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2015-03-31 11:50王希军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4期
关键词:滨城区教育局领导力

● 许 雯 王希军

区域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 许 雯 王希军

课程发展是中小学校发展的关键。从整个区域来看,学校课程改革存在着改革缺乏理论引领、课程内容重复、学校课程开发能力薄弱、学校间课程开发缺乏交流等问题;而构建区域课程领导力,可以从整体上引领区域内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带来区域内学校课程开发高效发展。

区域课程领导力;课程整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成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和方式。在当下,各个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课改,但各学校间课程开发与设置存在孤立状态,各学校缺乏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以及与同级同类学校的沟通,仅仅根据自身的资源开发,造成了学校课程改革效果普遍较差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区域课程领导力。作为指导各学校课程发展的区教育局,可以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好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功能,带动各学校借助课程改革走向特色发展。滨城区教育局积极培养区域课程领导思维,提升区域课程领导力,系统地、整体地解决中小学课程改革面临的系列问题,引领中小学课程教学创新,从整体上对中小学校的整体与局部的学校愿景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实施的制定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力图促进区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一、区域内学校课程改革问题重重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状态主要涉及国家课程校本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两个方面。各学校也在积极探索这两个方面,但是在改革探索过程中,学校课程无论是在课程设计上,还是在课程实施以及评价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总的来说,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整体规划课程的能力不足

一些学校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上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和专业指导,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比较大,在处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关系上,缺少系统科学的规划和统筹设计,部分地方课程内容和大量由学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校本课程内容与国家学科课程内容彼此之间也有较为严重的重复与交叉。这不仅增加了学校、教师、学生新的负担,影响了整体教育效果,而且造成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校资源的浪费。

(二)学校缺乏对冗多的三级课程内容的整合力

三级课程管理赋予了地方、学校的课程自主权,但是在地方、学校的课程权限处理不清的情况下,造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重复,如在小学阶段,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与国家课程《语文》内容存在着重复,地方课程《环境教育》与国家课程《自然》内容存在着重复,给学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为学校既要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又要开设地方课程,同时还要开设体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课程。这就对学校在三级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方面提出了挑战,但普遍来看,各学校由于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有限,在三级课程的整合方面效果不彰。

(三)多数教师不具备较强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之前,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空间有限,教师们习惯了忠实地实施国家课程,忠实地讲授固定教材,他们的课程开发意识非常薄弱。新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的出现,给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空间与自主权,但教师们还没有从固有的被动执行国家课程意识中转换过来,并且课程开发的能力也比较薄弱,以至于他们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的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存在着粗制滥造、良莠不齐的现象。

(四)校际间缺乏相互交流的机制

在区域内,如果各学校间建立起联系,每个学校集中精力开发自身的校本课程,然后各学校间资源共享,这样,既带来了课程的丰富多样,课程开发的层次也会因学校的精力较为集中而体现出高质量。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与平台,学校的普遍状态是缺乏沟通交流,各个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是孤立的,学校间课程资源的共享更为鲜见。这样,每所学校都是在自身有限的课程开发能力范围内设计、开发多种校本课程,结果是各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质量层次不高。

二、区域课程领导力:推进区域课程改革的重要能力

在以上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滨城区教育局针对面临的问题,意识到区域性课程领导力建设是解决区域课程改革问题的有效策略。滨城区教育局渐渐地形成了区域课程领导思维,在这一思维引领下积极构建区域课程领导力。用实践证明了县域内统筹课程改革是一种可操作的、具有实效性的管理机制。

(一)改革探索中形成区域课程领导思维

在一个区域内,区教育局、学校就构成了一个系统。系统组织运行的效果,与系统内各组织角色的发挥,有着很大的关联。要想一个系统得到良性运行,一个组织内各成员必须定位和发挥好自身的角色和作用。对于区域内学校课程改革而言,要想顺利解决区域内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保证学校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区教育局,以及学校需要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其中,区教育局是统管中小学校的管理部门,对于整个区域教育系统具有总协调、指导的作用。

而这些作用的发挥与区教育局的结构化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结构化思维,将各要素看成相互联系的要素,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系统,用结构化的方法思考,可以平衡考虑各项因素,并照顾到细节的合适层次,进而处理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1]区教育局的结构化思维,就是认识到区域课程领导对于整个区课程改革的引领与规划、管理与实施、评价与改进等功能,对全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

具有了结构思维,滨城区的教育活动是在系统的、结构的规范下进行的。无论是对全区教师进行培训、对全区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指导,还是学校间相互学习交流,区教育局都做一个系统的规划,并且这些工作是有宗旨、有规划、有目的和系统的。

