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径

2015-03-31 12:01蒋晓东阳桂红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论政治

蒋晓东,阳桂红

(1.长沙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022;2.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1]在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功能。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激荡和碰撞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目标,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

1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也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首先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自信。

1.1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理论自信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上的表达。理论自信是教师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文化自信在某种程度上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自信密切相关。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来看,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涵养既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召力和认同度的重要保证。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涵养,不能够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要义,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缺乏自信、显得底气不足,从而也不可能做到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以深刻的理论说服学生,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思想困惑也不能得到清晰的解答。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增强说话和讲课的底气和自信。

1.2 加强制度保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自信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理论自信,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表现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一职业的充分肯定和自我认同。在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负面文化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贡献和社会地位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在关于教师从事本职工作被尊重和被重视程度的调查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本职工作的满意度也普遍比较低,一些省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本职工作的满意度不足四成(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占27.81%、一般占35.05%)[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高校要“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岗位聘用(职务评聘)等方面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3]。因此,各高校应该尽早贯彻落实《意见》中的相关精神,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待遇,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习、交流、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 弘扬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批判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灵魂,可以说马克思的全部思想都是在批判中展开的。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重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塑造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在文化批判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2.1 把握马克思批判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坚持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每天都面临着海量的信息选择,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深刻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各种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引起了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交织,纠缠着青年学子的心灵,导致许多学生处于“盲目崇拜”或“价值迷失”的状态,陷入价值困惑。“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面对思想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各种复杂问题,必须把握马克思批判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坚持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正视多元文化存在的现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进行分析和批判,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批判性思维、树立批判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理论思维和洞察实际的能力。

2.2 领悟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理论特质,坚持批判和建构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视阈中,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批判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否定现存世界,而是要通过对于旧世界的扬弃发现并建设新世界,文化批判同样不是对各种文化现象或文化思潮的简单否定,而是体现了批判与建构的辩证统一,即“一方面对现有社会异化的文化形式进行尖锐地批判,另一方面又在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5]。在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为指导,一方面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神、去其糟粕,坚守文化之根,另一方面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对待外来文化,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坚持以我为主,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在文化批判中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3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

培育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须加强体现时代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新载体,推动校园内外的协同配合,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

3.1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理想信念”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积极开展“理想信念”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进一步彰显主流意识形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扩大主流价值观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比如积极开展“研读经典”的读书会活动,研读经典是提升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研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做好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体会。

3.2 利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发掘实践教学的文化资源,拓展实践教学的文化领域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实践教学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我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每一个地方都存在着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景观及其他优秀文化资源。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显著的地缘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成长和文化养成提供了重要的感性材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媒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以案例教学、参观访问、情景再现、现场教学等教学手段,丰富实践教学的文化内涵,生动活泼地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文化成果,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

3.3 利用新媒体技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整合文化资源,唱响主旋律

在2012年一项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接受调查的大学生100%使用手机”,并且手机的功能已经“从通讯终端逐渐演变成为信息终端”[6]。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移动终端成为向大学生传播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成长的主要渠道。不良信息、恶俗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低头一族”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等。智能手机普及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与之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比如师生之间的沟通手段更为多样化,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更为通畅。因此,必须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园微信公众帐号等文化教育新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社会主流文化,扩大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世界中的影响力。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01).

[2]胡利平.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3):6-9.

[3]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罗泽荣.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6]沈野萤.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今传媒,2012(11):35-36.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