[6] 师会,赵锐.补肾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理论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2):266-267.
[7] 伍大华,周慎.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的补肾活血法干预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9):30-32.
[8] 李虹.浅析健脾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182-183.
[9] 魏孟玲.补脾益心汤加减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心脾两虚证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6): 703-704.
[10] 郝军生,丁现琴.补脾益心汤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心脾两虚证患者临床疗效评估[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4): 95-96.
[11] 韩玉晶,吴宏生.豁痰开窍健脾汤药治疗血管性痴呆80例临床观察[J].首都医药,2012,19(8):48-49.
[12] 李冰.血管性痴呆从肝论治[J].河北中医,2005,27(12):950.
[13] 王速轮,王绪平,陈宇,等.调肝化瘀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内SOD、MDA及Ach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1):19-20.
[14] 马琳,孙莉.疏肝解郁法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14,118.
[15] 刘雪景.天麻钩藤饮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2,27(2):274-275.
[16] 赵青山,王清碧,李天威,等.唐农教授从肺论治血管性痴呆的经验[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1):6-8.
[17] 唐农,黄立武.对血管性痴呆从肺论治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4):1-3.
[18] 赵清山,李天威,王清碧,等.应用一气周流理论探讨血管性痴呆从肺论治的机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51-53.
[19] 李志强.从五脏论治血管性痴呆[J].四川中医,2008,26(9): 29-31.
[20] 张海燕,唐农,葛金文,等.五脏温阳化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Nrf2蛋白通路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3):8-11.
[21] 惠振亮,阮绍萍,曹瑾,等.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型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4,(4):465-467.
[22] 刘燕凤,杨志新,徐斌.血管性痴呆中医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134-136.
[23] 冯兴建.痰瘀互结、痰瘀搏结是血管性痴呆的病机关键[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386.
[24] 聂秋华,丁淑芳,孙西庆.从脾虚痰阻血瘀谈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9):11-12.
[25] 林田.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3):115-117.
[26] 过伟峰,尚文斌.通脉益智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255-257.
[27] 陈维,刘福友.从肝郁血瘀论治血管性痴呆[J].辽宁中医杂志,2010,(8):1462-1463.
[28] 韦云,周文泉,郭明冬.络病理论与血管性痴呆相关性探讨[J].中医杂志,2010,(7):584-586.
[29] 常富业,王永炎.病络机制与痴呆证治述要[J].中医研究,2005,18(5):1-3.
[30] 汪美霞.血管性痴呆中医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158-163.
[31] 罗本华,于建春.论三焦气化是脑神的基础[J].辽宁中医杂志,2010,(6):1004-1007.
[32] 马云枝,史继鑫,沈晓明.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概况[J].山西中医,2009,(10):57-59.
[33] 黄煜.从三焦气化失常分析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J].吉林中医药,2011,31(2):93-94.
[34] 任继学.伏邪探微[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1):4-7.
[35] 杨超.从伏邪化火论治老年性痴呆[J].河南中医, 2013,33(2):219-220.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vascular dementia
The incidence of Vascular Dementia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ch cause a serious economic and mental burden to the social and families. In recent years ,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modern clinical experience, practioners had deeply explored on the TCM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Vascular Dementia, which provided strong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C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mentia.
Vascular dementi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R749.16
A
1008-1151(2015)03-0105-03
2015-02-10
李伟茜(1989-),女,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研究。
唐农,男,广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