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蕾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时代在科技的引领下不断地进步,社会和科学的领域对于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要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基于个性化发展的研究生选修课程设置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洞悉我国个性教育培养的趋势和选修课对于个性化发展的作用。
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对“个性化发展”的理解都有着不同的阐述。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个性化”的阐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形成独特的、独立的性格;二是重建心理的完整与统一[1]。个性化发展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领域,是充分发展个性化,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育。研究生学习可以看作是专业深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对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要求。
一个成功的物理学家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努力的:“生活中,我不仅仅把眼观停留在书本和实验研究上,而是会涉及到很多其他各类书籍,因为它们不仅让我开拓眼界也丰富了我的思维,使我的大脑在做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的灵活。”个性化不是简单的理解为区别于他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心理上的特征,而是在知识全面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品质。研究学问不仅需要技巧和专业知识,更需要知识的全面性。如果你只领会专业给你带来的智慧,那么这种线条型的思维更多的是局限你研究的成果。因此作为研究生要学会学习,学会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全面性。
提倡专业学习的精英化是因为再全面的知识结构即使没有一个中心去引导事物的发展或者没有自己的研究专长,社会将永远停留在形成的最初阶段。研究生不仅要专业化的学习,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个性化。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个性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科技发展的需求。专业的精英化是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方式的要求,为的是满足社会和科学界对于人才专业化的大量需求。研究生学习是不断精英化的过程,在专业学术的要求上研究生远比本科生严格。研究生的专业精英化发展实质上是对个性化发展的描述,研究生的学术目的就是为前沿的科学和对社会作出比现在能更好处理社会关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研究。精英化的专业学习是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必然要面对的学习过程。
高校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贯彻因材施教而开设的供学生选读的课程[1]。选修课多半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放松专业知识学习紧张度以及巩固专业知识而开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的概念,源于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提出的“选修制”。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1962年就开始了,但真正意义上开始实施以学分制为基础的选修制则始于1922年北京大学推行的《新学制》。选修课有别于专业课,其本身具有乐趣化,可以满足学生了解课外知识,丰富生活。而中国研究生的学习多半处于研究性学习,这难免会涉及到一些不属于本专业的知识,所以知识的探索需要通过选修课程以及课外书籍和观察生活来获得解决问题时需要的知识。总之,研究生的选修课程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研究生选修课的性质是辅助专业不断深化和外延的课程。一个优秀的研究生不会只专注于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他会通过其它途径去了解很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研究生的选修课是吸收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研究生的与本专业相关的选修课不仅能丰富知识、激发思维的灵活性,还能促进研究生本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巩固专业知识。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个性化研究,个性化研究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发展个性化和专业化。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选修课做到了弥补。如果没有选修课的安排,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也没那么容易利用专业以外的知识做为研究的辅助资料。研究生专业的成长和做出有个性化的研究一定少不了选修课的功劳。为选修课严格把关,有利于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要素本科化;课程设置统一化;倾向突出、课程结构学科化;特征明显、课程实施弱学术化;倾向较强,以及课程编制科学化,程度不够等诸多的问题[2]。不仅研究生专业课程存在这些问题,选修课同样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问题。
研究生的课程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板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相关的课程;学术前沿的讲座。专业基础课占最大的比重,其次是与专业基础课相关的课程,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实质上也是专业课的演变过来的,只是换一个说法而已。最小的比例是前沿的学术讲座课,因为它直接跟学校的教育经费挂钩,因此在一年内开设的次数几乎屈指可数。专业基础课又称必修课,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被作为选修课。据调查,目前我国研究生选修课在所有课程中比重较小,且从属于专业基础课。研究生选修课大多是与自己专业相关并拓展和巩固专业知识内容的课程,研究生的上课时间基本被专业基础课占据。另外,研究生的选修范围相当少,很多高等院校几乎没有与本专业无关的选修课程且选择范围非常小。这种选修课程的设置很难满足所有研究生对学科以外知识的需要,也不能很好的激发研究生对新研究方案的灵感,不利于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不能较好的了解。
与专业基础相关的所谓的选修课,其实质就等于专业课的再续。概念化的理论,从老师口中滔滔不绝地讲出来,似乎听的人并不是很多。理论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教学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反应,有些研究生教师在上选修课时和本科教师一样喜欢照本宣科没有启发性。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严谨的态度,大多可能与这是选修课有关,所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度要求并不高。另外就是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一味地讲概念,并没有提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亮点,我认为再枯燥的理论也可以和现实生活相衔接,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生活观察能力和与事实相结合的能力。
当今我国的研究生选修课几乎陷入专业课的怪圈,很多研究生抱怨,选修课基本上都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每天沉浸在专业知识里面几乎没有发展业余爱好和满足对课外知识需求的可能,选修课积极性大大降低。但是很多研究生还是选择了选修课,他们大多是为了拿学分,导致选修课上玩手机,选而不认真修甚至不修的情况。另据调查我国的选修课程设置还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社会对学历的考核并不在于选修课成绩的合格而在于专业课成绩是否优秀,以致学校和学生都一致认为专业学好就可以了。选修课也是辅助专业课的成绩,最终是为了加强专业课基础知识的学习。这种认识上的偏差至今仍然存在。
针对研究生选修课比重少,选修课选择的范围小,选修课没有起到促进研究生思维开阔和个性化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增加选修课比重和扩大选修课的选修范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选修课不仅有利于辅助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有利于学生放松对专业课的紧张学习。另外也可以引起学生和教师对于选修课的重视,这样才能保证上课的效率。选修课的选课范围一直是研究生比较关注的问题,由于选择范围的狭小限制了学生对于其他爱好的发展,不利于研究的开发和利用。为了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增加研究生的研究素材,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扩大研究生的选修课范围是有必要的。本学院的各科课程对外开放让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选修,甚至各院都可以将课程对外开放,但是要建立较好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本院乃至全院课程的对外开放,不仅使教师和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也使得研究生更好的发展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自己的爱好,在此基础上更容易进行研究。另外,当学生选修了某个专业的专业课时,专业课老师可以要求专业生一样要求选修生,这样学生的课程质量也相对提高了。
在专业基础相对扎实的基础上,选修课应该依据学生的兴趣来开设。生活不应该被同样的知识充斥,大脑也需要换氧。学习也一样,尤其是选修课,既然是选修就应该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有了兴趣做基础,选修课的积极性和质量才会相应提高,这不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研究生注重学习研究方法,在拥有丰富知识结构后对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加以深化并发展成研究方向,凸显自己个性化发展的一面。以兴趣做依据为研究生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现如今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满足研究生对自己爱好科目知识的需求。另外教师应改变原先的主讲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充分的交流并分享教师对问题的看法,在角色交换和学术交流互动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都会相对集中,那么提高课堂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就不在话下了。
个性化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最基本职能。一直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在选修课设置方面和教学上存在一些的问题,以致学生上选修课积极性不大,综合成绩不理想,选修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些问题影响了研究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想很好地推动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选修课的设置和教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为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铺上一条阳光大道。
[1]曹树国.也谈高校选修课建设[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7(5):93-95.
[2]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