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进贤一中 王莉莉
逸态凌云,映照千载
——浅论鲍诗风格
江西省进贤一中 王莉莉
鲍照将俊逸、刚健、险俗之风融为一体,将质朴刚健的气势与南方民歌的艳丽结合起来达到一革诗风的目的。他将一生坎坷曲折,仕途不达的不平之鸣尽书于诗文之中,形成风格的多样性,可谓逸态凌云,映照千载。
鲍照 俊逸 刚健 险俗
鲍照是我国文学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位伟大的诗人。由于史料记载甚少,鲍照的准确生卒年不详(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公元414年至公元466年的魏晋南朝宋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内部政治关系错综复杂,皇帝疑心重重,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猜疑的对象而引来杀身之害。据清人汪中统计,129名皇室成员中有121名惨遭杀害,其中80人为骨肉自相屠杀。
对于鲍照的生平我们也了解甚少,有关他的传记在史料中也只是寥寥数语。主要见于《宋书》卷五十一(附于“宗室传”);《南史》卷十三(附于《临川王刘道真传》)。据学者丁福林考证,有关鲍照的传记最早见于 《宋书·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鲍照附传》一文中。文中述:
鲍照字明远,文辞赡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元嘉中,河济俱清,当时以为美瑞,照为 《河清颂》,其序甚工。世祖以照为中书舍人。上好为文章,自谓物莫能及,照悟其旨,为文多鄙言累句。当时咸谓照才尽,实不然也,临海王子顼为荆州,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子顼败,为乱兵所杀。
此附传中提及鲍诗“赡逸”“遒丽”“工”“鄙言累句”,可见沈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注意到鲍诗风格特征的多样性。而齐虞炎《鲍照集序》中对其生平的概括也是我们研究鲍照的重要资料,序述:
(照)家世贫贱,少有文思。宋临川王爱其才,以为国侍郎。王薨,始兴王濬又引为侍郎。孝武初,除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又转为永嘉令。大明五年,除前军行参军,侍临海王镇荆州,掌知内命,寻迁前军刑狱参军事。宋明帝初,江外拒命震扰,江陵人宋景因乱掠城,为景所杀,时年五十余。
《南史·本传》中记载鲍照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时写:“(照)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之上有英才异士,没没而不闻者,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知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鲍照得到刘义庆赏识,但由于出身限制,只攫为国侍郎,虽然此,我们亦能见识鲍照的才略和希望实现雄大抱负的勇气。
笔者基于其创作风格的多样性,从鲍照乐府的俊逸之风刚健之气、险俗之累对鲍诗风格进行浅要分析。
鲍照诗歌含有俊逸之风,豪迈而洒脱。所谓‘俊',指形骨之俊;‘逸',应是奔逸之逸。关于鲍诗之“俊逸”,明代陆时雍说:“当其得意时,直前挥霍,目无坚壁矣。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可以想此君意气所在。”此评论通过“骏马”“短剑”“秋风”“驰骋”等有意味的意象表达了对鲍诗“俊逸”之感的形象理解。丁福林《八代诗菁华录笺》:“明远犹俊逸,又时出奇警。所以独步千秋,衣被百世。”从文学史角度看,鲍诗之俊逸确实开盛唐飘逸诗风之先声,对后世很多诗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李白、杜甫、李贺等。我们以鲍诗中较有“俊逸”之风的句子为例:
双鹤俱起时,徘徊沧海间。长弄若天汉,轻躯似云悬。 (《代别鹤操》)
风餐委松宿,云卧恣天行。冠霞登彩阁,解玉饮椒庭。 (《代升天行》)
诗中“双鹤俱起”之姿、“风餐松宿”之态 、“城带高楼”之远、“剑望云峰” 之劲、“窦通海碧”之气,使人心中欣然生出清远堪浓,俊逸飘洒之味来。鲍照最具代表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其一)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其六)
这些诗情绪变化跌宕起伏,时而奔放,时而收敛,时而悠闲,时而悲怆,细致而准确地表达出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故清人陈祚明会说:“鲍参军诗,如惊潮怒飞,回澜倒激,堆琦隅屿,荡谲浸白,微寻曲到,不作安流。而批击所经,时多触阂,然固不足其汹涌之势。”而我们要知道,其俊逸之风不仅仅是由于其内心感情直接流露,用酣畅淋漓的气势表露内心的不平之情而形成的,而且也因为其创作过程中几乎不用典,自己提炼文字和句式,达到洒脱尽显于表的效果,可谓俊逸之极。例如,“君不见”句式,尽显俊逸之风,这主要集中于《拟行路难》系列之中: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五)
君不见葬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十)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着故茎。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十一)
