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第三中学 阙祥寿
从人文教育出发,思想品德课必须重视落实与反馈。课改前的思想政治教学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政治性,忽视政治课的“人文性”,政治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政治课堂远离初中生的生活,教材体系也条块分明、脉络清楚,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就是要向学生传授法律、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常识。教学的主要渠道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主要模式是“教师认真讲课,学生专心听课,课后勤奋背诵”。新的课标和教材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新的定位,使教育目标更为广泛,更切合实际、更贴近初中生的生活。
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在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形成、各种能力的培养上花大力气。教学就离不开对学生品德、行为、能力的检验环节,这就必须重视思想品德课的落实与反馈。
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学会过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步入初中的学生开始对幸福生活有向往和追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
从初中生品德形成的特点来看,思想品德课应该重视落实与反馈。如何落实思想品德课提出的教育目标,成为众多教师苦恼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抓落实与反馈。
那么,思想品德课又该如何抓落实与反馈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实践、揣摩,认为以下几种落实反馈方式可供借鉴。
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家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落实反馈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除了在课内学习、校内训练,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有计划、系统地训练。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的课堂,父母是他们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学生学习的相关知识必须在家庭生活中得到检验。
例如,学习八年级《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中“难报三春晖”一课,通过前面的学习,多数学生都认识到父母的不容易,教材中也明确提出“制定孝敬父母长辈的小计划。”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老师可以通过家庭信息反馈(建立家庭反馈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加以了解,把思品教学与家庭联系起来,才能达到学生在行为上持之以恒的目的。
进行社会实践时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交往,因此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磨练人格的过程。思想品德课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思想品德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改变传统、僵化的教育过程和消极的评价体系,增加社会实践,回归生活。通过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落实与反馈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感,真正达到知行和谐统一,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能不能将所学知识外化为学生的行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注重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延伸,是结合教材内容的行为训练,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可以体现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必须通过学生行为习惯的落实与反馈来体现。例如,七年级《认识新自我》《过健康、安全的生活》,八年级《心有他人天地宽》《诚信做人到永远》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行为才能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这是一种传统的落实与反馈方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注重的是课后背诵,机械地记忆,很少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思想品德课要一改过去的做法,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在动手动脑时获得知识,得到教育。这就要求要教师注重作业的落实与反馈。
例如,八年级的“老师伴我成长”一课要求“制作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的卡片,交老师收藏;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在班级开设一处师生关系论坛,把你的看法写出来贴上。这些作业都必须让学生认真完成,让学生都动手体验做教师的艰辛,自然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落实与反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选择不同的落实与反馈方式。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的互动,学生养成了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并注重落实与反馈,真正达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