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纯斌,王雄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4)
隐性课程实施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的关联研究
李纯斌,王雄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4)
高职教育既要抓市场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又要抓高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培养。通过实证方式,在隐性课程实施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的关联中,要综合利用好教学班集体因素、教学因素、校园文化因素、教师人格因素等,发挥隐性课程的非物质性和精神文化潜能的陶冶功能,构建长效机制。
隐性课程;实证研究;高职学生素质提升
隐性课程最早由菲利普·W·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课堂生活》中明确提出的,是教育研究实证化、科学化的概念和理论。《教育大辞典》 把隐性课程界定为:相对显性课程提出的,有关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非正式的、无意识和未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一般来说包括学校建筑、景观设置、校史等物质空间类;办学理念、组织制度、管理方式、行为活动等制度活动类;以及文化氛围、教风和学风、教师风采、人与人沟通相处方式等文化心理类[1]。隐性课程实施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的关联如何?2013年下半年,我们对湖南省长株潭地区部分高职院校410名师生进行了实证研究,希望找到“隐性课程实施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关联”的相关影响因素状况,以期能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帮助。
调查问卷的被测项目主要通过直接法和间接法得出。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学校名称,所调查学生的性别、年龄、所在年级、所学专业、籍贯以及生源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等。第二个部分从教学班集体因素、教学因素、校园文化因素、教师人格因素等方面汇集了“隐性课程实施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关联”的描述性信息,请被测的学生就每一项指出是否赞同其描述,可以在“不同意”“无意见”以及“同意”3个描述性信息当中任选一项。初测时的问卷共60个项目,经项目分析后删除32个区分度不高的项目,所以正式问卷共计28个项目。对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从几个层次对几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1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统计方法采用SPSS的描述性统计。
调查问卷主要从教学因素、环境因素、教师人格因素3个方面来探析隐性课程实施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关联的情况。
2.1 各个影响因素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认为教师人格因素、环境因素、教学因素对高职学生素质提升都有影响。其中被调查者对教学因素的内容设计、方式、策略的影响认同比率都很高,最低达到91.5%,平均是93.7%。教学主体的学生认为隐性德育课程实施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因素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内容设计、方式、策略是教师发挥主导的最重要体现。
表1 交互分类情况
2.2 教师人格因素影响与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
表2 交互分类情况
据表2可知:3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个性在隐性课程实施中对高职学生素质提升中没什么影响,占总体76.5%的调查对象肯定了教师处事态度在隐性课程实施中对高职学生素质提升中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师的育德能力,占到69.5%;排在中间位置的是教师的情感品质,占59.5%。
2.3 教学班集体因素影响与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
表3 交互分类情况
据表3可知:教学班集体因素影响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的调查中,被调查对象对合力引导方向、群体行为、榜样示范典型、角色意识培养、角色心理潜能开发影响因素都很肯定,最低占到83%,最高达97.5%。
2.4 校园文化因素影响与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
据表4可知:84.5%的学生认同精神文化价值观(校训、校风)在隐性课程实施中对高职学生素质提升中的影响,占的比率最高;其次是活动文化团学组织、学生社团活动,行为方式的影响,占到了76.5%;排在中间位置的是学校建筑、景观的影响,占到了69.5%;影响力靠后的是校史,所占比率是45.5%。
2.5 教学因素影响与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
据表5可知:教学因素影响与高职学生素质提升的调查中,被调查对象对教学设计的内容选择、课堂设计、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方式与策略影响因素都很肯定,最低比率占到了84.5%,最高达到97.5%,其中教学方式影响最大。
表4 交互分类情况
表5 交互分类情况
2.6 各因素中诸项目的认同率比较
对影响高职学生素质提升因素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可以明显比对出各个因素中均有赞同、认同倾向非常突出的项目。据统计数据显示,教师人格因素的影响所占比率最低,平均比率是61.7%,其中“兴趣爱好”所占比率最低,只有50%,“处事态度”所占比率最高,达到76.5%;对于教学班集体因素、教学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很赞同,平均比率是93%以上,其中教学因素“教学方式”所占比率最高,达到97.5%;校园文化因素影响排在中间位置,平均比率是69.25%,其中“物质文化(学校建筑、景观、校史)”所占比率最低,只有57.5%,“精神文化(价值观,校训、校风)”所占比率最高,达到84.5%。