(二)区域课程领导力利于促进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

形成了区域课程领导思维之后,区教育局需要做的就是在整个区域学校课程改革中发挥好组织、指导、监督等作用,这就是区域课程领导力。区教育局作为一个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区域课程领导功能的承担是应有之义。领导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2]课程领导力是管理者在课程开发、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价过程中实施领导行为的能力。区域课程领导力凌驾于学校之上,它的强弱预示着一个区域内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强弱。它主要是指一个区域课程领导团队基于区位结构以及区域教育发展定位对区域课程的规划、建设、引领、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

对于区教育局而言,其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为:构建区域课程文化,指导学校规划、开发、实施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在内的学校课程,指导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搭建校际间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形成校际交流机制,全面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区域课程领导力在区域层面在课程改革推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1.彰显桥梁作用,有效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内容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责任不明晰,课程内容的重复开发,给学校课程实施带来了负担,区教育局努力在区级层面,协调好三级课程的关系,邀请专家进行课程论证,对重复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减轻学校的负担,发挥好区教育局的职能。同时,引导学校形成了区域课程领导力之后,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优势,首先是在区域层面对区域所辖学校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如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内容的处理上,这样方便学校把握校本课程实施的范围,避免学校在实施课程时候出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重复。

2.促进学校间交流合作

区域课程领导力的一个表现就是,积极搭建校际间交流的平台,促成学校之间的交流。在区教育局的课程领导下,区域内学校间通过一定的平台,进行课程开发技术与经验方面的分享,以及优质资源的共享。这样,学校可以集中精力,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资源,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实施以及开发特色校本课程,避免各学校间孤立地开发课程带来的学校课程开发效果低、负担重的局面。

3.充分吸收利用政府、大学、社区、科研机构、同伴学校等社会资本

学校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不仅需要有校长和教师的努力,而且需要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校外课程专家、科研机构、社区乃至家长的支持与合作。政府的政策支持、科研机构的专家智库、同伴学校的资源共享,家长、社区的资源以及其他支持,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宝贵关系资源,这些关系资源能够维持、制造与配置课程资源。社会资本占有的多少,以及对社会资本的运用程度关系着学校课程开发的力度与强度,妥善处理并运用良好的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学校间课程资源的结构重组与优化,对于校际间信息的交流,资源的共享等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3]相对于学校层面,区教育局利用自身的职能优势,更容易争取到社会资本,取得与科研机构、上级政府、社区与家长的支持,以及促成校际之间的联系。

三、提升区域课程领导力的实践路径

当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突破的,必须发挥教育局的组织协调、指导引领职能,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来帮助全区中小学校突破制约学校课程实施的瓶颈,提升课程实施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中,人们往往注重学校层面的课程领导力,而忽视区域层面课程领导力功能的发挥。滨城区教育局在全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意识到系统思维以及区域课程领导力对于推进整个区域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于是大力加大措施积极提升区域课程领导力,着力探索解决区域课程领导力缺失背景下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推动整个区域内学校课程的发展。而区域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涉及到两个层面,一个是教育局自身的能力提升,另一个是教育局对于学校的课程改革能力提升。在对于学校课程改革能力提升方面,区教育局的工作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校长和教师作为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主体,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长与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是学校有效实施课程的关键。区域课程领导力不仅仅是指区教育局具有通过系统的规划,丰富的活动指导本区域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等方面的能力,还涉及到提升区域内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校长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决策者,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涉及到对整个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合理设计与系统规划、指导。他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学校课程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对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涉及到教师对于所任学科课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教师也需要具有一个整体性的思维。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课程的开发者与执行者,教师对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课程实施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4]所以,区教育局的课程领导要注重对区域内校长、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具有了区域课程领导思维后,区域教育局开始重视发挥一些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能,如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利用好这些部门的资源,对校长、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培训是提升中小学校长、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最直接方式。多层面的培训能够更新理念,开拓视野,丰富策略,促进课程教学创新的内涵发展。滨城区采取专家引领和典型学习两种策略,提升校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推动课程教学创新。滨城区聘请省内外知名课程理论专家、课堂教学专家、教育管理专家,分别对全区教学管理者、中层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等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培训引领,从理论、策略两个层面突破瓶颈问题。滨城区积极走出去学习借鉴成功学校的经验和做法,推动课程教学创新。积极组织学校校长、教师参与省内外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研讨、成功学校考察等活动。

