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飞
论教师的“讲课力”:道·学·技
□ 王 飞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核心能力本质是讲课能力,即讲课力。从道、学、技三个向度出发,其讲课力体现为讲课力之魂、讲课力之本、讲课力之术。“魂”包括讲课理念、讲课价值、讲课思维、讲课气质、爱生精神;“本”包括学识渊博、高效学习、孵化精进、学习环境、学习典范;“术”包括话语表达之术、现场驾驭之术、识别学生之术、课堂设计之术、精彩元素调剂之术。这三者中,认识论层面的“道”、价值论层面的“学”与方法论层面的“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支撑起教师的讲课力,共同形塑着教师的职业生命力。
教师;讲课力;道;学;技
讲课力“不但从短期来看,而且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对教师的发展、地位和身份是必不可少的”[1]。讲课能力与教学能力有关,“讲课是教学中最困难的一部分”[2](P143)。讲课力是教学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是教师的第一能力。如何认识教师的讲课力?本文拟进行深入思考。
讲课力之魂即教师对讲课本质规律的把握和认识,本质规律即道。一个人“只要有本质的观念、起源与归宿的观念,就已经有了道的观念”[3]。抓住道就抓住了灵魂。这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讲课理念。讲课理念是讲课力产生的起点,是指教师对讲课活动的规律与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及其藉此指导讲课活动所形成的基本观念。它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讲课在于启蒙学生。教师要在课堂这个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通过一种春风化雨般的碰撞渗透,促动、激活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开启一扇或多扇成长之门。其二,讲课在于培养未来之人。学生是未来的人,讲课要帮助学生终其一生学会自己去努力成为人。其三,讲课在于建构学生的精神地标。“谷”与“山”两字在前边同时加一个人,就变成了“俗”与“仙”。讲课随时要调动起学生心中向上的东西,引导学生积极上进而不是走下坡路。其四,讲课在于与真实世界相连。“真实生活的讲课,是要让讲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关,最重要的是创造与真实生活有关的连结点,借此吸引学生的兴趣”[4]。
(2)讲课价值。讲课价值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课能恰如其分地满足学生需求。这种价值是教育作用的最核心彰显。“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左右其人生轨迹的因素尽管很多,然而凝聚住其人生元气不散的却几乎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教育的作用和恩泽”[5]。教育对人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完成。“讲课这个概念在于指明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最亲密地理智地接触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事实。基本的事实就是讲课是刺激指导学生思维的场所的时间”[6](P218)。因此,讲课价值务必从三方面去树立:讲课要使学生Happy、使学生Heathy、使学生Helpful(3H)。能够做到这“3H”的教师会让学生喜欢。
(3)讲课思维。在讲课过程中,如何有效组织、引导学生实现讲课目标,思维的作用功不可没。讲课思维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思维,还必须看学生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考虑因知识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思维定势,时刻提醒自己随时变换思路进行讲课,要善于根据学生状况,根据所讲内容的时代特征灵活巧妙地不断转换思维。而各种思维的变换取决于以下法则:“真理只有一个,圣贤以许多不同的名字称呼它。”[7]教师讲课,讲知识、讲道理、讲真理,讲课力强的教师以不同的思维视角讲出真理,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整体思维和局部思维、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
(4)讲课气质。“教师作为上帝的代言人与天国的引路人”[8],要具备代言人与引路人的气质。这种气质实质上就是领袖的气质。据此,对教师的要求只能是“最好”,而绝不该出现“尽力而为”这样的托辞。不是任何人都能当教师的,请那些“尽力而为”的人离开教师行当。从气质立场强调教师的“最好”,是指要靠其非权力特质赢得学生的爱戴,成为学生心中的领袖、偶像。非权力特质就是一种充满精、气、神的气质,就是真、善、美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弥漫于课堂中,将学生的心拽在一起,使其无法挣脱,直到下课,尚意犹未尽。这种气质自教师踏入课堂那一刻起,就已成为决定课堂吸引力的灵魂。
(5)爱生精神。“看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9](P125)。学生人生可能性的拓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课堂上充满爱生精神的教师。判断教师爱生精神的尺度是“人性尺度”与“人生尺度”。这两个尺度的长短被教师的爱生精神决定着。前者是指讲课应使学生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靠教师强迫学生去接受外在的东西;后者是指讲课应使学生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且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这取决于教师的仁爱之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9](P122)。易言之,“教师不仅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要站在指导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教师要通过第一个立场发现学生的问题,而通过第二个立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10]。具备这种爱生精神的教师,其讲课力之魂才能升华。
