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良 苗成彦
“立德树人”何以取得实效
——以临沂“问题导向”德育地方课程研发与实施为例
●宋玉良 苗成彦
临沂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区域为单元整体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创新,在全市启动实施了“问题导向”德育地方课程研发工程。积极推广德育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等新的教育形式,使学校德育工作条件不断改善,德育内容和活动形式不断拓展丰富,形成了“问题导向”中学德育地方课程教学“1335”模式,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
立德树人;问题导向;德育实效;课程研发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教育部也出台了《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为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临沂市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规定的新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在全市中小学适时制定了落实“立德树人”改革方案,启动实施了“问题导向”德育地方课程研发工程。形成了“问题导向”中学德育地方课程教学“1335”模式,切实解决了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定的最关键时期,其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矛盾性和过渡性等特点,存在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和初步的自主意识。这一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教育和引导不当,学生思想品质极易出现两极分化。为此,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基础上,重点在中学阶段确定了德育课程研究课题,在全市启动了“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程。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的“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从2013年3月起,课题组在临沂市府和市教育局的领导下,以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在全市所有中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学生思想状况调研。课题组从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几个层面,全面调查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中学生道德发展既存在共性问题,又因年龄、学段等特点存在差异。总括起来,新形势下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理想信念模糊,缺乏远大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学习目标意识较弱,方向性不明确,缺乏主动性,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社会公德意识较为淡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感恩意识、团队意识不强;生活自主能力较差,不爱劳动,虚荣心较强,勤俭节约意识不强;受网络影响较大,存在上网、玩手机现象,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不强,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不强,与老师、父母沟通少,与同学交往容易走极端,自闭、早恋、小团体主义不同程度的存在;吃苦精神较差,承受挫折能力差,自私自利心理较重;集体主义较为淡薄,国家观念不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缺乏正确引导,容易走极端。
(二)传统德育模式和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课题组通过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以及对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建议的梳理,结合近几年工作研究成果发现,传统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学德育课程目标定位不科学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上来就讲“高大全”理想目标,学生并不容易接受,有的甚至还排斥。所以,应对德育目标定位进行细化,分为基本目标、近期目标、最终目标。基本目标是遵守法律;近期目标是先把一些基本道德素养建立起来,让学生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最终目标是建立起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样循序渐进,可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特别是从当前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出发,通过教育学习,着手解决这些共性的突出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最基本的道德价值体系,应该是当前道德教育最亟需突破的。
2.中学德育课程内容开发缺乏系列化、层级化
当前德育内容空泛化,缺少预见性,没有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形成层次,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致。在专门研究了中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和部分现行教材之后,课题组一致认为,课程标准设置的内容大而全,知识性的内容偏多,而有些教材内容又过于单一,教育和引导功能不强,使德育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德育课在教学内容上确实存在问题,而现实中学生们经常犯的错误,有些非常应该掌握的基本的道德、法律常识,却并没有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如有些法制节目,有一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被抓起来后就问警察“什么时候放我出去?”其实他犯的是一些判10年、20年的罪,但他不知道,他觉得不是多大的事。看这样的节目,我感受到四个字“不教而诛”。你没有给他正确的教育,没有告诉他什么是不该做的,法律底线在哪里,会受到什么惩罚,他自己觉得这都是无所谓的事,不知道社会的规范、法律的底线,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
(三)中学德育实施的方法缺乏多样性
由于学科知识增加,中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时间比小学生少得多,德育主要通过课堂进行。目前的德育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说教多,示范引导少,缺少互动环节和情感共鸣。虽然部分课堂引入了案例教学等环节,但往往都是正面典型示范、反面典型警示,黑白分明,不利于学生是非观的培养。说教式的教育方法依然根深蒂固,事实上,现在孩子的知识面、信息量远远大于过去那个时代。过去那个时候听到什么名人名言,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早已不是个人崇拜的时代,现在的孩子他要看、他要想、他要思考。德育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与社会现实接轨,说实话。在教育方法上要多创新借鉴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等好方法,我们现在怎么做的呢?照本宣科、我讲你听、发布标准答案、考试前死记硬背,这样是在进行道德教育吗?这是强化知识记忆的一些方法,不是道德教育的方法,显然会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当然不会受学生欢迎。
