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俊,郭毅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安徽合肥230000)
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而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但由于多种原因,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迎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效率,把思想政治课堂建设成为一个思想自由流动和碰撞的平台,建设课堂互动激励机制就是一项必要的措施。
思想政治课肩负塑造人的灵魂的任务,具有显著的思想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改变同学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导向、行为方式,使之符合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作为思想政治老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虽然,这种价值观,这样的话题,在高中初中甚至在小学就有可能已经听过多次了。但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所宣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有些学生并不接受,有的持怀疑甚至抵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与学生价值观念发生冲突。但由于社会的强大压力或来自老师的压力,学生又不愿流露。课堂容易成为一言堂的局面。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不进去。
思想政治教育课与一般的学科不同,侧重强调一种思维的转型与提升思想境界,而只是凭考试往往不能得到真实反映。思想的变化是需要讨论、交流、探讨、引导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上课时间短、任务重,要灌输的思想太多,留给讨论交流的时间不多。要发展个性,培养兴趣,落实素质教育,使教师轻松,学生愉快,很有必要将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思想政治课活动不好开展,实践比较少,使得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反复的思想灌输反应冷淡。
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以爆炸的方式快速发展,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智能手机普遍使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娱乐文化以廉价的姿态铺天盖地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广阔无垠的网络世界、无拘无束的网络生活以及精彩纷呈的网络游戏释放了大学生的学业压力,迎合了大学生追求另类和新潮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在虚拟世界找到了自我实现的快乐与满足、自由与放松,但同时导致部分大学生主体性迷失。在思想道德修养讨论课上,听到相当多的学生这样说:“有时上课精神不集中,老想着网友,老想着聊天的内容,想着去给网友要照片或打电话”。网上聊天使一部分学生陷入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不可或缺的“网络强迫症”。迷恋于互联网以后,他们对现实的各种活动都不感兴趣,认为这些活动没有什么意义,网络已成为能够代替一切活动的一种新的嗜好。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甚至还会出现“网络孤独症”等症状,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对人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成为“21世纪的电子海洛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导致自我角色的迷失,从而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大学生上课拿着智能手机上网,不抬头听课的人越来越多。
中国式教育功利性比较强,教学把应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教师崇尚灌输式教育理念。在灌输式课堂里,教师往往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传授原本丰富多彩的知识,以一种整齐划一的设定目标来约束原本个性鲜明的学生。于是,在这样的课堂里就缺少有情感的互动和智慧的碰撞,也缺失有生命激情与灵性的飞扬。课堂里,所谓的知识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教师因附属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自然而然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强势权威者,学生则相应沦为可怜的被控制体和单一的弱势被动接受体。师生完全被“物化”,教师是饲养员,学生是鸭子;教师是留声机,学生是储存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被剥夺殆尽。
在这样教育熏陶下,不少学生崇尚海绵式的学习理念,注重重复学习,轻视发现和创新,学生学到的只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反复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只要做好一个默默无闻的听课者就可,无需任何形式的反馈。这种灌输式教育理念,延伸到大学,就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听课者。
在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一直主张中庸,不太喜欢张扬。在生活和学习中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不愿做“出头鸟”。思想不肯显露,不善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善于表达自我感情,喜怒哀乐都隐忍不发,性格内敛。于是,不少学生形成了不善言辞、不做出头鸟的习惯。对于上课发言的事,能推辞就推辞,更不要说积极发言了,甚至坐座位也是靠教室后面。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现教育的引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有互动,有沟通,才能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引导,才能有利于生发有价值的思想。中国式教育不太注重口才,学生一般不发言,除非老师点名。不少学生站起来不知所言,甚至一言不发。大学课堂人多,空间大。不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是把自己排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生怕老师注意到自己。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持续的兴趣和师生互动是不易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激励机制有助于教育者确立适当的教育目标,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自动力,提高工作绩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定目标[2]。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励大家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习主动性,有意识的把学生拉回课堂,制定相应的互动激励机制是必要的。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和空间,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内心进行深入理解,开启顿悟,达到有效教育的目标,同时能够对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行培养;教师要容纳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教师对学生的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自我。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互动激励机制实施的主要有一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班干根据同学自己的意愿,自由分组,每组4-6人。有组长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各项事情,并负责和班干部联系。
第二步,小组组长根据本组同学意愿申请等次:一学期没有玩手机,睡觉现象,人均发言5次以上的,平时分90分档次。一学期没有玩手机,睡觉现象,人均发言4次以上的平时分80分档次。一学期人均发言3次以上的平时分70分档次。一学期人均发言2次以上的平时分60分档次。一学期人均发言1次以下的平时分60分以下档次。
第三步,分数确定:没有申请,不能越档次得分(比如:如果你申请80分档次,最高只能给89,不能得90分);达不到申请要求,降一档次给分(比如:如果你申请80分档次,没有达到要求,最多只能给60分档次给分,不能得70分);上下限多少根据质量和表现,质量和表现根据授课老师评定;组员至少发言本组均数一半以上才可享受组员最低分待遇。
第四步,发言一次要求:主动举手,被老师叫到,发言有一定价值。
第五步,发言次数,由课代表和老师同时记录,当天下课核对。
第六步,学期结束核算发言次数,给出平时分。平时分按照40%记入课程总分值。
就教师来说,都想把课堂变成一个在自己主导下的思想自由流淌的场所,但面对信息的洪流,面对需要不断创新的环境,能够自始至终不断地抓住非思想政治专业的大学生,是相当不易的。很多以前似乎都难以接触的信息,现在的大学生都似乎早早就知道了,老师再也不是信息的拥有者,更不是垄断者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需要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坎贝尔提出:绩效=能力+激励。激励机制,是指为事物提供行为动力的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方式。是综合运用各种激励因素,对激励对象进行有效剌激,促使激励发生所采取的制度和措施[4]。大部分学生从高中延续下来的学习习惯,似乎还是比较在乎分数的。而大学课堂,似乎老师能抓住的就是分数,通过这种互动激励机制的运用和尝试,激发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和创造性。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后,教师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
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储存、传播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当它进入教学过程,就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学生借助计算机课件、多媒体课件、录像带等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了,同时,掌握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的自主性也随之增强。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的格局,代之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
在大学思想政治课堂追逐什么不是重点,重点是追逐本身。思想自由流动和碰撞的课堂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课堂,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成熟大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以便迎接未来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
[1]赵小群.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5-28.
[2]陈天翼.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激励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36-38.
[3]普晓尼.我国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