讲课力之本即教师讲课的资本资格,这取决于教师的学习力。学习力决定教师的讲课资本,由以下五方面构成。
(1)学识渊博。“‘学’——教育的源头活水”[11](P62)。学识渊博是教师讲出创意的前提。苏格拉底说:“在所有的事上,凡是受到尊敬和赞美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那些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如果你想获得盛名并受人的赞扬,就当努力对你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12](P290-291)这样,创意才会产生。在一个知识或者一个问题上,教师知道A怎么做的、B怎么做的、C怎么做的,然后得出自己是怎么做的,这就是创意。没有创意往往是掌握的可联系可比较的知识信息太少。做到学识渊博要跨过三道坎:“愿学、能学、会用。第一道坎是解决意愿问题、第二道坎是解决能力问题、第三道坎是解决实践应用问题。三道坎分别是重要性、效能性与情绪反应。”[13]三道坎任何一道坎都能把教师挡在外面,使其最终不能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2)高效学习。教师高效学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且需要“会意式阅读”。读书需要会意,即读者的情意与作者的情意在读书的过程中相会,从而有真感受、真领悟、能相通、能共鸣。“读书与教书,就是追求一个‘会意’的境界,就在你与书本‘会意’的一瞬间,有一道光照彻了书本,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14]。高效学习贵在对知识的有效提取。大脑的神奇功能是能对知识进行储备、选择、传承、创造与应用,这实际上就是有效提取知识。学习高效意味着先需要学习储备,装在大脑中的知识几乎都是离散的知识,学了却提取不出来,就一直在大脑里游荡,就像太空垃圾似的。这些知识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能将其提取出来的线索而已。一旦有了某个特定的情景刺激,就可帮助大脑提取出游荡在大脑里的知识,进而做到顿悟与创新。
(3)孵化精进。教师作为“立人”的行当,立人之本在于先孵化自己。“孵”是过程与手段,“化”是目的,当“孵”做到家了,“化”就是精进。靠什么去“孵”?靠什么实现“化”?做到以下“五靠”:一靠努力。没有谁比谁更加聪明,就看谁比谁更能选准
“一个方向”并不断努力前进。二靠谦虚。谦虚使一个教师的气量变大,气大就能装下更多知识。三靠反省。反省自己是否热爱教师职业、自己的行为与教师身份是否相匹配、自己的进步速度是不是远远大于平均水平。四靠感激。感激自己能通过教师职业而健康地活着、能够成为培育人的人。五靠奉献。教师职业属性主要是利他性。教师受人尊敬,根本上是源于此。教师最大的成就就是培育出成功的学生,通过学生的成功折射自己的伟大。如此才能实现孵化精进,“才能在完整的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才能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11](P17)。
(4)学习环境。学习虽很个体化,但也离不开好环境与好氛围,因为“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使知识充满活力的最好做法取决于以下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生活的前景,学校周围环境提供的机会,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因素。要圆满完成使知识充满活力这个任务,取决于对多种可变因素做精妙的调整。这是因为,教师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僵死的物质打交道”[15](P9-10)。这些是教师学习必须具备的环境条件,办学就是办环境,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取决于这些因素的和谐融合。有了这样的环境,通过教师的学习才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获得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做出展望。
(5)学习典范。“学习典范”充满学习风范与风格。“风格是智者的最高德性……风格永远是专业化学习的结果,是专门化研究对文化作出的特有贡献”[15](P20-22)。课前成为学习典范的教师,其迁移到课堂的讲课风范就使自己的课堂能让学生“动心”。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笔都不如动心。使学生动心的力量是教师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三者的完美融合与呈现。这三者对学生行为的改变以致学习效果提升的贡献各有不同。单纯讲授知识是最容易的,但对学生成长的贡献是最低的。技能如果能转化为学生潜意识反应的自动行为,则对学生成长的贡献就会非常直接。最好的讲课效果是直接改变学生的态度或情感。真正能把知识、技能与情感三者完美融合与呈现的教师,能促进学生愿意从内心深处改变情感态度。且这种意愿能驱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知识技能反过来又能提高意愿,只不过知识技能必须通过意愿才能得以表达与表现。掌握这一教育法门的教师必定是课前下功夫使自己成为学习典范,并建立自己的讲课风范。
讲课力之术即教师讲课是一种艺术,要给讲课艺术下定义不是易事。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就是优秀的教学。”[16]优秀教学的本质就是讲课艺术,讲课是一项专业技能而非仅仅是一种工作。“技能是指能够随心所欲、良好地表现所学知识的能力”[17]。讲课中教师能随心所欲、良好地表现便是艺术。这种艺术由以下五方面构成:
(1)话语表达之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线条是一条还是多条,取决于教师在讲课中的阐释功夫。恰如有学者说:“我们从不空着手进入认识的世界,而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解释学的理解既包括了我们突然遭遇的陌生的世界,又包含了我们所拥有的那个熟悉的世界。”[18]这里的“我们”如果是指学生,那学生会如此吗?如果学生会如此,必须取决于有优秀解释能力与阐释能力的教师,即有表达能力的教师。假如教师通过自己的阐释与表达把所讲知识以及围绕着知识闪闪发光的那个光环,即知识所能体现的思想、精神、文化等一起彰显出来,这样学生在进入那个境界时所携带的便是一大堆,把已知的与未知的放在一起便获得一个新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表达者或阐释者,学生要进入知识世界,必须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表达与阐释,引领学生进入知识世界。据此,讲课中教师表达的核心是要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话语转化能力。
(2)现场驾驭之术。“在以知识传承为主要任务的课堂中,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的权威控制力是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12](P112)。这个“权威控制力”就是教师的现场驾驭之术。一个教师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在课堂上出现这些问题:内容出现错漏、气氛比较沉闷、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有质疑。当内容出现错漏时,教师需要镇定自若,巧妙纠正;当气氛比较沉闷时,如有的学生打瞌睡、走神
等,这时教师可以不管,继续讲,因为要让所有人都聚精会神不是易事,如果因为少数不多的学生打瞌睡走神,而做了提醒的动作,反而使所有学生都会走神。别太在意个别学生的不良表现,泰然处之即可;当课堂秩序混乱时,如,一个问题就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大家说个没完,一片混乱。此时别慌,找出根源,以静制动。若实在控制不住场面,那就索性停下不讲,默默地看着学生,此时往往会收到好效果。大家看到你不说话,就会马上静下来,他们会想,是因为大家做的过分导致老师不讲了,于是会重新专心听讲;当学生有质疑时,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学生没有明白,就再主动详细地讲一次。
(3)识别学生之术。“凡是善于辨别的人就是一个好教师”[19]。讲课中,教师应基于以下五种学生类型区分讲课倾向:一是学生即将明白知晓或成功,就如同禾苗需雨露滋润一样,帮助下点及时雨以帮助其茁壮成长;二是学生善良敦厚,要帮助其成就他的德行;三是学生聪明好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获得才干;四是学生有少许疑惑,在讲课中要适时加以开导,答疑解惑;五是针对学生独特的个性,私下帮助其完善人格,成就自我。教师要在讲课中根据这五种倾向的学生,助其适度、适性与适宜地成长。懂得如此因材施教而识别学生之术的教师,他们能在课堂里创出积极的氛围,每时每刻都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如此便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愈能在你的课堂上实现他们的需求,他们愈能专心致力于课堂上的学习”[2](P36)。
(4)课堂设计之术。课堂设计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需要围绕目标、内容、形式、逻辑与过程五要素来设计:一是表现性目标的设定之术。传统的课堂目标是了解什么、掌握什么与精通什么。这样的目标描述,讲课效果很难衡量。表现性目标是讲课后学生应有什么表现。表现性目标聚焦在学生的具体行为上,如要改变什么态度,完成什么任务,解决什么问题。即目标在于使学生有潜在性的行为表现。以人际交际课程内容为例,通常的目标设定是:“了解或掌握人际交流的流程与方法。”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是:“用人际交流的流程与方法当堂做角色演练。”在表现性目标下,教师就从传统的讲授者变为导师,引导学生学会表现与演练。二是课堂内容的区分之术。若是知识性内容,主要采取讲授法。若是态度性或情感性内容,一定要用场景、问题、案例或游戏来挑战学生固有的信念系统。情感态度类的知识内容一旦陷入说教就变得索然无味。若是技能类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有机会当堂练习,甚至是反复强化。三是注重讲课形式之术。对教师而言,形式比内容更重要,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教师的任务就是为知识内容设计体验,即设计出激发学生的教学形式。四是讲课逻辑的清晰搭建。要灵活应用顺序逻辑、分类逻辑、关系逻辑、线索逻辑与结构逻辑。五是过程设计之术。过程设计既要考虑不同内容的时间分布,又要结合人的生理与心理规律,还要让课堂有层次感与节奏感,美感来源于层次,乐感来源于节奏。
(5)精彩元素调剂之术。课堂的精彩在于有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的学生们深深感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20]当讲课有趣时,学生的学习欲罢不能,这是讲课的高境界!教师至少要从三方面妙用元素使讲课精彩:一是新知元素。新知包括新事例、新理论、新数据、新技能等,这些新东西可以满足学生对新知的探求。二是哲理元素。贯通事物本真之义就是哲理。懂得哲理意义的教师的讲课绝对比那些体会不到哲理的教师的讲课要丰富多彩得多。教师要从生活与知识中利用精华概括法、时空超越法与相反相成法升华出哲理元素,帮助学生思维升华。三是情感元素。讲课中可利用真情诉求法、崇高诉求法、情理交融法与轻松幽默法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总之,“每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必定有‘变化中的统一’的标记。的确,教学的艺术也证实了这种说法。如果一个人回忆起同那些曾为自己留下终身智力影响的教师的接触,那么就一定会发现,虽然那些教师在教学中违反过许多教育学上的固定规则,甚至会在教学中扯得甚远,离开本题,好像是在聊天取乐,但他们也还能保持着思想的连续性,并能有所成就;他们能够运用新奇和多变性使学生保持机敏的、严格的注意力。同时,他们也利用这些因素,为确定主要的问题和丰富主要的论点而做出贡献”[6](P45)