(二)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构建学校课程发展共同体

学校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发展,不应该是学校自我封闭起来,以独自模式发展自身的特色发展,如果在探索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上,与其它兄弟学校以及高效一起并肩奋战,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共同商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减轻不必要的负担,留有余力创造性地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滨城区教育局积极挖掘吸引有效的内部、外部资源,进行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引导学校构建课程发展共同体,促进学校之间的沟通、联系。二是引导学校与大学的合作关系,积极吸收大学的力量,推进区域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区教育局一方面主动搭建平台,召开全区集中性质的课程改革会议,便于区域内中小学交流讨论,另一方面区教育局以区域教育活动为载体,在督促检查学校实施过程中,带领其他学校观看学习,形成全区学校学习改进的场域。在区教育局的这一领导下,区域内学校形成学习共同体,互相学习借鉴,互提改进建议。尤其是在课程开发方面,学校在区教育局的统一规划下,根据自身特色资源开发学校课程,实现了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化;另外,还实现了学校间特色课程资源的共享。即甲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可以供乙学校学习。同样,乙学校开发的特色课程资源,可以供甲学校学习。

滨城区把区域活动展示交流策略作为推进课程教学创新、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一项重要措施,带动全区中小学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创新。(1)特色教研周活动。为了给全区的课程教学创新行动提供标杆和引领,滨城区教研室举办“特色教研周活动”。采取学校自主申报、方案论证评选、确定展示学校、学校特色展示的方式,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业务副校长、教务主任及乡镇办教委主任、副主任、校长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巡回观摩活动,从课程管理、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方面给予学校的课程教学创新很大的启发。(2)理想课堂教学模式展示活动。为展示全区课堂教学创新阶段性成果,拓展课堂教学创新思路,滨城区教研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从基于办学理念下的模式建构、基于学科教学的模式建构和一科多模建构三个角度确定学校进行专场展示。典型学校通过模式解读、课例展示和论坛沙龙等方式展示课堂教学创新成果。会议特邀市教研室专家进行点评,全区乡镇办教委副主任、校长、教务主任和区直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主任以及骨干教师参加。在活动中,区域内中小学相互学习借鉴他校成功的教学改革创新经验。

在与大学的联系上,区教育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可以给予中小学的课程改革给予理论上的指导、观念上的引领,还可以在行动研究中带动中小学校长、教师科研能力、课程改革实践能力的提升。滨城区认识到大学对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大学的资源,为中小学的发展创造条件。并且,也制定相应的制度,确保中小学认真对待、有效利用大学资源。区教育局一方面积极发挥教育局职能,利用自身的职能优势争取省内外高校资源。另一方面做好中小学与高校的桥梁作用,制定区域内高校——中小学合作政策,从制度上保证每一所中小学与一所大学建立联系的机制。另外,区教育局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和奖励机制,通过季度检查和年度检查的方式,监督、激励中小学与大学的合作。

(三)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课改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具有激励性,运用合理的激励方式,调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正确认识评价结果,是滨城区在区域课程改革中探索出的一个重要方式。教育评价是一个既重要又敏感的问题,对于办学方向、素质教育的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滨城区把运用评价机制来激发学校课程创新动力作为一项强有力的举措。

一方面,以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为抓手,推动课程创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组织基层单位的教学管理者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研究,形成并公布实施了《滨城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试行)》,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突出了学校课程管理和实施力度,教学研究深度,学校课程特色的亮度。滨城区教育局在指导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积极完善视导方式,区教学研究室成立视导组,有计划地对全区中小学进行全面视导,根据学校的课表随机听课,听完课后及时进行说评课活动,组织教师座谈与学生座谈,指导教师改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视导组认真查阅包括学科教学计划、备课资料、检测试卷等在内的学校教学档案与教学设备使用情况,督促和指导学校深化、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帮助学校切实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视导实效。

另一方面,将基于课程开发的学校特色发展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引导学校探索课程改革,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在区域内学校工作总结评比中,进行多维度评价,如全区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实施先进校,校本课程特色学校等等,在评价校长、教师方面,也不用单一的学生考试成绩去评价一位校长、教师的业绩,也将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纳入评价范畴。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引导着区域内中小学积极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实施。

经过三年的探索,区教育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领导力。区教育局通过规划、指导、评价等措施,带动着区域内中小学的课程领导力、规划力、实施力、整合力的不断提升,全区各中小学校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水平得到提高。但是,全区的课程领导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区域内各项工作需要更具整体性、系统性;区域内学校间合作机制需要继续完善等等。

[1][美]丹尼斯·舍伍德.系统思考[M].邱昭良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60.

[2]转引自龙东飞编著.戴明管理与企业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2.

[3]李子建.重新审视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13(9):14.

[4]文银花.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三个重要角色[J].现代教育科学,2009(12):77-78.

(责任编辑:曾庆伟)

许 雯/山东省滨城区教育局,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

王希军/山东省滨城区教学研究室,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滨城区教育局领导力
江都市教育局
云梦县教育局举行实验教学说课比赛活动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课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相册里的祖孙情
滨州市滨城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