(四)中学德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
中学德育教学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政治课多数为纯粹的知识教育课甚至应试教育课,不注重思想道德上的训练,常常灌输一些枯操的理论,让学生记忆背诵,把政治课上成了纯知识课。各科教学中,各科教师并没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即使渗透德育,也存在生硬结合,将德育与知识传授分割开来进行,不仅收不到德育的实效,反而让学生反感。
由于传统德育工作模式和方法对学生成长需求的不满足,迫切要求教育者努力增强使命感,加强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德育实践普遍问题深度思考,对德育改革有所作为,不断增强德育实际效果。基于以上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学校德育实践存在的普遍问题的思考,课题组在深入分析、论证基础上,集中科研力量研究制定了“问题导向”中学德育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以及具体工作措施,作为以临沂市为区域单元整体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效德育改革工程。可以说,这是对完善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增强德育效果的一次改革尝试,确保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创新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回归教育之本,告诉学生做人之道,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有用的人。新时期学校德育目标如何定位,“问题导向”德育课程如何定位,直接关系到德育实效性如何增强的问题。“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中的“问题”既指中学生思想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又之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研发要求研究者从解决青少年成长遇到的突出问题、核心问题和焦点问题出发,以关键问题为导向,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十五个专题进行课程化设计。按照人的教育对课程目标、内容、管理、过程和评价进行深度构建,着力解决学生品行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解决思品课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问题,解决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解决德育科研水平不高和力量分散问题,因此“问题导向”德育课程是一种以视频情境为重要学习情境,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的拓展型德育综合课程。“德育专题化、专题课程化”对传统德育的改造,能从更根本上解决德育低效难题,有利于解决减负增效这一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
(一)“问题导向”的德育课程的价值定位
我们知道,德育工作在教育等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主要抓的是品德、道德教育,小学叫品德与生活,初中叫思想品德,高中叫思想政治,核心都是道德问题。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人类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群体,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就是道德,这是字典里面的解释。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品德怎么样、有没有违反大家共同的价值准则,主流的价值认同是起决定作用的。一般讲,做人与做事同样重要。培养一个人,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大家都公认品德方面的培养比智力、才华等方面的培养更为重要。
德育工作重要,中学阶段德育更加重要。美德的培育有明显的阶段性(年龄段)特征,青少年阶段,在初中、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定型的时候,最为重要。就是说人的成长有阶段性特征,什么阶段(年龄段)学什么本领最有效,而价值观定型主要就在青少年这个时期,对世界的认识、判断,这关键的六七年过去了,就定型了。所以说,在中学阶段着重加强德育教育非常重要。
(二)把握“问题导向”德育的课程定位
一个人任何美德一般是经过知、情、信、意、行等多环节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复杂过程要遵循道德形成的规律,任何漫无目的、内容空泛,不能触动心灵的随意行为,很难凝成优秀品德。临沂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确把握德育的科学定位,从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发,立足临沂实际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际,确立了“德育问题化,(德育)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的德育研究新思路,着力开发“问题导向”中学德育地方课程,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本真。
从本源上讲,道德是人类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群体,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就是道德。研究发现,有效德育目标应进行细化分解,分阶段定位为基本目标、近期目标、最终目标;在功能上,应以人的需求满足为定位准则,分别从好公民的培养、好人的培养和配享幸福三个层面,将德育功能定义为德育的正义功能、意义功能和幸福功能;在内容上,德育教育从下向上可分为法律教育、基本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三个层次。德育教学要以体验式为主,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否则有什么危害”的三段式分析框架进行。德育的准确定位,使“问题导向”德育地方课程研究就有了科学的依据,从而保证了中学德育的实效。
为确保“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开发的教育效果,课题组制订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多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二是寓教于乐的原则。三是多维互动原则。德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视频案例的方式,先观看视频案例,再分组讨论,然后学生发言,最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由学生自己来分析案例,效果要好得多。四是价值澄清原则。德育课教学不要只是泛泛说教,一定要把好处和危害都摆出来,让学生辩证分析、积极发言,形成共同的看法。五是精当性原则。一堂课要涉及尽量少的问题,贪多求全不可取,时间可以长一点,不要仅仅局限于45分钟,甚至2个小时、半天都可以,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思考时间,把问题弄透,确保学生收获和教育效果。
“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开发形成的基本框架包括主要内容、教学方式、课程形态等。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中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分析确定了“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第一期开发的基本内容,共有15个专题,依次为孝敬、诚信、感恩、分享、责任、爱国、交往、早恋、交流合作、手机和网络、挫折与减压、冲动与自控、人生理想、法制教育、生命与安全。每个专题计划开发制作学生观看的视频教学资料时长约40分钟,收集编制配套的教学指导和参考资料,并将录制配套的示范课。