第一,被调查者对学校地理位置、学校建筑、景观设置比较了解,并肯定了对提升学生素质有影响,如S02认为:“(学校环境)自己随处都会看到,能陶冶自己,有影响”。S08认为:“(学校环境)了解一般,对高职学生素质提升肯定有影响。”学生对校园规划一般不太了解、影响也不甚清楚。S05表示:“我不是很关心,能随意了解到就了解,不会刻意,影响不大。” 第二,被调查者对办学理念、规范制度、管理方式等满意度表现不均衡、意见多样,而且有更多的要求。如S02同学说道:“管理上学生参与程度较低,容易导致在道德人格上的消极和被动”。S03:“部分管理人员素养甚低、管理方式简单,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大。”S06:“学校倡导培养什么样的人、鼓励什么样的行为,对学生的素养形成有影响。”第三,被调查者肯定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心理文化认知与行动方面的重要作用,多数人赞同对提升高职学生素质的影响。如S09提到:“学校的校训、社团文化活动等会影响到学生素养的形成和成长”。S04:“希望学习有价值,工作有价值,能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S07表示:“不愿意学习高深抽象的理论,反感讲大道理”。第四,被调查者认为人与人沟通和相处的方式很重要,是不可避免要面对的,对提升高职学生素质有直接影响。如S01表示:“与人交流、沟通协调很重要。”S07表示:“老师、同学和朋友的示范和潜移默化作用,对自己影响大。”S05:“有时候在人与人沟通和相处方面,跟着感觉走,率性而为,缺乏理性。”S04表示:“注重家人、老师等长辈以及同学、朋友的建议。”第五,被调查者几乎一致肯定了校风、教风和学风对提升高职学生素质的影响,同时建议和抱怨都比较多,表达了用自己的标准来进行衡量,主要是从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学习氛围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如S02表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距离、讲台与课桌的空间关系会影响自己的积极性和态度。”S06说:“希望学校多采用专题讲座、课程学习、团体实践、集体测试、网络咨询、面对面咨询等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关系。”S08表示:“喜欢与老师平等交流、自由发言、共同探讨,不喜欢教学模式单一、以概念化说教的教学。”
4.1 结论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短期功利主义、狭隘实用主义的趋势。没有充分认识到隐性课程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没有把隐性课程作为弥补显性课程不足的有效补充而重视高职教育的陶冶功能,忽视高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培养[2]。同时,被调查者认为隐性课程实施中对高职学生素质提升的各有关因素中,按照影响作用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教学班集体因素、教学因素、校园文化因素、教师人格因素。
4.2 建议
4.2.1 隐性课程实施重视高职学生交往和实践
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需求,在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风采、教风和学风、人与人沟通和相处的方式、心理文化等方面进行内容构建,让他们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和转化,切实提高高职学生自身素质。
4.2.2 引导高职学生主体性发展
要深刻认识高职教育过程既是施教过程,又是学生自我认识、活动、体验和整体人格形成的发展过程,要真正把握知-情-信-义-行的一般特点以及内化外化的基本规律。在隐性课程实施中,从灌输开始,注重高职学生的情感培养、意志锻炼,注重内化为他们的信念,外化为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3]。
4.2.3 建设高职学生相互尊重,良好互动的人际环境
平等是进行教育的人性基础。高职教育要注重建立平等与对话的师生关系,建设积极向上、民主平等、责任担当、鼓励创新的高职心理文化,而且特别要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和融洽的关系,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职业文化氛围,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4.2.4 发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互补作用,构建高职教育以隐性课程增强显性课程效果的长效机制
高职教育既要重视市场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又要重视高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培养。在这里,综合利用好教学班集体因素、教学因素、校园文化因素、教师人格因素等发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互补作用,显得格外必不可少。这种互补作用具体是,一方面凭借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转化从而发挥对受教育者的共同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隐性课程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对人的情感、意志方面的影响,利用其包括有形活动和实践以及无形的传统和文化的丰富内容,充分发挥非物质性和精神文化潜能的陶冶功能。
[1] 欧奥尔特曼,马马默斯.文化与环境[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2] 张耀灿,郑永廷,赶书林.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校对 晏小敏)
20140711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HYJG14011);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JK014CZY022);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JK012BJC001)
李纯斌(1975-),男,湖南郴州人,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710
A
1674-5884(2015)02-01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