综上,从道、学、技三个向度出发,教师把“道”置于认识论层面、把“学”置于价值论层面、把
“技”置于方法论层面,铸造其讲课力之魂、讲课力之本与讲课力之术,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被学生的眼、耳、口、脑四个器官接受——眼,首先接受教师的形象;耳,比外形更重要的是,学生更加注重教师在讲什么;口,学生如果接受并认同了教师的表达,就会成为知识与信息的二次继承者与传播者,他会用自己的理解与口去放大教师的讲课影响;脑,这是一个综合指标,学生真正接受一个教师是由衷的、打心眼里去接受这个教师的,进而喜爱并信赖这个教师。
[1][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89-290.
[2][美]威廉·拉格瑟.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视野下的师生双赢[M].杨城,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蒙.老子的帮助[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2.
[4][美]Elizabeth Breaux.老师,你好会教!——打破20个常见的教学迷思[M].倪婉君,译.台北:师德文教股份有限公司,2012:51.
[5]梁晓声.中国生存启示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02.
[6][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美]约瑟夫·坎贝尔,比尔·莫耶斯.神话的力量:在诸神与英雄的世界中发现自我[M].朱侃如,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7.
[8][美]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57.
[9]周国平.内在的从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10]姜萌.思考,从大学开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9.
[1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田俊国.精品课程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65-66.
[14]商友敬.坚守讲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4.
[15][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6][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2.
[17][英]斯特拉·科特雷尔.教学的艺术:如何传授学术技能[M].赵亚军,王彬,赵克,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21.
[18][德]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顾建光,顾静宁,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
[19][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48.
[20]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84.
(责任编辑 黄建新)
On Teachers’Teaching Ability : Law· Study ·Skill
WANG Fei
Propagating the doctrine, impar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resolving doubts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abilities for a teacher, and the core competence is the ability of teaching among them.From law, study and skill three dimensions of view, teaching ability shows its soul, essence and approach.The Soul includes teaching's idea, value, mind, quality and the spirit of loving the students.The essence includes profound knowledge, efficient learning, making progress, studying environment and model.The approach includes the techniques for language expression, scene control, recognition of students,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harmonization of wonderful elements.The three concept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 on each other to form an organic whole, and they support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build the common shape of teachers' occupational life together.
teacher; teaching ability; law; study; skill
G640
A
1672-0717(2015)01-0076-05
2014-11-15
2012年曲靖师范学院校级青年基金项目“曲靖师范学院青年教师非正式学习行为调查研究”(2012QN001);本文同时受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田家炳基金会教师教育研究青年学者项目资助。
王飞(1982-),男,云南曲靖人,曲靖师范学院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