对于教学方式,“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计划首先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初一开设7个专题,初二开设8个专题,每学期3-4个专题,基本是每月一个。每个专题计划安排时间135分钟(下午三节课),分五个教学环节:
(1)学生观看视频教学资料,时间40分钟;
(2)学生分组讨论,时间约40分钟;
(3)学生分组展示讨论结果,时间约30分钟;
(4)教师总结形成教学结论,时间约20分钟;
(5)布置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必要的课外实践活动,时间约5分钟。
最后,“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确定的德育课程形态是,以一张光盘和一本教师指导手册的形式呈现,每个专题需要制作一张光盘,将学生看的视频、示范课、教学指导手册电子稿以及教学参考材料全部纳入其中。同时,编写一本教学指导手册,明确每个专题的设置目的、授课方式、授课过程、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教师的总结发言等内容,为教师授课提供指导。全部开发制作费用由市财政承担,免费发放到学校和班级使用。使用过程中,学校可以将每个专题的教学提纲在课前印发给学生,但不编制专门的课本,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
课题组在临沂市府和市教育局领导下,针对工作存在问题,研究制定了“问题导向”德育地方课程改革总方案,形成了具体包括10-15个德育教育的教材、教案、教师培训等具体实施方案。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五大板块、十五个专题”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最终形成了基于“问题导向”德育地方课程“一三三五”实践操作模式。成熟后列为全市地方教材,由全市中学操作实施。
(一)搞好顶层设计,形成德育课程研发愿景
“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以中学生思想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为导向进行设计和开发,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分组讨论展示、教师总结、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集中对部分专题进行启发性的教育和引导,启迪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并适度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通过一段时间的论证、分析,课题组最终达成了“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开发的共同愿景。第一,在学生层面。希望通过看视频、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通过讨论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让一些错误观念和不当行为失去存在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课题组对视频资料的选择要求很高,选取的资料应当是真人真事或真实性、时代感较强的影视作品,与所对应专题应当切合,要求视频能够把基本概念表达出来,告诉学生某一专题说的是什么事、有什么危害、应该怎么做,否则有什么后果等,而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更不能引导偏了。同时还要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引起共鸣,引发思考,形成基本的是非观。要避免“高大全”,避免简单的说教,避免走上典型引导的老路。这样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德育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看的问题,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在教师和学校层面。希望通过完整的教学设计、充足的教学资料以及专题培训和示范课,使所有参与教学的教师,包括农村中学的教师都能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要使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拓展的空间,一般的教师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个别差一点的教师照本宣科也能够依据课程资料完成基本地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目标。为此,课题组计划编制教学指导手册、查找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并请名师就每一个专题录制示范课。暑假期间,还要安排适当时间的培训。希望能够借助省内外名师和专家组织好示范课制作和培训工作。
第三,在全市层面。通过这一特色课程的实施,能够真正解决中学生道德形成中存在的部分普遍性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希望这个项目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推广,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二)聚焦核心性基础德育专题,形成任务完成路线图
在“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开发过程中,课题组重点抓住了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一是收集问题,确定主题。“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开发要发现和收集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诚信问题,感恩问题,心理方面包括冲动、任性、性格暴躁、自尊心过强、交流沟通有障碍、爱面子等问题,早恋问题,法制问题包括打架斗殴、违法犯罪问题,网络游戏问题,手机问题等。通过广泛调查,收集归纳出当前青少年中存在最突出的共性问题有哪些,列为基本题目,10-15条即可,不宜太多。
二是搞好节点,形成路线图。在工作进展方面,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组,制定了工作推进时间表。
三是分工负责,任务到人。课题组联系专家指导团队并选择了参与课程开发的人员,确定专家指导团队和开发人员。在确定好人员之后,召开动员会议,将课程开发任务分解到各工作小组,让各工作小组能够利用寒假时间集中工作。另外,并对相关费用进行了测算并计划在市财政预算中列支。
(三)循序渐进,细化分解德育内容
“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成长最近发展区。教育内容要体现层次性,不仅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做”,更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只有这样,德育才能收到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保证每个学生有一个持续发展的幸福未来。具体内容可包括:
第一,教“做人之道”。教学时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否则有什么危害”的三段式分析框架进行。首先要告诉青少年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这就是建立价值观的过程;其次是告诉青少年为什么要这么做,要讲清道理;再次是告诉青少年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危害。现实中出现一些学生伤害老师的极端案件,就是因为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面的教育。如果上好了这一课,有些悲剧就可能避免。第二,德育课程自下而上可分为法律教育、基本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三个层次。底线的层面就是法律教育,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广泛意义上讲,也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但是与道德有区别,法律是底线、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与规范,道德要宽于法律、包含法律。道德包括方方面面,肯定包含法律里面不允许的内容,违法犯罪,肯定更加违反道德要求。那么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法律教育也应当成为最底线的教育,先做好法律教育,再提升基本道德水准,再向上一个层次是理想信念教育。对此,应先把法律的一些基本规范告诉学生,再把道德的基本规范告诉学生,第三个才是理想信念层面的教育。打个比喻,法律知识是小学课程,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学课程,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课程,学习要循序渐进,先学小学,打好基础再学中学,然后再学大学。一个人的成长主要是其道德的成长,美德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十分复杂、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根据青少年学生成长特点,遵循美德形成规律,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构建“问题导向”德育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
“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研发活动是临沂市德育教育改革的一次重大行动,是一项“坚持方向、问题导向、政府主导、行政推动、专家引领、专业实施、同步推进”的德育工程。首先,领导重视,思想高度统一,为课程研发成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研发过程中,多次召集有领导参加、专家参与的15个专题的联络员会议,多次与专家对接联系。这些都为德育专题的开发与实施奠定了组织领导、思想理念、问题专题、高端引领、研发团队的基础。
在工作推进上,坚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与“自下而上”的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主导推动与基层创造相结合,各专题组在思想认识实现了高度统一。领导的重视,专家的引领,使各专题组围绕焦点、难点,积极面对,重点突破,勇于负重,共同担当,有力地保证了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开发视频德育教案教材的条件与经费保障。围绕以上主题,课题组开发案例和教案、视频教材,同时聘请一些社会机构参与和协助,市财政对此也专项列支经费,提供包括财力在内的保障条件和有力支撑。
再次,注重加强教师培训学习自我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这项工程启动以来,组织各县区教育局分管局长、主管科室负责人和所有初中学校校长召开动员会议,讲清楚本专题教育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和有关要求,为课程开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保障;组织全市所有思想品德课学科教研员、德育课程教师进行全员专题教育培训。为保证培训效果,培训分5期,每期200人,培训内容包括专题教育的目的意义、课程内容、实施过程、实施要求和示范课,培训时间为1天,上午进行理论培训,下午上示范课。通过培训,全面提升了课程研发的技能素养。全体人员认识到位,高度重视,坚定信心,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扎实卓有成效的做好德育教育专题课程研发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完成上级交办的德育课程研发任务。
(五)创新德育考试评价制度
在课程研发过程中,将专题德育课程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课程评价,经常组织教研活动,评选优质课程,组织检查评估;经常组织课程实施情况座谈会,就课程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并进行修改;课程开发过程中申报省级教育科研课题,争取申报国家级课题;专题德育课程经过修改后,申报省级、国家级优秀地方课程。
在实践中,探索赋予德育课一定的评价分值,除了书面考试以外,拿出30%-50%的分值,由学生、‘老师进行日常表现评价。这些评价有力地促进了课题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问题导向”中学德育课程建设工程自2014年7月启动以来,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提炼,初步形成了“一三三五”模式。“一”是一个专题;第一个“三”是每个专题教学时间三个课时 (大约135分钟);第二个“三”是课程三个要素(一个视频、一个教案、一个示范课),呈现形式是一个光盘,包括视频、课件、图片、电子文档、示范课录像等,示范课也可由参与编写的一部分人授课,个人与集体备课、磨课,打造成精品课,供授课老师借鉴;“五”是一个专题设计五个教学环节,即:(1)学生观看视频教学资料,时间40分钟——真情实感、情感调度(每个专题若干个视频,如感恩,感恩父母、老师、社会等,视频不是问题,不是没有,多得多,调度大型库,选哪一个视频的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时间约40分钟——价值观冲突,正向传达,价值判断正确、错误。(3)学生分组展示讨论成果,时间约30分钟——道德感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4)教师总结形成教学结论,时间约20分钟——激发情感、正确判断。(5)布置开放性作业,时间约5分钟——延伸道德行动。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综合分析,这一课程具有明显的成效和鲜明的时代、地方特色。一是市域内整体推进中学德育教学课程改革具有突破性。全国有搞实验区的,一般是县域内,或学校内,市级整体推进的目前还很少见。我省有嘉祥县以孝为主的德育教育,也刚开始启动的;青岛市北区搞德育教学改革,与临沂的专题教学是不一样的;威海的乳山区也在推进以感恩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从区域专题推进来看,无论在临沂,还是在全国都是较大的突破。
二是德育专题教学具有鲜明特色。这项德育专题教学确定的“五大板块”整体、全面、系统,15个专题很有代表性、针对性、指向性,而且实效性强;每个专题教学思路、环节设计科学合理,授课方式方法新颖,具有生本化课程特色,令人耳目一新。专家一致认为,这是真正的在搞“德育—育德”。
唐汉卫教授对“一三三五”模式给予大加赞赏:这种专业性、立体化、创新性、生本化的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应成为独有的特色,这是课堂教学的一场真正革命。
三是课程建设具有创新性成果。“问题导向”德育专题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是地方教材、生本课程,是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真正体现和深入实践,构建的将是生态生命的、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育德课堂,必将为德育教学改革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1]王湛等.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6-23.
[2]朱小蔓等.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
[3]赵志毅.德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0).
[4]高德胜.时代精神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6).
(责任编辑:曾庆伟)
宋玉良/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苗成彦/临沂市罗庄区教学研究室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