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勇
(大连图书馆,116012)
我国图书馆大体分为以省市级图书馆为主的大型图书馆(以下简称大型馆),县区级图书馆为主的中型图书馆和以社区、乡村图书馆(室)为主的小型图书馆三级[1]。为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平衡发展,笔者认为,构建图书循环典藏模式,将大型馆的图书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循环典藏至各中小型馆,为其所用,待这些资源在基层中小型馆充分发挥作用后,再回流大型馆,既能适当缓解和分流大型馆的膨胀库容,又能部分地减少财政支付负担,盘活大型馆利用率较低的图书资源,让中小型馆“有米下锅”,“吃饱吃好”,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良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正逐年增加[2]。特别是在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大型馆得到跨越式发展,中小型馆的建设却较为滞后。许多地区中小型馆建设数量少,图书资源难以为继。这种抓“大”放“小”的现状,若任由其持续,势必会殃及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均衡发展。更为紧要的是,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阅读版图上,拥有13亿读者,仅靠2000多所大型馆集中提供服务,无疑是以较长的半径来服务于居住较为分散的读者,未免鞭长莫及。即便如上海这样公共图书馆数量在全国居领先水平的城市,以目前常住人口2301.92万划分,全市平均9.67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与国际图联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每5万人应有一座公共图书馆的标准尚有近一倍的差距,许多地区出现图书馆服务盲点。以点见面,我国图书馆的人均占有数量不大,与我国集中构建大型馆的建设模式不无关系。
笔者认为,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兼顾大型馆与中小型馆的合理构建比例,少建大型馆,多建中小型馆,尽量把图书馆建在社区、建在读者的身边,就近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高常住人口的人均图书馆占有量,无疑更为明智。
我国目前中小型馆馆藏图书大多在10万册以下,收藏规模小,收藏文献种类大同小异,无疑难以满足读者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图书循环典藏模式构建,推进中小型馆发展,笔者有如下建议。
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仍然是维持中小型馆生存的主要资金来源。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可决定图书循环典藏模式能否正常推进。例如,截至2009年底,北京已建有1292个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达49%;而同期青海等西北地区社区图书馆的推进速度却极为缓慢[3]。就目前而言,该模式仅限于经济发达地区使用。我国大部分地区,政府有限的财力尚难以支撑数以百计的中小型馆健康发展。
大型馆数量决定了中小型馆数量。十家左右是各省域内大型馆的发展极限。目前总分馆制虽使许多中小型馆在资源上得到了一定保障,但不足之处是只有少数中小型馆被列入支持对象,致使大多数中小型馆的质量无法得到实质性改善。
虽然最大限度地整合当地闲置的图书资源及企事业单位的公益金,可以让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实现图书馆“脱贫”,但此法仍不能保证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读者将闲置图书捐献给当地图书馆,当社会捐助完成后,读者的图书再积累过程将十分漫长;企事业单位构建和维持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资金链断裂,援助即会结束[4]。
以省市图书馆联盟为依托,将有能力为中小型馆提供图书资源扶持的大型馆组织起来,将提供的图书资源按一定的时间段进行整合,形成多个循环典藏起点。同时划分各大型馆负责中型馆、中型馆负责小型馆的梯次支持范围,最后确定各馆间的典藏循环办法。如整个图书馆循环典藏由大型馆到所负责区域的中型馆,各中型馆向负责区域的小型馆典藏资源,当小型馆为读者提供流通服务后,同一区域的小型馆交换图书资源。当循环一周结束后,各小型馆再依次将资源典藏回大型馆[5]。最后,由大型馆改变循环对象,互换负责区域,以便让下级馆获得均等的图书资源。
(1)保障中小型馆的全面发展。该模式实现了针对整个区域内所有图书馆以资源促发展,所有中小型馆必将互通共融,协调发展。
(2)缩减公共财政支出。该模式下,中小型馆成为大型馆的业务中转站,其单独采购的行为可以终止,大大缩减了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3)缓解大型馆的库容饱和状态。目前许多大型馆经费充足,图书资源极为丰富,书库基本处于饱和状态,甚至不少图书“席地而卧”,无法庋藏,无节制地扩充书库规模又不现实,不少大型馆不得不将部分普通复本书一次性捐赠给部队、学校或社区,十分不利于图书资源的循环利用。
(1)借助图书馆联盟牵头。作为行业联络的图书馆联盟,在我国各省市大都已广泛建立。尽管现有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与合作方式并不规范,但彼此间早已达成了默契。图书馆联盟为实现图书循环典藏模式提供了一个协调和管理图书资源有效流动的平台。
(2)借助现代化图书管理系统作技术保障。数字化管理已替代了大型馆及大部分中型馆传统的手工劳作,各大型馆凭借图书管理系统设立馆藏地点,分配至各中型馆,中型馆采取同样的方式典藏至小型馆,使本来复杂的图书循环典藏分类统计变得简单,成为可能。
(3)依托成熟的物流体系。目前我国物流传输渠道十分畅通,除邮政快递外,还可选择运输价格合理的其它快递公司、直达物流专线等渠道。同时,各大型馆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物流部门,配有各自的图书流动车,完全可以有效配合图书资源,准确及时地送达目的地,为图书资源及时有效地在各馆间合理传输流动创造交通条件。