“君不见”句式给人一种强大的气势和力度感,用于表达内心悲愤不平之情,甚是得力。又因为“君不见”至于句首,使人读之甚感俊逸洒脱之味飘然而至。这种句式对诗仙李白影响深刻。所以,胡应麟在《诗薮》中道:“明远信为绝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而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也称李白为“俊逸鲍参军”。元代辛房在《唐才子传·贾至》中亦云:“至特工诗,俊逸之气,不减鲍照、庾信”,即是对杜甫这一概括的认可。清人方东树也慧眼独具,其《昭昧詹言》(卷六)云:“李杜皆推服明远,称曰‘俊逸',盖取其有气,以洗茂先、休弈、二陆、三张之靡弱”“明远虽以俊逸有气为独妙,而字字练,步步留,以涩为厚,无一步滑”。清人彭蕴章在《题元人诗十二首》之二中亦表达了自己对鲍照的认识:“诗名籍甚揭文安,五字长城天历间。赋月商楼有佳句,参军俊逸可追攀。”可见,鲍诗俊逸之风在后人心中已经具有一定高度,真可谓“逸态凌云”。(《蔡百衲诗评》 卷一)
鲍诗风格是多样性的,不仅有俊逸之风,亦具刚健之气。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其“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虽然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但“慷慨任气,磊落使才”使其诗风骨犹存,刚健依旧。鲍氏乐府之在南朝,犹如黑夜孤星,中流砥柱,其源乃从汉魏乐府中来,而与整个南朝乐府不类”。清人方东树更是标其体魄说:“鲍诗笔势振迅,足以驱使纸上,但见生气。”“气体坚实,惊心动魄,要亦百世师也。”我们看其诗《代陈思王白马篇》 :
白马骍角弓,鸣鞭乘北风。要途问边急,杂虏入云中。闭壁自往夏,清野径还冬。侨装多阙绝,旅服少裁缝。埋身守汉境,沈命对胡封。薄暮塞云起,飞沙被远松。含悲望两都,楚歌登四墉。丈夫设计误,怀恨逐边戎。弃别中国爱,要冀胡马功。去来今何道,卑贱生所钟。但令塞上儿,知我独为雄。
此诗叙述了塞上男儿得知北地又起战乱,为了护守汉境,立即决定参军为国而战的情景。诗中用天寒地冻,飞沙走石的战场环境,衬托出战争的惨烈和战士们的悲壮之举,令人感动。还写了主帅失策,士兵怀恨赶赴边戎,更形成一种悲厚苍凉的诗境,具一气呵成之节奏,如《发后渚》:
江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从军乏衣粮,方冬与家别。萧条背乡心,凄怆清渚发。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孤光独徘徊,空烟视升灭。涂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推琴三起叹,声为君断绝。
这种情感基调的诗有不少,虽其中出现如“霜雪”“萧条”“凄怅”等悲凉之词,但从总体来看却是一种厚重、深沉,撼人肺腑之感,亦不乏刚健和大气。
论及鲍诗险俗之累时,我们并不否认鲍诗的巨大成就,其成就已是公认的了。而且笔者认为其险俗之累和前面论述的俊逸之风、刚健之气并不矛盾。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眺劣得“黄鸟度青枝”,徒自弃于高听,无涉于文流矣。 而我们应该知道,到刘宋末年,鲍照已经成为当时文人争相仿效的对象。那时很多人甚至认为建安诗人曹植,刘桢之诗是“古”与“拙”,相对而言,他们学习鲍照就是追求 “新”与“巧”。但对于钟嵘来说,他们追求的这种“新”与“巧”是含有贬义的。
钟嵘在《诗品》中曰:“惠休淫靡,情过其才,世遂匹之鲍照。”言下之意,鲍照的诗与惠休的“淫靡”相差不了几何。明显地,他也承认很多人所说的“休鲍”并称之实,贬低了鲍照诗歌的地位。梁代的萧子显也曾在《南齐书·文学传》说:“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隐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当时文章有三种,第二种就是“发唱惊挺,操调隐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而鲍照就属于此种,并且说学习鲍照的人都是这种诗风,是一种险俗之累。
总之,鲍照“慷慨任气,磊落使才”,不仅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清刘熙载《艺概·诗概》), 亦在整个文学史上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鲍照将俊逸、刚健、险俗之风格融为一体,把汉魏乐府的质朴刚健与南方民歌的艳丽浅俗结合起来,达到一革诗风的目的,为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后世亦产生了深刻影响,可谓“映照千载”。 (《蔡百衲诗评》卷一)
[1]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梁]沈 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6][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钟仲联.鲍参军集注[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8]丁福林.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8
[10]丁福林.鲍照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2][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4][梁]钟 嵘.曹旭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5][梁]钟 嵘.诗品(卷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6][南宋]张 戒.岁寒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ISSN2095-6711/Z01-2015-11-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