(1)从典藏源头抓起。援助馆与被援助中小型馆的数量存在着难以化解的供需矛盾。为了提高循环典藏的服务质量,图书馆联盟必须发挥龙头作用,从源头抓起,尽可能多地动员大型馆参与到循环典藏中,同时积极主动地拓宽图书资源渠道,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积极寻求大型信息情报机构、资源建设开展较好的中型馆、高校馆等的参与和帮助,为图书循环典藏提供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循环源头。
(2)科学划分典藏版图与路径。为了保证图书资源的合理流动,在循环前必须科学划分循环版图与路径,同时划分大型馆至中型馆,中型馆至小型馆的职责范围。具体为:普通中小型馆由于位置接近,相互间又比较熟悉,方便循环典藏工作的管理与运作,可按街区地理位置划分;科研、机械、农业、医学等专业图书资源作为典藏起点,其资源大部分以专业文献为主,对社会缺乏普适性,流通效率较低,反之,这些书刊资源对于一些中小型专业机构的读者却十分宝贵[6],因此,必须单独划分这些专业图书馆的循环范围,做到独立循环。
(3)确立三级循环典藏周期。一是大型馆交换循环区域。为了提高图书循环典藏的整体质量,实现被援助馆图书资源均等分配的发展思路,大型馆再次向中型馆提供图书资源时,应交换所扶持的服务区域。囿于各大型馆资源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尤其是省级馆,985、211等高校馆与其它大型馆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图书循环典藏的过程中,资源建设好的大型馆所负责区域的图书循环典藏质量明显优于其它地区的循环质量,大型馆须在每个循环周期结束后,交换其所扶持的服务区域。
二是中型馆的循环周期。同一区域内中型馆间的循环典藏是在大型馆平均分配图书资源,保证每个中型馆都能按时典藏到等量图书的基础上开始循环典藏的第一个环节。每馆每次交换资源的频率是由上级大型馆提供资源的周期与中型馆的数量所决定的。例如,某大型馆负责六个中型馆的资源保障,每六个月提供一次图书资源,每个中型馆每月交换一次图书资源,六个月后,当大型馆第二次提供图书资源时,同一区域内的中型馆都能典藏到大型馆提供的图书资源,保证了图书资源循环的持续完整。[7]
三是小型馆的循环周期。当中型馆第二次典藏同样的图书资源时,即典藏循环完成一周,中型馆向小型馆的典藏循环开始。具体为:各中型馆向小型馆平均分配图书;鉴于中型馆与小型馆的数量之比大于大型馆与中型馆,而小型馆的读者人数较少,短时间内就可满足其借阅需求,可将小型馆的周期定为二至三周,提高馆藏的周转频率;当小型馆第二次典藏到同样的资源时,小型馆的循环周期即宣告结束,同时小型馆可向大型馆交回图书文献,让图书文献回流原馆。
图书循环典藏模式极有可能造成某一时间段某一图书馆读者借阅不到所需图书,增加了图书在馆停留的不稳定性,致使图书馆服务效率降低,拒借率增加。为了使该模式顺利实现,必须以数字化管理统领图书流通与检索。以动态列表的方式总揽图书典藏源头至小型馆的各个循环环节,让各图书馆馆藏图书情况一目了然,方便读者到馆查找和借阅。图书检索为有明确查阅需求的读者了解所需图书的流动及分布情况,选择适合的图书馆藏书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1)大力宣传推广中小型馆。大部分读者对小型馆的服务——如收费、对外借阅等并不十分清楚,虽在身边,也鲜有问津。如果一方面图书循环典藏模式令中小型馆服务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另一方面却无人知晓中小型馆的这些改变,那么图书馆循环典藏并无实际价值。因此,可通过网络或传统海报等形式加大宣传,让读者尽快全方位了解中小型馆,提升中小型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令其深入人心。
(2)提升中小型馆馆员服务能力。图书循环典藏模式将所有图书馆看做一个整体来共同循环发展,每个馆员的服务质量都会对全局产生重要影响。与大型馆相比,中小型馆馆员在年龄、学历、福利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服务质量自然逊色不少。为此须统一组织中小型馆馆员进行培训学习,提升其图书文献及计算机检索等服务能力。另外,还可将此模式下缩减的经费开支用于改善中小型馆馆员的待遇[8],以提高其工作热情。
(3)发挥“一卡通”作用。读者只需办理一张借书卡,就可以在联网的图书馆借阅图书,甚至可以通借通还,给读者利用图书馆带来很大的便捷[9]。目前“一卡通”在我国部分地区已如火如荼地推行。图书循环典藏模式给中小型馆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后劲,若各单位在中小型馆建设遍地开花的情形下依然我行我素,无疑会降低中小型馆的发展速度。在此模式下,应把所有中小型馆当做一个整体来对待,因此,为了助力该模式的运作效率,加大“一卡通”的开发力度,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图书循环典藏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诸如上级图书馆资源的供给能力、中小型馆数量过多等问题。这就需要业内人士不断开动创新脑筋,在循环周期及路径上做好加减法,在充分保障服务质量及读者需求的前提下,努力构建一个良性有序的运行环境。
总之,实现图书循环典藏模式可以解决大部分地区中小型馆的发展后劲问题,进而保障我国图书馆事业三级网络的均衡发展。
[1][2][4][5][6][7]张曾昱、种艳秋.以图书循环典藏模式带动中小型图书馆整体健康发展[J].新世纪图书馆,2013,(6):11-14.
[3]自办社区图书馆将受扶持鼓励[EB/OL].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0-04/26/content_542232.htm,2010-04-26.
[8]周长强.试论中小图书馆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图书馆论坛,2009,(2):26-28.
[9]赵宝耀.城市中小型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若干思考——以上海市杨浦区延吉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09,(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